应 夫
(南昌广播电视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2)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李海林指出,课堂活动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需要教师结合教学文本设计、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课文的精髓,从而在丰富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活动对语文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能够表现出语文的教育属性。作为一门语言类综合性学科,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课堂活动的实践性与其相得益彰。其二,能够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能力都是教育关键,而通过合理的课堂活动能够对学生4 个维度的核心素养起到培养作用。其三,能够弥补传统语文教育的缺陷。单向灌输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活动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避免课堂教育碎片化,增进师生间的知识共享,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成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多种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极大拓展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如游戏、讨论、表演等多种课堂活动丰富了语文教学形式,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受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许多教师并没有将课堂活动作为真正有益于提升教学效果的手段,而是偏重于发挥教学活动对课堂气氛的活跃作用,对课堂活动的评价标准出现了偏差。还有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学活动是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此要尽可能多地开展课堂活动,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受这种教育思想影响,很多教师在课上经常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环节开展教学活动,却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导致课堂活动的教学价值难以得到发挥。虽然现有的课堂活动确实能够提升学生的专注度,但多是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更多是凑热闹而非参与学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对课堂活动产生依赖,降低整体的教育质量。此外,语文课堂活动还存在缺乏明确目标的问题,导致课堂活动过于肤浅,教育内涵流于表面,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不可忽视的是,语文课堂活动的展开确实取得了一定成就,有效改善了传统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单极化灌输式教学格局,但又因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认知不足而陷入了“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泥潭。虽然也有具有良好效果的教学活动,但大部分活动的教育价值与其消耗的时间不成正比。根据现有的教学经验,语文课堂活动主要包括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可以看出教师已经积极开始改变当前教师单方面讲解的教学模式,有效增加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但这些活动存在的问题在于相对肤浅、简单。再者,部分教师为创新课堂,大量开展游戏教学、竞赛教学等活动,并制作了大量形式丰富的教学课件。从表面上看,学生高度欢迎这些教学活动和课件,但活跃的课堂上究竟取得了多少教学成果有待考究。例如,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脱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发挥。学生往往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现有的课堂活动内容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文本设计如改写、缩写等教学活动。例如,在《黄鹤楼》《登高》等七言律诗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将律诗改为绝句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诗歌体裁的差异;在学习《清兵卫与葫芦》等课文时,可以设计重构文本逻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插叙、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重新描述故事,这样能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写作技巧。从局部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一篇课文分解为若干个段落,并比较段落间的关系和差异[1]。这种课堂活动在写景类文章中尤为有效,通过对不同段落描写景物和抒情的方法进行分析,了解段落间在色彩、情绪、结构方面的差异及其合理性,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细节的角度出发,可以针对课文中的句子、词语、标点符号等内容设计课堂活动。如围绕标题设计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其他标题来替换原标题,分析替换前后标题对于文章内容概括性之异同;在围绕词句、标点等展开的课堂活动中,可以沈从文《边城》中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一句为例,引导学生颠倒前后语序,并尝试将感叹号换成其他标点符号,通过对比修改前后的文本内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沈从文的写作深意。
语文课堂活动设计应围绕的主体主要有教师、学生、作者和编者。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活动设计,需要在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下,针对自身特性开展个性化的课堂活动设计。例如,对写作更有自信的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改写课文,并对改写前后成果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在掌握原文内涵的基础上提升其写作能力。擅长阅读朗诵的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赏析文章含义,建立多向度的师生交流体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兴趣、知识结构薄弱环节等因素[2]。以学习兴趣因素为例,如在《礼拜二午睡时刻》等课文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统计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一般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是文中被打死的年轻人的身份。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保持学生的专注力。以作者为主体的课堂活动设计,需要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出发,设计搜集作者写作背景等资料的课堂活动,通过写作背景突出作者的写作情感,并让学生分组讨论究竟产生了何种情感,以及拥有什么样的深层情感。同时,教师应提供一些拓展材料,让学生对写作背景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更合理的推断。以编者为主体的课堂活动设计,由于教材的编写必然包含编者的意图在内,因此需要围绕编者意图,从教材单元、课程等方面的设计进行分析,充分利用课后材料开展课堂活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课后习题中提出了古人对该文章的评价,且几种评价的角度各不相同。对此,教师可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根据材料所给出的内容进行仿写,从自己的视角对廉颇与蔺相如二人的行为进行评价,从而突出编者选编教材的意图。
语文核心素养大体包括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4 个维度。首先,从语言建构的维度来看,课堂活动的设计需要围绕语言运用展开,让学生充分掌握汉语的运用原则[3]。如在学习《祝福》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细致分析,通过相似句子间因语气变化而产生的内涵差异,帮助学生掌握汉语应用规则。从思维发展的维度来看,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需要拥有包括比较、分析、归纳、质疑等在内的语文思维,针对一些具有批判性的课文而言,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角色形象及其行为模式进行解读,从而帮助学生多角度开展文学鉴赏。从审美鉴赏的维度来看,可以借助课文文本内容,培养学生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依托于一些写景类文章,通过文章中的写景段落开展审美赏析活动,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景物的仿写。从文化传承的维度来看,文化不仅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当代文化及世界优秀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对多种文化因子的剖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论语》教学中,可以针对孔子弟子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给出自己的答案,鼓励学生思考后再去深入探究孔子的答案,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广泛开展课堂活动可有效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然而,部分教学活动耗时且低效的问题不容忽视,并且由于对语文课堂活动的研究较少,容易陷入“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怪圈,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应根植于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学生、作者和编者开展多主体的课堂活动设计,着重对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落实新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