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地区中小学语文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及路径

2021-01-02 11:32欧运波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边疆地区语文课程共同体

欧运波

(曲靖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各族干部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云南省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主线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边疆地区民族众多,且具有大杂居、小聚居、跨境分布等特点,因此云南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迫切。而云南边疆地区的中小学语文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理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积极作用。

一、云南边疆地区中小学语文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云南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云南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正确指导思想,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云南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有利于促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而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的主线就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云南边疆地区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还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哈尼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这些独有民族大部分为跨境民族。云南边疆地区民族众多,且具有交错分布、跨境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等特点,因此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迫切。中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理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进而促进云南边疆地区民族团结。

在云南边疆地区语文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云南边疆地区的稳定。云南作为祖国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分别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其中中缅边境1997千米,中老边境710千米,中越边境1313千米,沿途有25个边境县。“桥头堡战略”实施以来,云南成为了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人口跨境流动大,商贸活动频繁,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非传统的安全隐患。“边疆安全很重要的关注点就是非安全传统安全隐患,如跨境人口流动,政治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生态安全。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1]这些非传统安全隐患都与民族问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云南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既是工具性的课程,也是人文性的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课程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包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美好的情感、做人做事的道理等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文质兼美的课文以及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在云南边疆地区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相比其他课程,语文课程更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灵。语文课程,通过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以及审美实践潜移默化地使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铸牢了云南边疆地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有助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方向的正确定位,有助于语文价值的最终实现。”[3]在语文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有助于语文课程人文价值最终实现,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三)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中小学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重要举措。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只有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到语文课程中,语文课程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实践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汉语文作为一种母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所以语文课程应与社会生活、时代生活紧密结合,把生活、时代的话题引入到语文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也是边疆民族地区的重点话题,应该进入语文课程中。这样既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语文实践平台,同时又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语文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是沟通了课堂内外。教师有意识地把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诗歌、散文、小说、图片、音频等课外的资源引入到课内,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教师有目的的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研究计划,然后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最后形成简单的研究报告。这种学习活动,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导到了课外并实现了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二是拓展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语文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语文课程与民族学、社会学的跨领域学习,在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另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宽了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三是丰富了语文的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中的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4]云南边疆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资源,学校、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积极开发这些资源并使其转化为语文课程资源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云南边疆地区中小学语文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助于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

语文教材是承载语文教学内容的教学媒体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多义性和导向性相结合。多义性指的是多方面的教育可能。既传授语文知识,又培养语文能力;既丰富语文积累,又养成语文习惯;既传授语文的方法,又渗透语文德育。语文德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又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语文德育的重要内容,仔细梳理语文教材后发现,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品有:体现家国情怀类的作品以及传统美德类的作品。

体现家国情怀类的作品有《木兰诗》《黄河颂》《最后一课》等作品。学习这些作品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在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国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情感、民族气节、民族感情、民族习惯的基础。

体现优秀传统美德类的作品有《爱莲说》《散步》《师说》《过零丁洋》等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树立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开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课程资源

语文教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材料,但仅靠语文教材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显得不够,因此,就需要开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高度重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性地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理论资源。理论资源包括三个方面的资源。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二是党、国家、教育部、云南省的相关文件政策;三是专家学者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借助这些理论资源既有助于让学生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也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既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也有助于深刻领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向。

2.民族文化资源。云南省是民族文化大省,各民族文化都蕴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成分,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整理这些有益成分,使之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素材。傣族的史诗《召树屯》,描写了召树屯和婻诺娜忠贞的爱情,表现了傣族人民勤劳淳朴的性格特点。《召树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忠”文化,“忠”的理解应该宽泛,既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一面,也有忠于职守忠于爱情的一面。这部作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奋朴实。勤奋朴实既是傣族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尔王是是一个惩恶扬善、传播文化、除暴安良、统一部落的英雄,这跟汉族的文化是相通的,降妖除魔让我们想起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除暴安良让我们想起了《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统一部落让我们想起的黄帝、秦始皇、隋文帝、康熙皇帝等人。所以,各民族的经典都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这些民族文化资源,有利于铸牢云南边疆地区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视听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课程资源还有视听资源。视听资源包含两个部方面的内容,一是经典的电影电视资源。如:《阿诗玛》《五朵金花》《红河谷》《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嘎达梅林》《都是一家人》《深耕》《乌鲁木齐的天空》《锡林郭勒.汶川》《塞上风云》等作品。二是抖音微视频或其他微电影。像“民族团结一家亲”微电影以及抖音里面的微电影“希望”系列。音视频资源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欣赏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获得知识的比例,试听占94%,其中视觉占85%。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视听资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生成性的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产的资源因素。”在语文课程实施中生成的资源有阅读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写作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口语交际教学中生成的资源,综合性学习中生成的资源。这些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因而学生乐意接受这些资源。

5.活动性的资源。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活动包括:读报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文艺汇演、黑板报比赛、话剧展演等活动。要鼓动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在“寓教于乐”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三)在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是民族和睦之魂,是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地基,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5]

文化认同,主要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对革命文化的认同,而语文课程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6]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的背后是精神教育和文化教育。因此,语文课程是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主阵地。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题材广泛,有言志类、送别类、羁旅思乡类、名人故事类、劝勉学习类、寓言神话类、战争边塞类、咏史怀古类、生活艺术类、山水风光类、哲理思辨类、治国劝谏类、爱情类等。

治国劝谏类的作品《出师表》就承载了很多中华文化的精髓。三顾茅庐的故事,主要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尚贤”“贵士”思想,也就是尊崇士人、崇尚贤才的思想。从诸葛亮“遂许先帝以驱驰”到后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辅佐两代君王,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知遇之恩”思想以及“忠”的文化。

高中阶段的阶段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必修课中的单篇课文。有《短歌行》《归园田居》《兰亭集序》等课文。二是选修教材中的专题学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选修教材主要是《中华文化经典研读》,分为儒道互补、春秋笔法、修齐制平、佛理禅趣、家国天下、天理人欲、科学之光、经世致用、人文心声等专辑。三是梳理探究类,在这个版块里有中华文化的缩影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文化精神等专辑。四是名著导读。在这一板块主要有《红楼梦》《三国演义》的名著导读。

文言文教学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经典文言文的研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了解的基础上认同中华文化,在认同的基础上继承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文化。

体现革命文化的课文主要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等课文。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会感受到革命文化的魅力,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成为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语文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载体,是增进学生文化认同、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让文化认同扎根语文课堂需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注重情感体验,一定要给学生情感体验的时间和舞台。这样学生才会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二是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化课。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把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云南边疆地区语文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在云南边疆地区语文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是:充分挖掘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素材;努力开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课程资源;积极增进文化认同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途径既有利于促进云南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云南边疆地区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真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边疆地区语文课程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爱的共同体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打造边疆地市报影响力,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对边疆地区反恐维稳策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