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2021-01-02 21:33林思颖唐芳贵
科学咨询 2021年15期
关键词:胜任心理健康心理

林思颖 唐芳贵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0)

一、胜任力的概念与模型

(一)胜任力概念

美国学者 McClelland[1]于1970 年代初,发表了一篇名为《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的评量》的文章,首次对胜任力进行定义:胜任力是与工作、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特质或动机,并可以将绩效优秀者与绩效普通者进行区分,由此之后,“胜任力运动”就此发展开来。

于是,众多学者加入到胜任力研究,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目前没有完全统一的胜任力概念界定。Boyatⅰzⅰs(1982)[2]则认为胜任力是个体内在的特性,是确定且稳定的;Sparrow(1997)认为胜任力是能够辨别出绩优者与普通者,并能准确的预测出个人的工作绩效。

国内学者们学习借鉴了国外研究经验后,王重鸣(2000)[3]认为胜任力是个人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动机等特征;时勘[4]等学者认为在工作环境中,胜任力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包括个人技能、动机与个性等。

(二)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基于特定职位所需主要特征之和的结构。主要通过直接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构建胜任力模型,冰山模型与洋葱模型是目前影响力较大的模型结构。

1973 年由 McClelland 提出的胜任力冰山模型,将胜任力的要素比喻为漂浮在水中的冰山,“水上部分”包括易于观察的外在知识和技能;“水下部分”包括难以观察的自我概念、个人特质与动机。

“洋葱模型”基于“冰山模型”,并从中演化而来。彭剑锋[5]提出了胜任力“洋葱模型”,他将胜任力的要素比喻为洋葱,指出了洋葱每一层胜任力的要素特点,核心部分是动机特质,逐层往外依次是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知识与技能。

二、教师胜任力的概念与模型

(一)教师胜任力的概念

教师胜任力的概念源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胜任力”,虽然学术界给了教师胜任力丰富的定义,但没有一个明确统一定义。Broadfoot P[6]提出教师能力是教学活动上体现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徐建平[7]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特征,包括动机、自我认识、人格等。李英武等(2005)[8]指出可以从情感与道德特征、动机、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来描述教师胜任力的结构。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

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建构。

1.国外有关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

Bisschoff 等人[9]提出二因素模型,即由教育胜任力和协作胜任力二因素组成。Danⅰelson 等人提出教师胜任力四维度模型,即计划和准备、教学、专业责任感和教师环境监测。总的来说,目前国外的学者们大多从专业领域、能力要素、信息化教学等角度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2.国内有关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密切关注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他们主要从教师个性特质、能力和教师评价等角度来探讨教师胜任力。

吴光勇等 (2003)[10]提出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思想政治品质、心理品质、能力品质与道德品质。刘立明(2008)[11]提出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等10 个维度和78 个评价性指标。马红宇等(2012)[12]提出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教学技能、个人修养、个性特质、职业态度、学生观念和专业知识。李晔、李哲(2016)[13]认为教师胜任力模型由主动性、人际了解、关系建立等能力构成。

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结果各不相同,需要加以整合,以消除混淆。此外,我国关于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文献较少,且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1.忽视了中小学生心理、生理上的差异性,没有细分学段对教师胜任力进行对比考察;2.教师评价缺乏理论依据,主观性较高;3.现有的大多数研究是静态地考察教师胜任力,缺乏动态的纵向研究。

三、心理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一)国外心理教师胜任力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充满活力和实用价值的学科,开始受到普遍关注,这一职业成为了蓬勃发展的新兴职业,国外学者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下简称“心理教师”)胜任力的研究集中在人格特征与专业知识技能方面。

Corey、Callanan[14]认为心理教师胜任力由包容性、健康的人生观、独特的咨询风格等组成。美国学校心理协会[15]提出了心理教师的11 项技能,包括咨询与合作能力、处理资料与计算能力、教学能力与学术能力等。

(二)国内心理教师胜任力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与国家的关注和重视。 1994 年8 月31 日, 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 提出要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开始成为政府和学校行为。2002年颁布,2012 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等做出了具体要求与指导。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心理教师胜任力本土模型,并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如冰山模型的代表陈虹、叶一舵(2007)[16]运用访谈法与自编问卷的方法建立心理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包括拥有有效的教学与咨询能力、职业人格魅力、对学生真诚关怀等方面。王智、张大均(2012)[17]提出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职业价值观、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袁建群(2014)[18]认为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5 个方面,分别是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以学校心理学家为导向的角色定位、个性特质与成就动机。

按照洋葱模型,邓林园,王美璇(2015)[19]认为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由基本技能、工作态度、自我发展、个人品质构成。王荣山等(2016)[20]认为鉴别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责任意识、共情能力、表达能力等。王元元(2017)[21]提出心理教师胜任力包括专业技能、工作投入、自我认知能力等方面。

四、心理教师胜任力研究启示

(一)从研究对象方面分析

目前,我国关于心理教师胜任力的大部分成熟研究都是在十年前进行的,正处于《纲要》颁布施行的初期,样本人数较少且分学段对比进行心理教师胜任力研究领域为空白。随着 2012 年《纲要》的修订,明确提出了小初高心理教师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与内容,关于心理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应及时根据政策的调整进行修正与补充,利于建立全面详细的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

(二)从研究方法方面分析

我国关于心理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大多基于传统的调查方法,其中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由于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单一的方法可能会降低研究结论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利用录像视频、慕课和其他网络信息化手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教师自身上,角度过于单一,易出现评价者的主观性和个人偏见,导致结论的片面性。今后的研究中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尤其是从心理教师主要服务受众—学生的角度,探索核心胜任力特征,同时还可以通过家长、同事和上下级等不同群体进行综合评价,利用360 度反馈技术思想,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

由于心理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建模过程中要以动态的视角、纵向研究胜任力,时刻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岗位职责调整等,不断补充修订模型。如新高考政策改革,提出心理教师需要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教育教学的内容;2020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要求心理教师针对学生与家长进行疫情下线上危机干预、心理疏导等。

(三)从研究内容方面分析

现有的心理教师胜任力特征词条中,部分内容相同,仅语言表达不一样,需要进行整合。同时,缺乏对这些词条的权重分析。是否这些胜任力特征都是必备的,还是只要具备某一部分最为关键的特征,就可以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都是下一步研究中需要涉及的。

随着对心理教师胜任力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研究者开始探究胜任力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例如,将心理教师胜任力与绩效、自我效能感以及情绪调节策略等进行关系研究。这有利于不断丰富、深入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增强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应用价值,也为我们下一步更好地研究心理教师胜任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打开了新思路,提供了新途径。

猜你喜欢
胜任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