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1483)
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表述为: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对外贸易、国际营销、商务管理、商务翻译等领域第一线岗位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和沟通技巧、国际商务领域基本知识,具有用英语直接、有效地进行日常和商务沟通、处理基本商务事务的能力,有较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业精神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商务英语人才。从该表述可以看出,对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高度重视,跨文化沟通能力被列为该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
然而,多年的教学教研实践及用人企业甚至毕业生本人反馈,都表明跨文化沟通能力既重要又难以获得或提升,给商务事务的处理带来较大的困惑、困难甚至冲突。以下重点探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跨文化沟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分析提升策略,以期与同行交流、改进。
根据英孚教育研究报告和同行教研调查并结合本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访谈,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跨文化沟通意识是商务英语专业必须培养的意识。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包容与开放的个人思想,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然而,英孚教育副总裁Jesper Knutell在发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虽然很多中国企业有能力创造出最新的技术奇迹,在全球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但是面对跨文化挑战却不够重视。因此,最早走出去的企业和员工在跨文化沟通方面遇到极大的困难,给工作带来巨大被动,甚至遭遇失败,付文娟[1]的调研也表明:学生普遍缺乏对其他相关国家人文风俗深入了解的意愿,仅是以老师课堂授课和平时观看欧美等西方电视剧电影为渠道,所接触到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学生平时对文化差异的感知和了解,基本停留在文化的表层部分或物质文化部分;文化的深层次内容,即精神文化部分,由于不容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到,往往也更不容易被感知和了解,学生也缺乏主动深入系统学习的意愿。而这部分文化内容通常更为重要,会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通过调研访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均表示,一方面从业人员普遍缺失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语言功底不够扎实,不能完整流畅地表达思想。一旦要用英语交流就会词不达意或频现中式英语。因此,在沟通交流中,对自己的能力特别是英语口头沟通能力信心不足,而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特别是产生误会、尴尬和冲突时,会显得手足无措,缺乏应对策略,产生“跨文化交流恐惧”[2]。对交往目标国的社会文化教育制度等背景知识严重缺失,也会导致这种交流恐惧,造成在沟通中的缺乏信心,是影响跨文化沟通的主要因素。
付文娟(2020)[1]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技能自我评价分析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在与不同文化的人沟通时,都会根据实际情境来选择沟通方式,分享个人感受,会用对方接受的方式进行反馈;“但在沟通时不能让对方清楚理解自己的意思,在讨论或辩论中也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无法迅速捕捉重要信息并与之建立共同语言”。在访谈中,多数同学也表示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其他使用外语的机会不多;不能用英语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用英语交流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话题和表达等。从根本上看,这种情况普遍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实际的沟通技巧学习不充分,特别是训练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或技巧不熟造成的。
针对前述有关高职商务英语人才跨文化沟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策略应侧重四个方面,即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多渠道学习掌握多元文化背景知识;锻造夯实语言功底;加强训练跨文化沟通技巧。
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激发和强化其跨文化意识,是实现培养他们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基础所在(谢利姣2020)。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真正激发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精准捕捉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并对不同文化的属性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从跨文化沟通活动的表象中剥离出本质,即通过对文化差异的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为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进一步强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其次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大量鲜活的案例,进行对比剖析,请学生们提出个人见解和解决方案,使他们亲身感受文化差异的存在,以及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尴尬和冲突,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增强跨文化意识。
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人文风俗的了解是跨文化沟通的基础。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和跨文化研究者对此已做了许多探索、尝试和总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不同文化了解和感知的渠道更为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阅读原文、观看原版影视剧、听唱英文歌曲、戏剧表演配音等方法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或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跨文化学习的平台,使学生不仅接触和习得更原汁原味的英语,而且还能更直接地体验对方民族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文化习俗和处事方法等,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文化差异,提升了跨文化敏感度。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录取时对英语成绩未做要求,有些甚至高考的英语成绩较差。三年的高职学习,既要学习相关商务知识和技能,又要学习商务英语知识和技能,要能做到以英语为工作语言胜任涉外商务工作过程,实属不易,其中特别是英语的熟练运用,是巨大的挑战,锻造扎实的语言功底,是重中之重。从我国学者贾玉新教授(1997)[3]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出发,在注重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应用能力的同时,夯实语言功底,也包括培养学生的基本交际能力及情感和关系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语言能力:指用词准确规范,语意明白平实,结构妥帖得当,文理贯通顺畅,表述清晰、准确、连贯、得体,没有语病;(2)非语言行为能力:正确运用和解读非语言行为的能力,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交流距离、姿态、音调等所传递的信息;(3)文化能力:拥有相关的交际知识和技能;(4)相互交往能力:掌握言语对情境的适应性规则和语用规则;(5)熟悉交往规则或语用规则;(6)认知能力:对观察到的行为可以不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进行客观描述;(7)情感能力:即移情能力,能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和动机,即可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8)关系能力:在交往中能使用正确的交际策略。
跨文化沟通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目前远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未能获得足够的训练。贾玉新教授[6]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情节能力系统和策略能力系统阐释了沟通技巧的主要内涵,即学生应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环境中一整套的交流惯例,了解某一文化的常识性知识,拥有遵循特定情景中的交往规则的能力,包括如何开始谈话、结束谈话、对对方做出反应等,能正确应对社会情节,即能在一切反复出现的话题、惯例和礼仪性的会话行为组成交往的场景中得体应答;学生应具有策略能力,即能在因语言能力或语用能力不能达到交际目的时,采取的补救措施或策略,如当语言局限表达时可在双方共享的语言中选择转借词;或用近似语来弥补因语言能力不足带来的词语或语篇空白;或交谈双方共同努力利用彼此已有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共同解决交流障碍等。与语言功底相关的基本交际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以及在此所述的情节能力和策略能力的提升,都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让学生有感性认知,并反复操练,才能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灵活运用。应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利用虚拟情境或直接参与各类跨文化商务活动和实习实训,进行相关技巧的有效训练,切实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是否具有胜任力的核心指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项系统训练,不应仅仅依靠单独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而应全方位贯穿人才培养的各门相关课程中,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多渠道学习掌握多元文化背景知识、锻造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加强训练跨文化沟通技巧为策略,按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在交流沟通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文化单一为多元、变技巧生硬为灵活娴熟,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