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常态课

2021-01-02 21:33
科学咨询 2021年15期
关键词:江流入海小树

汪 烨

(浙江省绍兴市元培中学 浙江绍兴 312000)

语文课堂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才能切实有效地让学生感到自身的语文兴趣在加浓,自身的语文水平在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在丰富……?怎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地满足学生学习个体的需要?

一、解读文本的适度

文本是课堂传授知识的一种依托,是学生借以学习语言、陶冶情操,进行人文感染的载体。是否正确而适度地解读文本,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以冰心的《谈生命》为例,结合教学用书,对《谈生命》的解读,由此联想到冰心早期的作品,她将歌颂自然、童心、母爱,融入到她的作品中。那时的她注重“小我”。而此文,是她在1947 年写的,在她的中年;课文后附的《霞》,在1985 年写的,在她的晚年。通过三种典型文本的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人生轨迹,会发现冰心的成长轨迹,更会发现一个全新的、真实的冰心。学生再结合自身对生命懵懂的理解,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本中所表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当作是森林中的一棵树,当作海洋中的一滴水,要了解这棵树、这滴水。我们先要引领学生看到这棵树生长的那片林、这滴水融入的那片海。单个的解读文本,正确地解读也是同样的道理。立体地解读文本,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体验会更深刻。教师只有正确地解读文本,才能引领学生了解作者的本意,才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多元地解读文本。当然,凡事有个度。学生多元解读必须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完成,完全错误的、偏离主导地解读并不能算做是多元解读。在此基础上的课堂教学也就是具有生命力的。

二、教学目标的合宜

王荣生教授一直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认为“语文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出在教学内容上”。[2]所以,在适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客观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即学生的学情。将文本的解读与学生的学情相结合,弄清楚学生需要学什么,不需要学什么,什么需要精读,什么可以略读,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什么可能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都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整合。还是以《谈生命》为例,在学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了解文本文质兼美的特点之后,结合陈子善先生为冰心写的《生命的璀璨瑰丽》一文,引领学生加深对生命的体验和理解,把握作者的人生态度、人生观,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薄弱、表达能力弱的特点,由此把其中的两个教学目标定位成这样:

(1)理解、积累“云翳、羞怯、心魂惊骇”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个性化地品味文中的语言,揣摩文本蕴涵的生命哲理。

这样的两个教学目标是符合本班学生的学情的。

因此,只有切实地了解学生究竟需要学什么,我们才能知道可以教什么,也才能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即合宜的教学目标。这与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相比,既不刻意拔高难度,又不做无用功。而且,常态课下的语文教师对执教学生更熟悉,也更有条件依据学生的学情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所以,定位合宜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常态课的保证。

三、教学问题的有效

历来,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众说纷纭。常态课的教学过程虽不需要公开课、观摩课那样的巧妙别致,但无论什么课,教学的思路还是要力求清晰。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体上提纲挈领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抓准一个“牵一点而动全课”的切入点,深度挖掘文本的内涵,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扎实的关键一点。

又以《谈生命》为例,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晓文意:细读文本,“江流入海图”和“小树生长图”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幅,读出相关的句段说说理由。

2)赏语言:再读两幅画,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词语、句子、段落,用欣赏的口吻,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精彩在何处?

明确: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品味语言,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因为品味语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所以,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低下头去细细地品读文本,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字里行间的深情。教师带着学生走向问题,学生自然会结合文中的词语、语句,甚至是一个标点来品读,读出文本的美妙之处。

教学过程通过一个或几个问题的设计,课堂的教学目标才逐步落实、达成,学生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关键问题的有效设计直接影响着有效教学的落实。

四、差异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因材施教”,自古教育者孜孜不倦地追求。可目前的教育实践依然远离这个教学目标。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还要关注个体的内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应对学生的差异,并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再以《谈生命》为例,在局部探究时:

细读文本:“江流入海图”和“小树生长图”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幅,读出相关的句段说说理由。

生:喜欢“江流入海图”,如“有时候他遇到 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写出了生命的激情,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生命的一往无前,一泻千里。

生:喜欢“江流入海图”,如“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写出了生命的温柔,也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生命的平静,生命的沉醉。

生:喜欢“小树生长图”,如“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于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其中的“勇敢快乐”“生长的力量”“吟唱”“跳舞”“挣脱”这些词语,细读之中可以感到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师:你说出了自己的独特体验,现在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喜欢“江流入海图”如“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文中的“冲倒”“挟卷”“快乐勇敢”“享受着”这些词语,写出了生命的旅途中有时会遇到快乐,有时也会遇到阻挠,但他仍一往无前。

生:喜欢“小树生长图”,江河的归宿是大海,最后化为了浪花,而小树呢,他的归宿是大地,还长出果仁,这让我联想到‘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

生:喜欢“江流入海图”,我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气势,我似乎能听到江流的波涛滚滚声,轰轰然。

师:这要感谢我们的作家,给我们呈现如此瑰丽的作品。

生:喜欢“小树生长图”,如“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我读到生命的气息,感受到生命的芬芳。

生:喜欢“江流入海图”,文中写出了生命的起起伏伏,生命的波波折折,生命的多姿多彩。

生:喜欢“小树生长图”,文中写出了生命的喜悦与清新,写出了生命的价值与力量。

师:大家通过细读文本,读出了自己的独特体验。还有很多还来不及表达,现在让我们自由地朗读,尽情地沉醉在文字中间,感受文本的无限魅力。

学生大声自由地朗读。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用自己最朴实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悟。尽管有些生动,有些平淡;有些深刻,有些肤浅。但都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在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同时,也在差异中得到互相的学习和借鉴。真正实现“轻负担、高效率”的教学理念。

其实,扎扎实实地上好常态课,并不局限于以上四点。如课时,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及时中肯的评价:如课后,教师做好详细地教学反思;如课余,教师与学生自由地促膝交流,等等。

让我们怀揣着一颗敏感而又包容的心,去捕捉教学中的细节,以足够的力量和坚韧的耐心去接受、理解和学习学生所要传递的信息,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满足学生的需求,相信奇迹就在眼前。

猜你喜欢
江流入海小树
江流儿故事类型与民间“报冤”心态
《黄河入海见奇观》 中国画
吹响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号角——读《横江流韵》随想
黄河入海,我们回家
听“黄河入海”的故事
目 光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送你一棵小树
我们的小树屋
上天入海 与梦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