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入视角下“老漂族”精神养老的困境研究
——基于福州Y 社区的访谈

2021-01-02 19:37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子女养老老年人

朱 萍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一、问题的提出

“老漂族”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社会流动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当前现有流动人口2.6 亿,按60 岁以上人口的1.7亿推算,“老漂族”不是某个地区的个案。他们有的是因为养老,与子女一起生活,有的是为了给子女照顾孩子。他们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环境,开始了新的生活。在与子女团聚的同时,也因为生活不习惯、语言不通、人际交往有障碍,以及与子女在消费、育儿理念等方面产生分歧,进而内心产生苦闷。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老有所养”,因此,了解“老漂族”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帮助“老漂族”这一特殊群体消除孤独、安享晚年,使其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这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这一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比,定性研究法不需要大量的样本,且可以通过研究对象自发陈述内心真实感受及想法来反映现实情况。本研究是关于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问题,运用深度访谈法,可以更为透彻地了解“老漂族”的精神生活和内心苦闷,有助于对精神养老的对策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分析。

(二)调查对象

选取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Y 社区G 小区和X 小区为调查地点,原因如下:G 小区和X 小区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区,居民主要是福州各大高校教职工及外来安家落户的年轻人,且年轻家庭较多,因子女在此定居而来到该小区生活的老年人相对较多,方便选取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选取标准:第一,年龄在60 周岁以上;第二,为了帮助子女照顾孩子而来;第三,每年在该小区居住满8个月以上。本次研究共访谈13名“老漂族”,其中女性9 名,男性4 名;年龄在60~73 岁,有配偶的11 名,其中3 名是和配偶一起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居住时间在8 个月到10 年。

三、“老漂族”精神养老的社会融入困境

与“北漂”“上漂”相比,“老漂族”的“漂”,很大程度上与经济无关,而是在生活习惯和精神层面上无法融入。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家庭代际冲突等方面的因素,大多数“老漂族”需要经历一个融入新环境的过程,加上个体和所处环境的差异性,融入的过程长短不一,但困惑、焦虑、忧伤、愤怒等心理状态是大多数“老漂族”常常会经历的,他们在社会融入方面存在种种困境。

(一)文化融入困境

1.语言交流

2 号老人:听不懂XX 她奶奶说的河南话,她耳朵又不好,不知道跟她聊什么。

7 号老人:我这山东口音,有的时候说话,人家一时半会儿反应不过来我说的啥,听不懂。

20 世纪80 年代,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的概念指出乡土、血缘关系对中国人生活的意义。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老漂族”很容易存在心理上自我认同为异乡人、难以产生归属感的问题[1]。他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生活圈内,无处疏解心理上的隔阂所引发的苦闷,只能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内心世界,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心理孤独的不适应问题。

2.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环境及居住条件是安度晚年不可或缺的条件,对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直接影响。“老漂族”作为老年人群体,对生活条件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如舒适性、安全性、便利性。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常年雨水较多,湿气较重,蚊虫较多,北方来的老年人非常不习惯,特别是有风湿、慢性疾病的老人。在受访的13 位老人中,有9 人对福州的气候表示不习惯。在居住条件方面,大多数受访老人表示可以接受,比起是否有独立的空间,老人更关注的是有没有放松休息的时间,因为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才能保证充足的体力。例如:

5 号老人:我们年纪大了,睡眠时间跟年轻人不一样,晚上睡得早,早晨起得早。所以,白天带完孩子,到了晚上八九点,我们就想能早点休息。但是,有的时候,儿子、儿媳妇加班或者出差,回来得晚,我们休息得不太好。

中国教师:“书自香我何须花”,阅读已经成为您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我们知道您平时公务繁忙,那么您是怎么平衡工作和阅读的?请与我们的一线教师分享一些您的阅读心得。

此外,老年人作息时间规律,习惯早睡早起,按时吃饭。但是,子女生活习惯与老年人不一致,造成生活中的一些不适应和冲突。

11 号老人:他们年轻人晚上总熬夜,早晨起不来,经常辛辛苦苦给他们把早饭做好了,他们也不吃。要不然就是等他们很迟起床后再一起吃,我们有的时候等得肚子都饿了,要是在老家,我们7 点就吃完了。后来,我们就先问一下他们吃不吃再决定做不做。如果我们做了,他们不吃,我们又舍不得倒掉,最后还是我们这些老人家吃剩的。

(二)社会关系融入困境

1.社会交往

生活中的社会交往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不同的社会交往内容将人们联结起来形成不同的社会网络。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和熟人等都是一个人社会网络的组成部分,个人可以从自己的社会网络中获得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2]。然而,现实是,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老漂族”和本地人交往的机会很少,伙伴缺乏,社会交往少,社交圈与原居住社区相比明显狭小。从交往对象的倾向来看,更多的老人选择与外地人交往,与福州本地人的交往很少。从交往的深度来看,非常浅显,且信任度、理解度都较低,平时聚在一起就是话家常、采买,互留电话号码的不多,更不用说相互串门或者相约外出游玩等。例如:

3 号老人:我们跟他们福州人也不认识,一般都是和老乡或者别的外地人认识得多。

2.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程度是社区成员主人翁意识程度的直接体现,更是实现外来人口在社会生活中顺利完成社区融入的首要环节。然而,“老漂族”的社区融入状况并不乐观,他们多抱有旁观心态,处于社区的边缘。一方面,他们对居住地的社区了解甚少、关注甚少,对社区事务也不关心,缺乏社区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社区治理中的许多角色安排和任务分配、社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都基本绕开这一群体。他们很想和社区里的居民相互了解,一起互动,但社区组织旅游、运动等休闲活动时,“老漂族”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而有的活动形式单一且多为应付式的活动,没能真正调动“老漂族”的兴趣,妨碍“老漂族”拓展交际圈[3]。

(三)心理融入

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获得是判断移民完成心理适应的重要标志。与经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相比,心理层面的适应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本次调查对象中有人已经在福州生活了8 年,但在心理融入方面仍然存在障碍或不适。

1.生活满意度

“老漂族”的心理融入程度主要取决于生活方面的满意度。然而,对于长时间的异地生活状态,他们“有苦难言”,有的家庭更是谈不上幸福。笔者访谈的11 名有配偶的老人中,8 名是长期与老伴分居的。来自山东省的7 号被访者(老太太)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18 年暑假回老家看老伴儿,临近新学期开学,老伴儿突发意外摔倒,腿骨折,需要人照顾,老两口儿的大女儿虽然住得不远,但是女儿要独自上班并带孩子,无法时时照顾,可是远在福州的小儿子家二胎出生不久,需要老人帮忙接送老大,并照顾儿媳妇,自己艰难选择,忍痛来到福州,拜托老家的亲戚帮忙照顾老伴儿。”年逾花甲的“老漂族”徘徊于亲情和乡愁之间,一面享受着天伦之乐,一面承受着心理失衡,内心焦虑不安,正所谓“放不下的儿女,回不去的故乡”。随着他们的负面情绪不断积压,随时可能出现“情绪失控”的状况。

2.代际关系

在老年人的社会关系中,亲子关系和婆媳关系是很难处理的两种。由于缺乏与外在环境的社会融入,“老漂族”对家庭环境的心理期待更为强烈。刘成斌在“老漂族”城市居留意愿的研究中提出:“对于前期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抚养责任却不仅迟迟得不到年轻人的赡养回报还要继续承担对子女家庭照料责任的老漂族来说,很可能降低自己对子女的赡养期望,倾向于离开子女家庭。”[4]这一研究结论表明,“老漂族”在尽职抚养孙辈的同时,十分渴望得到子女的关怀和赡养。但是,由于生活经历、行为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代际关系很容易出现隔阂和冲突。“老漂族”不仅得不到亲情的支持,而且要将心里的苦隐忍于心,无处诉说。例如:

1 号老人:跟儿媳妇之间多多少少都有点小矛盾,拌点儿嘴在所难免。有的时候,能忍就忍吧!讲多了,儿子夹在中间也难做人。

访谈中,大部分被访老人都持上述观点,不禁让人唏嘘。在一项针对18~35 岁青年与父母沟通问题的调查中,超过九成的受访青年表示与父母存在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其中一半以上的青年认为是观点不同而抵触与父母交流分享[5]。杨雪和钱云的研究认为,女儿更贴心,容易交流,儿子与父母的交流相较于女儿来说比较少,因此与儿子居住的“老漂族”的社会融入程度比与女儿居住的低[6]。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深入访谈,进行个案研究,初步了解了“老漂族”精神养老的社会融入困境。研究表明,“老漂族”在语言交流、生活习惯、社会交往、社区参与、生活满意度、代际关系等方面的困境影响了他们的精神养老。因此,要从家庭、社区、制度和“老漂族”自身等方面改善他们的精神养老中的社会融入问题。

首先,加强家庭文化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讲话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开始,也是晚年主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氛围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指数。建设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延续家庭孝道传统,增强老年人对家庭精神归属感。鼓励子女在生活中多陪伴老人,遇到矛盾多理解、多沟通,帮助老年人结识新朋友,走出家门。

其次,完善流动人口的相关地方政策。制度是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流动人口的一个群体,“老漂族”在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福利政策方面与流入地居民有很大差别,特别是社会保障方面,“老漂族”有病不敢医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要为流动人口提供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政策,统筹规划相关公共服务的配置标准和政策实施,保障老年人的养老权益,使“老漂族”能够安安心心地生活在异地。

再次,提升社区服务的水平。建设跨社区的公共活动场所,为“老漂族”提供交流活动的空间,促进他们跨社区社会融入,拓展社会关系网。丰富社区服务和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健康讲座、文体活动。鼓励社区内的本地老人采取“一帮一”“一带一”的方式,加强本地老人和他们的互动交流,带动“老漂族”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最后,“老漂族”自身应转变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流动已经越来越普遍。无论是因为主动的养老选择,还是因为被动的抚养孙辈选择,“老漂族”自身都应主动转变观念,积极肯定自身价值,努力调适自我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同时,应培养晚年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丰富自身的生活。

猜你喜欢
子女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