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评估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

2021-01-02 13:07邵秋芳冯贤贤许丽元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1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教学质量评估

邵秋芳 冯贤贤 许丽元 张 艳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0)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显示:2000年-2015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数量达到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1],新建本科院校数量激增,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教育先行、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1]的意见》(教高〔2011〕9号)文件精神,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当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2]。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理念、经验、基础、措施等与老本科院校相比具有较大差距。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如何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完善自我评估机制,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1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0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新设本科专业56个,2019年达到1156个。专业建设成果明显,获得社会认可。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短,存在着很多影响其教育质量的因素。

课程总量和优质资源不能有效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部分教材仍然需要“专升本”,教材选用方面不能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强支撑,存在脱节现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不够,特别是在学习评价方面,平时成绩与末考成绩比例不协调;实习实训的质量标准不够明确、质量监控不到位,部分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符合,“真题真做”的题目偏少;专业生师比尤其是新办专业偏高,青年教师占比较大;部分青年教师教学组织能力不足,少数专业教师在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仍然留有专科教学的痕迹;缺乏行业实践背景,理论讲授的深度和拓展不够;教师科研反哺教学能力需进一步加强;新建专业无实习基地或存在利用率不高、不稳定、接纳学生人数少等问题。

2 校内专业评估重要性及意义

2.1 完善学校自我评估机制

以校内专业评估为契机,逐步完善学校自我评估机制,促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专业评估是一种诊断性的评估,其主要目的不是排名次,而是为了查找和发现问题,全面掌握本科专业办学情况[3],积极有效应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促进教学改革,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及关键环节,进一步引导各专业从实际出发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2 促进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的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以专业评估为契机,对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低的专业,采取限期整改、暂停招生、撤销专业等措施,同时,做大做强服务地方产业的特色专业和专业集群,充分发挥专业评估的诊断、导向和改进作用,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评价的运行机制,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业核心竞争力,为调整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2.3 促进教学资源整合与合理配置

教学资源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保障,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效应力,对保障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升本时间较短,教学资源相对稀缺,通过专业评估,合理配置、整合教学资源,使得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学校可根据专业发展状况将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障各专业之间均衡发展,从而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

3 四川旅游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实践

为了促进学校专业发展,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四川旅游学院基于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及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借鉴其他高校专业评估基础上,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首轮专业评估工作。

3.1 评估工作开展依据

四川旅游学院的校内专业评估工作,立足学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2 评估工作总体原则

坚持目标导向原则,通过专业评估引导各学院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符合学校服务面向定位及培养目标定位;坚持科学公正原则,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评估的程序和环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评估结果能真实反映我校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实际状况,推动专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评促建原则,通过专业评估,各学院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标准;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定量分析客观评价,定性判断专业发展潜力;坚持主体参与原则,发挥二级学院自我评估、自我检查、自我改进作用,体现学院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4]。

3.3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学校在设计指标体系时,既考虑到学校专业现有实际情况,又要兼顾目标的达成度;以指标体系完整性、合理性为基础,以方便评价者使用为准则。基于上述认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共设置8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6个观测点,共计110分(附加分10分),包括了专业定位与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培养过程、质量管理、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培养效果、专业特色,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教育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其中34个观测点为定量评价,共计73分;12个观测点为定性评价,共计37分。每个观测点只给出A、C两级标准,介于A、C之间为B级,达不到C级为D级。A、B、C、D四个等级的权重分别为 1.0、0.8、0.6、0.4。按照总评分≥85分、85-70分、70-60分、<60分,本科专业评估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和整改。定量指标中有25个定量数据来源于本科状态数据库,定性评价重点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专业特色等方面。

3.4 评估工作实践

评估制度规范化。为有序推进专业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多次征求意见形成《四川旅游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方案(试行)》,启动专业评估工作。首轮本科专业评估覆盖22个本科专业,参评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其中有毕业生专业12个,无毕业生专业10个,做到了本科专业全覆盖、二级学院全覆盖。为确保评估结论的准确性,各专业在引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基础上,补充校级定量数据表内容,撰写自评报告,以便评审专家对专业建设状况有一个基本了解。

评估形式多样化。此次专业评估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校外专家无法进校进行现场评审,故采用线上评审方式进行。学校的首轮专业评估专家组由17位成员组成,22个本科专业按照学科类别实行分类评审。各专业负责人根据专业情况进行汇报,评审专家分别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实验室建设、质量管理和专业特色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结果反馈及时化。线上评审结束后,评估建设办公室将专家意见与建议梳理并积极反馈出具专业评估报告,各专业根据意见进行整改,从而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

评估建设办公室根据定量数据分数及专家定性打分,依据指标体系内容,对22个本科专业根据有无毕业生情况、各专业分数及一级指标得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出具学校总体《本科专业评估分析报告》及各专业分析报告。其中,优秀等级专业2个,良好专业10个,合格专业10个。22个本科专业一级指标平均分为 77.42分,得分率为70.38%(平均分/总分=77.42/110),8个一级指标中专业定位与规划指标的得分率最高为80%,说明各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明确科学,符合学校办学定位,重视专业特色的培育,得到专家认可;培养效果指标得分率最低,仅为55%,低于60%,原因为我校升本时间短,部分专业无毕业生,其培养综合效果未完全体现。22个本科专业均达到了合格水平,其中,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分数最高为95.56分,为优秀等级,作为学校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专业,专业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清晰,特色鲜明。

3.5 评估工作取得成效

明确特色,查找问题。通过各专业的自评自建、校内外专家线上评审,促使学院及专业了解专业建设情况,明确自身特色,主动反思和查找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差距,充分发挥评估的鉴定功能、自省功能、参谋功能、引导功能和督促功能,促进学院与专业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专业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规范管理,加强建设。此次校内专业评估,对照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内容,重点考察了专业定位和发展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合理,基本办学条件是否达标,基本教学管理是否规范,及各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全面了解了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情况,是对学校各专业的一次较为全面的诊断,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证。

自我评估,持续改进。高等学校通过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检视自身的多重复杂系统,以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的最大化与最优化。

4 校内专业评估启示

4.1 优化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校内专业自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体系,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修订,合理编制。首先,指标体系的完善过程中要遵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紧紧跟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动向,并且要积极借鉴国内外不同类型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新理论、新措施,将其引入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其次,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加强学生及一线教师两个主体对的评价作用,将师生对专业的评价纳入到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中[5]。将社会、家长、学生关心的指标融入到专业评估体系中,促使高校积极主动推进改革,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4.2 关注质量持续改进

教学质量反馈与改进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的目的,专业评估结果的反馈是保障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一环。评估结果的反馈和调控不能只是简单的分等级及书面反馈意见,学校需更加关注的应当是对问题的进一步跟踪和指导。学校应当根据评估结果指导各专业改进人才培养目标和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计划,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帮助,使专业评估成效更加明显。

4.3 协同发展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

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评价方式[6],专业评估主要是诊断学校专业当前的状况,以此为基础,明确提炼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专业认证主要是提高专业认可度、增强专业影响力、彰显专业实力。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特有的功能,将推动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因此,专业评估与认证对专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总之,在自我评估视域下,专业评估作为“五位一体”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建本科高校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重要抓手。本科专业评估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总结积累经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专业认证是学校的外部评估,校内专业评估是接受外部评估的基础工作,将两者进行有效的对接与融合,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教学质量评估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评估依据
最终评估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