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从尼采到实验哲学
——诺布的哲学之路

2021-01-02 21:31梅剑华
科学经济社会 2021年3期
关键词:意图心理学哲学

梅剑华

网络流传一个当代分析哲学家推荐的阅读书单,是由西班牙网站Demasiado Aire 做的一个专题,向当今世界知名哲学家进行调查,询问他们在本科阶段,哪三本书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其中有28 个哲学家做了回复。国内熟知的伦理学家查尔斯·泰勒推荐了《知觉现象学》《卡拉马佐夫兄弟》《平信徒神学》,心智哲学家查尔莫斯推荐了他博士生导师侯世达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心我论》和帕菲特的《理与人》,科学哲学家范弗拉森推荐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空间的哲学》《数学的基础》,帕菲特本人推荐了《伦理学方法》《功利主义》和托马斯·内格尔的《无源之见》,宗教哲学家普兰丁格推荐了《理想国》《中世纪哲学研究》《感知》,形而上学家威廉姆森推荐了《单子论》《表象的结构》《思想的对象》,逻辑学家普莱斯特推荐了《数学原理》《语言的逻辑句法》《从逻辑的观点看》。不难看出,大部分哲学家的推荐都和他自己将来所从事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极少数是比较个人化的。例如,范弗拉森推荐的萨特著作,也许是因为自己在个人精神生活上受到了萨特的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存在主义对欧美年轻学生产生了覆盖性影响。以研究心理因果而闻名于世的心智哲学家金在权也是从了解存在主义才开始进入哲学行当的。

比较耐人寻味的是实验哲学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加西华·诺布(Joshua Knobe)教授,他推荐了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和克尔凯郭尔的《战栗与恐惧》。这些哲学经典和他今后从事的心理学与哲学之间的交叉研究似乎没有任何关联。从阅读尼采、克尔凯郭尔到引领实验哲学思潮,不知道有怎样的精神历程。诺布1996年本科毕业于斯坦福大学,2006年博士毕业于普林斯顿,博士导师乃是普林斯顿哲学系前系主任吉尔伯特·哈曼,当代自然主义哲学的重要推手。1970 年克里普克做《命名与必然》讲座,哈曼是录音稿整理者之一,另外一个是托马斯·内格尔。诺布毕业后在加州Chapel Hill 分校担任助理教授,因其实验哲学工作,声名鹊起,很快被挖到耶鲁大学哲学系,担任耶鲁大学哲学系和认知科学的双聘教授。1974年出生的诺布是自然主义哲学的少壮派。

诺布少时既迷恋大自然、又酷爱机械技术,常去森林里学习各种树木的拉丁名字,或给自己房间里安装各种彩色灯带。诺布的父母相当开明,尊重他的种种选择。诺布一家住在美国东部马萨诸塞州,去西海岸斯坦福大学读书时,他想骑行穿越美国去上学。亲友长者皆反对,但父母支持他。诺布于是骑行六周到达了学校,比预定计划还早。当时斯坦福大学有一个跨界本科项目,可以自己选择一个各种课程组合成一个学位,诺布于是给自己发明了一个本科学位:跨界伦理学,把哲学、心理学、宗教、神经科学、政治学等各个学科的伦理议题组合起来的伦理研究。现在哲学系,伦理学的交叉研究渐成主流,但在20 世纪90 年代很少见。本科时,他特立独行,一度住在学校附近森林自己搭建的帐篷里,甘当马勒(Bertram Malle)的研究助理,一起做实验,以求减少开支。当时马勒正在斯坦福读博士。

马勒日后成为知名的心理学家,担任布朗大学的认知—语言—心理科学教授。他关注常人意图行动的直觉,通过实验调查来理解意图行动,两人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合作发表了一篇文章《意图的大众概念》[1]。人们在解释行为时,常常区分有意行动和无意行动,这背后隐藏着大众关于“意图”的共同观念。这篇文章设计了四个实验逐步确认、分析大众的“意图”概念,表明这一概念包含了欲望、信念、意图、觉察和技巧五个组分,并和已有的“意图”行动模型做了对比,探究了这一模型在社会认知、发展认知中的作用。

在做心理学实验的同时,诺布也钟情于传统哲学,阅读亚里士多德、尼采、克尔凯郭尔、休谟、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本科毕业之后,他去了德州的公益组织帮助流浪汉和穷人、去墨西哥教英语、到德国做翻译。他一度不想碰哲学,但却一直在写自认为不属于哲学的学术论文:人们关于他人的看法如何受到道德反思的影响。长期以来,诺布自己过着学术双面人的生活:一方面他和马勒一起合作在心理学杂志上先后发表了六篇论文,实验调查是基本手段;另一方面,他又写作日常推理中道德作用的“哲学论文”,概念分析是主要工具。笔者曾撰写过一篇文章《经验探索与概念分析:实验哲学的二重证据法》,讨论过哲学研究应该既注重概念分析又要注重经验方法。诺布左手实验调查,右手概念分析,兼具两大学科(心理学、哲学)传统之长而不自知。

机缘巧合,一个学术批评让他的双面学术生涯合二为一。哲学家米勒(Alfred Mele)针对他和马勒的文章写了一个回应。米勒考察了他们论文的每一个细节,表明哪些是错的,哪些方向是对的,但仍然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确证。让诺布震惊的是,米勒把心理学中关于意图行动概念的经验问题和诺布自己探索哲学中道德的问题联系起来了。米勒指出,诺布对意图行动的分析仅仅诉诸了如信念和欲望这样的心理状态,而没有考虑道德特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按照米勒的观点,道德观念影响人们对行动的意图是一种错误。米勒的批评促使诺布从道德考虑重新设计实验。但更重要的在于,米勒的批评让诺布逐渐意识到,也许研究传统哲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实验。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19世纪的密尔和尼采,这些大哲学家都认为对人类实际存在的理解会对我们的哲学探究大有助益,他们都探究关于心智的事实如何与伦理、宗教联系起来。若如此,则做实验就是理解人类实际存在的重要方法。米勒是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行动理论、心智哲学、形而上学和古希腊哲学。他对自己的介绍是他所有的工作都围绕如何解释人类行为展开。解释人的行为,就是解释人之为人的特征,就是哲学的核心工作。需要指出的是,解释人的行为的交叉研究和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不是一码事。

回到马勒、诺布和米勒的争论。通常我们有两种思考行动的方式:第一,关于正确和错误、称赞和谴责这样带有道德评价的行动;第二,完全描述的行动:带有意图的行动、拥有理由的行动、独立的行动。诺布意识到这两种思考行动的方式彼此不能完全独立,而是互相影响。诺布在一系列关于意图的研究中发现了日后以他自己命名的诺布效应(Knobe Effect)[2]:一个行为被认定为有意的还是无意,取决于受试者对行为主体的道德判断。考虑如下场景:

公司的副总裁向委员会主席报告,“我们计划启动一个新项目。这会帮助我们获得收益,但也会伤害环境。”

主席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在乎破坏环境。我只是想要公司收益。启动这个计划吧。”他们启动了这个项目,的确环境受到了破坏。

有一个对应的情况:

公司的副总裁向委员会主席报告,“我们计划启动一个新项目。这会帮助我们获得收益,但也会改善环境。”

主席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在乎改善环境。我只是想要公司收益。启动这个计划吧。”他们启动了这个项目,的确环境受到了改善。

在破坏环境的语境里,受试者判断老板是有意为恶;在保护环境的语境里,受试者判断老板是无意为善。只是一个语词的改变,使得受试者对主角老板的意图做出了不对称的判断。大部分测试者认为公司主席有意为恶,无意为善。这样一种非对称效应还适用于:抉择、欲望、有利、反对、提议这些概念。我们对人的道德评价经常影响了对一个人心理活动的预期。这不免让人想起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对经济行为的心理调查研究,卡尼曼用心理学手段去测试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的一些系统判断,发现人们的判断受到心理效应(禀赋效应、锚定效应等)的影响,从而很难做出完全理性、全面的判断。诺布的跨界工作促成了在Edge 上,卡尼曼和诺布的一次对谈。那次交流,卡尼曼的问题非常尖锐,虽然他对心理学与经济学交叉形成的行为经济学贡献巨大。但他并不理解心理学与哲学交叉形成的实验哲学研究。他觉得在行为经济学中所发现的都是颠覆常人直觉的东西,新颖的东西。如果实验哲学的研究不过是验证了某些哲学说法,意义不大。不过,卡尼曼不太了解的是,实验哲学中的研究也有不少是非常新颖的。比较行为经济学和实验哲学二者在各自领域的位置和所受的批评是一个有趣且重要的话题,但超出了本文范围。简单来说,即便只是通过实验来确证哲学中的一些既有立场,对哲学来说也是重要的。哲学并非空中楼阁,有其现实基础。

道德观念不仅仅影响心理意义上的东西,还影响常人的因果判断。诺布对人们的因果归责判断做了调查。考虑如下场景:

哲学系的秘书在她桌子上放了很多圆珠笔。系里的行政人员可以自由取用这些圆珠笔,但教员则需要支付才能去用。行政人员常常来取走圆珠笔,不幸的是教员也这么做。所以秘书不得不常常写信给全系人员,提醒大家只有行政人员才可以自由取用圆珠笔。某个周一的早上,有一位行政助理在前台遇到了史密斯教授,他们两人都取走了圆珠笔。过了不久,秘书需要写一个重要的告示……她发现,桌子上没有笔了。选择:

(a)史密斯教授为此负责。

(b)行政助理为此负责。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试者都认为是史密斯教授而非行政助理应该负责。从科学观点来看,二者都是责任人。但关键的区别在于教授做错了事,而行政助理不过是尽她应有之义务而已。常人的道德判断塑造了他们关于事件之间因果归责关系的理解[3]。

斯宾诺莎对情感有一个解释。如果我们深入理解到一个人的行动被以前的事件所决定,我们可以继续爱这个人但将不再因为这个人违反规矩而感到愤怒。关键的问题在于,实际上是真的如此吗?要验证这一点,就需要进行心理学实验,看看实际生活中的人是否像斯宾诺莎所理解的那样,通过深入了解形而上学决定论获得情感的平静。

诺布的主要工作就是运用和认知科学、心理学相联系的实验方法去研究和哲学相联系的问题。他主要研究关于人们道德判断直觉的影响。通常认为思考此类问题最好被做成科学理论,但诺布发现事情并非如此:人们理解世界的日常方式受到道德的影响。应该说当代分析哲学的数学化、逻辑化和当代欧陆哲学的历史化、浪漫化,都远离了哲学传统中的经验科学方法。

实验哲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学界关于实验哲学存在诸多疑虑,人们会认为哲学并不关注常人怎么想,哲学是一种专门的系统研究,与常人无关,也无关心理学方法。这种认识有所偏颇,当人们如此考虑时,他们预设了一种相当晚近的哲学观念。尤其是20世纪分析哲学的主流观念。但在哲学传统中,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关于大众直觉的事实和哲学是直接相关的,另外一些哲学家则不同意。哲学并不仅仅关乎形而上学、认识论或概念分析,哲学更关乎人类的生存处境。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对形而上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伦理学》的主要文本不仅仅关乎形而上学,也关乎人类心理。哲学家也在为这些形而上学问题如何澄清心理学事实做出争论。斯宾诺莎认为心理学事实上与关乎人类生命和心智的哲学问题直接相关。实际上这也是实验哲学家今天面对和研究的问题。诺布阅读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尼采、休谟、克尔凯郭尔,为他们关于道德的思考所吸引,但当他研究生时期读哲学,发现这些思考完全属于哲学领域之外,只有外行才会感兴趣。甚至有人告诉他,休谟《人性论》中的大半都不能算作哲学。

重要的不在于实验哲学如何与主流分析哲学相关,而在于实验哲学能否帮助我们认识到人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的事实,这些与传统哲学中考虑的话题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诺布回忆在博士期间,参加哈曼的哲学课程,每次他提出的想法,都被哈曼一一驳回。哈曼精于概念分析、提出反驳,以至于让诺布怀疑自己的智识能力。直到有一天他怯生生和导师提到,自己所作的关于道德的心理学调查可否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没想到这一想法完全得到了哈曼的认可。哈曼虽然处于分析哲学主流传统,但一直支持哲学的自然化进路。老一代实验哲学教父斯蒂芬·斯蒂奇也毕业于普林斯顿。

即便承认哲学关乎大众,还是存在一个问题。传统哲学里,哲学和科学不做区分,称呼为哲学也可,称呼为科学也可。如果实验哲学完全不考虑当今哲学观念,还有什么资格可以称之为实验哲学?我们并不把心理学、神经科学叫作心智的实验哲学。也许,我们需要更新当代的哲学观念,考虑哲学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价值。想一想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研究消费者决策的范式,这是行为经济学的主要工作。并不因为心理学方法,使得行为经济学不再是经济学的一个门类。其实,有一些问题无法严格区分学科,例如解读古典文本。我们既不能说只是哲学问题,也不能说只是古典学问题。如果我们想真的解释这些段落,最好的办法就是忽视学科区分,采用我们能用的任何方法去追索问题。当讨论跨学科研究时,你会发现我们根本都不会提到跨学科这个事儿,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以诺布关注的意图为例:有人关注意图行动的形而上学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意图的心理学研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你认为重要的是关于人类存在和他们感知世界的这一问题,那么意图的实验研究就是有价值的。在哲学研究领域,概念分析方法和经验研究并重,诺布调查半个世纪以来的心智哲学研究,发现在论文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方法、证据和结论。

也许是因为受到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哲学的困惑,诺布还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学科文化调查。在学院里存在着不同的学科文化,例如在哲学系里,关于学者的评论和在心理学系的评论是非常不同的。当一个哲学系面临如下两个候选人:

(a)面试者对教学科研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例如教学经验丰富,发表论文不少;

(b)面试者没有在教学科研上做出任何贡献,但在行内公认为极度聪明。

诺布说,大多数哲学系会要第二个面试者。心理学系,则完全不同,当大家要聘任一个人的时候,从来不会问“这个人有多聪明?”而是问“他/她做了什么发现?”如果你没有任何贡献,那你就没有任何机会。心理学系不会因为你有多聪明就会雇佣你。这是两种不同的学院文化,哲学系学生主要焦虑自己到底是否足够聪明,心理系学生则焦虑于自己是否做出了具体的贡献。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哲学天才的说法,例如罗素看了维特根斯坦的作品不到一页,就断定他是一个天才,这种众所周知的段子也影响了人们对做哲学的看法。在我们这个高等教育普及的时代,唯天才论可能会损害哲学行业,使得很多人畏惧哲学,甚至产生对哲学的错误想象。

“聪明”的诺布在分析哲学的主流训练中也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不够,产生困惑。幸好他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哲学工作方式。王国维早年研习哲学,发现可爱的叔本华哲学不可信,可信的康德哲学不可爱。诺布从喜欢可爱的哲学开始,最终对可爱的哲学进行了可信的研究,弥补了自己的精神缺憾。诺布相当高产,论文将近一百余篇,在实验哲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均有开创性成果,例如:因果、自我、意图、道德、意识,等等。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小残缺”,他的手用笔或打字均困难。从读研究生开始,他就发现自己一周打字不能超过四五个小时。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只好尽量减少打字时长,花大量时间在散步中思考。在头脑打腹稿,直到一切就绪,才会写作。语音识别软件的出现帮助了诺布。心理学调查、语音软件、合作发表,诺布的这些研究写作方式和通常的研究写作方式差异很大,他本身就是对哲学行业的一个革新,召唤我们应该以新的眼光去看待哲学。成名之后的诺布不忘初心,他和英美学界的尼采专家莱特(Leiter)教授,也是哲学品酒师的主持者,合作发表了一篇:《为尼采的道德心理学示一例》[4]83-109,也算还了自己大学时代的心愿。

猜你喜欢
意图心理学哲学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燕山秋意图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