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佳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中天国际初级中学 浙江金华 322100)
科学是一门综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在新课改下的初中科学课堂中,教师应依据新要求、新形势,采取顺应改革的课堂问答教学策略,通过课堂问答有效性的提升来促进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构建合作共生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当然会有不少的问题产生,但这些问题资源对课堂教学来说是宝贵的,教师通过问答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实现初中科学课堂问答有效性的目的。接下来,本文对初中科学课堂问答有效性的策略进行如下研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在问答形式的科学课堂上让此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走入探究活动,发展思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进行对话式的问题问答设计,让学生针对中心问题进行提问、回答,问题是探究的本源,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各种对话条件,可以让他们在对话中思考,在对话中观察,在对话中碰撞,在对话中反思,继而打开科学探究之门。例如,在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一章“植物一生”这节课中,笔者用问题探究的教学形式开展科学课堂教学,在课堂的一开始,我邀请一位同学大声念出半节课的题目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植物的生长死亡是什么样的。因为缺少条件,学生都不能准确回答上来,然后我带领学生观察植物在一年四季的变化视频,在观看视频之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对视频资源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准确的答案,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自由发言、带着问题寻求答案、教师总结指导的形式,可以更为显著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形式,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实验的乐趣很多,兼具娱乐性和实用性,一部分实验教学是由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融合了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热情,将初中科学课堂的问答形式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搜索网络与科学核心问题相关的资料内容,引导学生在核心问题上形成共识,进而实施科学实验,在具体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提出质疑,结合实验过程进行求证操作,对比实验前后的不同现象,将课堂问答由课本的知识性问题拓展到实验的开放性问题,最后到实验总结性问题,这种逐层加深的问题解决,可大大提高初中科学课堂问答的有效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例如,学习“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的时候,学生大声朗读课题,单刀直入,让学生对课题进行回答,多数学生可能会说因为磁性的原因,由此可以提出下一个相关的问题:指南针为什么只指向南北两个方向呢?进而教师在拿出磁铁,让学生自由结成小组进行磁场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对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进行感受,进而引导到地球两极磁场的问题,成功判断实验之后,让学生总结指南针原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间互相质疑求解,围绕磁场问题进行辐射性生生间问答学习,并在生成问题的时候进行及时的变换,将原本的核心问题变化成无数个问答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让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的认知逐渐深刻[2]。
初中科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分析,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解析科学知识,在对教学问题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达到主动进行逻辑思维的目的,由此可见,有效的问答策略是理科知识学习与理解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本质进行思考的主要方式,从问答的角度探寻自然规律和现象,通过亲身感悟、深刻思考,主动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分析,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具体来说,在生活实践情境的问答教学模式中,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有效性,可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问答能力,获得逻辑思维的提升。例如,讲授“熔化与凝固”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借用生活情境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科学知识学习,究其根本,此方法是以生活为背景创设情境。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观看生日派对中蜡烛的燃烧视频,通过对打火机将蜡烛点燃后的白板放大,观察蜡烛火焰的燃烧,提问学生看见了什么现象。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固体蜡烛受到高温的炙烤后,开始逐渐成为液体状的蜡油,蜡油又自上而下,逐渐成为固态,继而加深问题层次:这个过程有几种状态构成,其中又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随即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蜡烛的燃烧,并提出:蜡烛在点燃火焰后,温度有没有变化?变高还是变低?进而指出所要学习的熔点概念,让学生明白熔点就是蜡烛由固态变为液态的那个温度,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蜡烛油凝固的过程,让学生回答蜡烛油流下的过程中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是下降后,再次展示凝固点的概念,并指导学生理解:温度在缓慢下降的过程中,当温度降到蜡油的凝固点时,蜡油又会立刻凝固成固体。
教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不断改进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与思路。特别是初中科学课堂,更是强调师生问答互动,及时将生成性问题转变成推动教学活动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使课堂问答有效性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