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倩
(湖南省长沙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长沙 410000)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 号)提出要完善学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办好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为加快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提升幼儿师资队伍培养水平,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政策性文件,逐步明确了学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在政策支持、学校快速发展的基础上,2011 年以来,全国共有40 所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升格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2013 年以来湖南省共有6 所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陆续升格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9 年,在《湖南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 年度高校设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确了长沙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湖南省第七所升格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文根据2013 年以来湖南某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和转型难点,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转型的可行性建议。
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为更好培养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提升学校教师队伍质量,达到综合性技能都具备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需要加强应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2]。随着学校升格,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发生变化,无论原来是否“双师型”教师,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职业水平和能力跟不上要求。具体表现在:在学生参加幼儿园见习或者顶岗实习时,无法有效率地指导学生实践、实训和进行社会服务的能力;在教学时,他们容易使教学的功能边缘化,不能做到有效融合理论与实践,在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上缺少对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特点的理解。如果要完成转型,学前教育教师要深入企业、社会来提升实践和技能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核心,按照培养这些工作能力的实际需要吸收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3],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初中级操作型技能人才。从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有更高要求。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中职学校对专业理论教学的要求较低,导致教师对专业前沿理论、发展动态、科研成果等关注较少,转型后,教师必定会在教学当中感到“力不从心”。 在教学能力方面,随着生源的来源不同、专业的多样性、教学需求的个性化,实际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较贫乏、知识整合能力较弱、跨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也会凸显,这些离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师还是有一定差距。
幼师升格后意味着学前教育专业已从中等教育专业转为高等专科教育,很多教师就必须能够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与规律,提升自己的学前教育专业和课程意识[4],培养高质量的具有高职文化水平的幼教人才。①学前教育专业意识偏弱。过去很多老师都是按照所学专业的教学习惯来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侧重理论阐述,讲究自身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升格转型后,如果教师仍然按照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没有从高职教育的内涵出发,考虑学前专业的学科特点,那么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很难达到学生和学校的要求。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意识偏弱。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5]。幼师升格后对于中职教师来讲可能很难短时间适应高等教育的需求,再加上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优质课程资源的有限和共享的局限性,教师很难正确地从以上这些方面去考虑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专业若没有科研作支撑,这种办学特色是很容易被超越的,所以要加强科研工作[6]。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和支撑,是学校转型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但是对于很多教师这是一个瓶颈。因为中职学校科研工作往往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再者,师范院校毕竟是文科院校,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涉及很少,一般只有对中职教育本身的研究。从课题和教研教改成果来看,课题研究创新性不足,高级别、含金量的课题申请成功率偏低,科研著作、论文数量也偏少。
根据唯物辩证法中的内外因相互作用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教师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还要有调动学校、企业和制度措施等外部力量,从制定激励措施、提供实践平台、完善转型制度等方面,促进教师的转型发展,确保教师队伍转型发展成功。
思想指导行动,行动体现理念。意识观念和思想认识上的改变是解决转型之初教师转型之困的先决条件,为实现教师观念转型,学校应通过报告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广泛发动,提高大家对转型重大现实意义的认识。让教师明白在转型阶段,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即学会从高等教育的视野下,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和课程特点,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特色,有意识、有步骤地学习,成为一名转型成功的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同时,可以借鉴其他高校转型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搭建类似教师发展中心的平台,关注教师发展的内心需求,加强心理健康疏导,分类指导,加快教师适应进程,突破瓶颈期,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期待、学校发展的高度契合[7]。
职后培训是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和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手段。加强教师在岗培训及进修学习是提升他们教学科研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凝聚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8]。职后培训也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成长和终身发展的主要途径[9]。因职后培训的目标和针对对象不同,高职院校只有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对学前教育师资和全校师资进行摸底调查,按照教师不同的学历条件、学习经历、个人特长、工作经历,分层分类进行培训,针对性的聘请名师分类对其进行专业技能、教学方法和创新能力等教学培训,提升综合能力。同时,还应根据教学任务对培训时间进行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短期和长期的校内外培训计划,从而保证其职业能力和素养能够保持不断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分层分类和长短期培训计划的制定,学校才能稳步提升师资队伍的科研、教学、实践等综合能力。
针对教师双师比例不高,以及双师素质存在泡沫现象,应积极深化与用人单位合作,寻求解决下企业实践项目中企业参与度低、政策措施不健全、教师实践引起的工学矛盾等问题,探索适合学校“双师型”队伍发展的路径,为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提高重要保障。学校应选派年轻教师分批赴幼儿园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深入幼儿园一线开展教育教学和园区管理工作,进一步明晰园区需求,丰富实践教学经验,为教师成为“双师型”素质人才提供条件。当教师成功转型为双师技能型教师后,可把教师的双师素质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纳入双师教师的评聘和晋级中,这样可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处于不断发展和提升中。学前教育老师要主动积极参与下园实践和幼儿园合作项目培训,将学习的实践经验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丰富实践教学经验,为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而努力。
教师发展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发展的动力,应当借助适合的外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自我价值追求的内部动力。在转型期间,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学前教育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对于调动教师转型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也是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的关键一环。为了加强科研、学历提升、“双师型”素质提升,在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方面,应加大对教师参与学历提升、科研贡献、下园实践成果的考核力度。并在经济补偿和政策激励上对在这些方面做出贡献的老师给予倾斜,真正把教学、科研、实践能力放在教师和学校转型的核心位置。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要综合考核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而不是简单地看其理论课程讲授这一单个指标;在科研评价中,论文得奖和发表数量占评价权重要减少,而更应注重论文发表的影响力,包含是否核心、发表刊物影响因子、以及转载和引用次数等,还有教研教改、专利发明、成果转化、参编教材等情况;对“双师型”教师评聘,不应只是侧重于教师的双证书,要更加重视教师在决策咨询、横向合作、教育服务方面对地方幼儿园所作的贡献。
从目标院校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学校整体师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有限,按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来看,应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提升整体师资力量,构建优秀教师团队,为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和转型提供优质资源和条件。首先,要立足学校发展,争取政府开辟绿色通道引进博士学位、副高以上专业职称的高级人才,或在学前教育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具有多年的幼儿园教育实践工作经历的人才。其次,聘请优秀园长、教研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聘请幼儿园及相关教研机构的优秀学前教育工作者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参与到学校实践、实训类课程教学以及教育实习指导的工作中来[10]。最后,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负责人一定是在教师专业化素质和能力上有可取之处的精英,其团队结构也一定是由具备教学、科研、双师素质等能力的教师队伍构成。合理的团队结构才能实现知识、技能和思想上的互补,团队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仅能提高团队成员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还能有效促进学前教育教师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