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少英 王清雨
目前,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已取得重大胜利,全国各地已全面进入复工复产阶段;与此同时,疫情却在欧美等国家持续蔓延。在我国疫情吃紧之时,少数西方国家政客及媒体对我国抗击疫情冷嘲热讽、落井下石,而在西方国家疫情大规模暴发且得不到有效控制时却将责任推给我国以转移国内矛盾,已然将病毒政治化。我国主流媒体在对我国应对疫情的国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此,以批评性话语理论视角分析我国主流媒体People’s Daily对我国应对疫情的报道特征,揭示文本中所包含的权力与话语结构关系,对于查摆问题,思考提升下一步我国应对疫情的国际传播话语权具有一定必要性。
本研究样本选取的起始时间为2020年1月21日,即People’s Daily对国内疫情最早的报道时间,截止时间为2020年4月4日,即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公祭日。这一时间段是疫情从暴发到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阶段,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本文以抽样选取的方式,将该期间每周二、四、六有关疫情的报道摘录下来,共计135篇。由于3月3日该报首次出现了关于国外疫情的深度报道+评论(Is US able to protect the lives of its people as COVID-19 spreads?),考虑到研究对象对国内与国际疫情的报道话语有存在一定差异的可能,因而笔者将其按照时间脉络分成了两个研究阶段考察,即:仅国内疫情阶段(1月21日-2月29日,72篇)、国际+国内疫情阶段(3月1日-4月4日,63篇)。
本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新闻文本中或明或暗的意识形态、不甚清晰的权力结构以及政治控制等话语特征和话语策略。[1]以话语研究的社会文化分析为视角[2],从新闻文本(主题词、标题和导语等)、话语实践(索引行、互文性、词语及物性的考察以及情态语态的选择等)以及社会实践(宏观背景和个人解读等)这三个向度入手分析,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
笔者从选词频率、新闻主题、新闻标题和导语以及文本结构等指标入手,结合语料库的高频主题词统计,在质化与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新闻文本分析结果如下:
1.凸显“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在国内疫情阶段的报道中,People’s Daily新闻文本的主题是“中国的疫情”(China,epidemic,coronavirus等),在具体报道上,暴发(outbreak)、控制(control)以及预防(prevention)等出现的频率最高。在防治过程中,报道凸显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最快的时间内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指挥方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迅速行动、集思广益、想尽一切办法、尽最大努力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无论是防疫救灾还是社会恢复,文本话语的构建均是围绕“人民至上”展开。
2.议题设置上全方面呈现中国抗疫。在国内疫情阶段的报道中,标题和导语主要有以下六方面议题的媒介呈现。党中央的系列决策部署:《国务院总理亲赴武汉,要求全力以赴做好防疫工作》(Chinese premier in Wuhan,demands all-out efforts in epidemic prevention, control);中国人民抗疫的壮举:《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同打赢抗疫阻击战》(Chinese society unites together to battle against novel coronavirus);有关疫情的最新动态:《中国报告4515例新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06例死亡》(China reports 4,515 confirmed cases of new coronavirus pneumonia, 106 deaths);疫情连带的影响:《中国将继续延长疫情重灾区的假期》(China further extends holiday in coronavirus hard-hit regions);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和抗疫行为的态度和评价等:《世卫组织总干事对中国防疫能力充满信心》(WHO chief confident in China’s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bility);正面回击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疫情的妄加评判和冷嘲热讽等:《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国际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面照妖镜》(2019-nCoV outbreak mirrors moralit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话语实践是对其生产和理解加以阐释的过程。笔者使用话语分析软件Antconc3.4.4对国内疫情阶段的六个主题词,即:China(中国)、epidemic(疫情)、people(人民)、Xi Jinping(习近平)、government(政府)、WHO(世卫组织),以及国际+国内疫情阶段的四类主题词,即:与中国相关的(Chinese、China等)、与疫情相关的(virus、COVID-19等)、与国际相关的(world、global等)以及与美国相关的(US、Trump等)主题词等进行索引行、互文性、词语及物性以及情态动词等方面的研究,对研究对象话语实践的分析结果如下:
1.凸显中国人民为全球抗疫工作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People’s Daily构建出伟大的中国人民为世界抗疫的胜利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这一核心话语主题。中华民族迸发出巨大能量(a strong power),同时中国也有信心(confidence in)战胜疫情。报道中使用了对比迁移的修辞手法以及辩证法来阐释疫情对我国的实际意义和影响:这是对于我国政府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一次“大考”(a major test)。国内疫情阶段的报道中,不断展现我国与世卫组织保持密切联系(cooperation with the WHO),中国为国际社会的防疫工作赢得了宝贵的“缓冲时间”(buy time for the world),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抗疫提供了经验和标准(setting a new standard),为保障世界人民的健康安全(make the world safer)做出卓越贡献。在国内疫情阶段,作为疫情重灾区的湖北武汉果断采取了“封城”这一艰难无比但又十分正确的决定,这无论对于中国还是整个世界,都有着至关重要且深远的积极意义,但与之对应的则是湖北武汉人民以及医护工作者等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一省救世界”(a province to save the world)无疑是对这种精神和实际行动的最好诠释。
2.彰显党中央的高效领导和集中部署。党和政府的领导在抗疫过程中至关重要,我国政府的形象更多以社区化(community)和社会化(society)的方式予以体现,展现出我国政府与人民血浓于水的关系。根据前面的分析,笔者发现由于在话语传播方面该报对于此次疫情定性为“战争”,因此话语着重强调“中央政府”(The central government)的作用和意义,在医疗资源生产调配(government airport)、组织(organization)以及合作(cooperation)等方面,政府都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此外,与之搭配的情态动词使用频率也比较高,“must”(必须,73次),“need”(需要,39次),“should”(应该,68次),“can”(能够,52次),体现出党中央对于我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高效领导和集中部署。
3.差别处理国内国外信源,力求客观多角度呈现我国抗疫全貌。笔者以信源和引语为研究对象,发现语料库的文本在建构过程中综合了国内外不同组织和机构的权威信息,国内的引语信息尤其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组织部门负责人所表述的内容,更多是以间接引语的方式进行呈现,国外相关的引语信息更多是以直接引语的方式进行呈现。其中,国内方面之所以偏向于选择间接引语更多是为了追求新闻客观性的呈现以及将其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凸显出来,而国外方面之所以偏向于选择直接引语是因为其语言信息的还原度更高,以“他者角度”评价中国抗疫时更具说服力,真实展现表述内容,立体化呈现出我国抗疫的全貌。在具体信源的选取上,国内方面主要以新华社通稿、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公布和出台的系列文件以及相关责任人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言语等为主,国外方面主要是从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代表的联合国相关机构处所获知的各种信息为主。
4.直面回击不同阶段的不友好声音,亮出中国态度和观点。在国内疫情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疫情十分严重,难以有效控制,社会稳定和发展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对华采取了冷嘲热讽和落井下石的态度,如《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使用了“亚洲病夫”(Sick Man of Asia)等侮辱性词汇,对此,People’s Daily以评论员文章的方式(Racism will never be tolerated),对其行为直接定性为“种族主义”(racism),并明确表示该行为丧失人性(a lack of humanity)。随着欧美一些国家的疫情蔓延,同样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政客及媒体将病毒的原罪归于我国,用“中国病毒”(Chinese Virus)等词汇来污名化我国。对于这些不友好且十分刺耳的声音,《人民日报》钟声评论对其进行了驳斥(Trump calls the coronavirus the “Chinese Virus,” the world disagrees),从反对种族歧视、提倡国际人道主义关怀、中国国内抗疫所取得的实质性成效以及我国对外援助的实际行动等角度,旗帜鲜明地亮出中国态度和观点。
1.构建“抗疫战争化”的传播意识形态。将“抗疫”定性为“战争”(war、battle等),频繁使用对抗与斗争色彩较为浓重的词汇(fight、against等)。在构建传播环境时,经常使用消息稿的形式直接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展现出来将其明确定义为“战争”。“抗疫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中国政府将用实际行动来誓死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坚决打赢疫情保卫战。同时,以构建“抗疫战争化”的传播意识形态,对全国人民共同抗疫以及国际社会联手抗疫等连带话语的构建与传播起到铺垫作用。
2.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以“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政治传播话语体系贯穿抗疫报道。2020年是全面脱贫的收官之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完成全面脱贫。疫情的暴发对我国能否按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出挑战。在此背景下,在社会实践层面上报道采取“双管齐下”的话语传播策略,起到凝聚民心的作用。一方面是以党中央为核心的政府职能部门秉持“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政治传播话语体系,快速制定抗疫计划并投入实施,调动全民积极性,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是以人民群众为主导的抗疫“中流砥柱”,双方共同努力、配合默契。
3.构建全球“抗疫共同体”,凸显“中国责任与担当”。随着疫情愈发严重,People’s Daily构建了全球“抗疫共同体”的话语传播体系。主题围绕中国的抗疫成功经验等展开。中国的复工复产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以中国为主导的全球化联合抗疫链条也正在形成,这正是“中国责任与担当”的最好体现。世界范围内有196个国家(virus affected 196)相继出现感染者,许多国家已进入紧急状态(emergency in the countries),这对于世界人民的健康(global health)和世界经济(global economy)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损害,因此全世界各国应积极合作、加强管理,为世界的和平提供保障(global safeguarding)。中国在2020年3月已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蔓延的态势,因此无论是“中国援助”(China assistance)还是“中国经验”(China’s experience)都已成为世界抗疫希望所在(bring hope to the world)。
4.凸显大国领袖指挥若定、总揽全局的形象。在社会话语实践层面,建构出了一个大国领袖形象。在国内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习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在第一时间明确提出“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要求,积极调配医护人员、医疗物资和各种生活物资以支援湖北武汉,为国内抗疫的阶段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国际疫情持续蔓延的时候,他在第一时间提出世界各国应联起手来共同抗疫,配合世卫组织的相关工作,构建起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抗疫共同体”,同时也对相关国家提供物资援助和定向出口。
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疫情仍未结束,我国在复工复产的同时,对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防控也仍将持续,因此,本文对研究对象今后涉及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传播提出如下建议:
People’s Daily要在新闻的可读性上大下功夫,对外报道要坚持深度报道,将内宣话语和对外传播话语尽量区分开。在设置“抗疫”这种宏大叙事的国际报道议程时,尽量淡化政治宣教的色彩,用鲜活生动的人和事,以点及面,从个人角度出发,体现抗疫期间的中国以及世界的真实状况。要努力挖掘在这一特殊时间段内人性深处的情感共鸣,以情动人,加强报道的故事性。要摒弃讲故事时“刻意拔高”的报道思路,避免真故事成为外国人眼中的“假故事”。有些报道尽管故事性较强且以个人事迹为主体,但类型比较单一且数量较少,更多报道更像是中文版的直译。当前,在国际传播的话语构建中,应因地制宜地用可读性较强的报道代替传统说教色彩的内宣文本。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人们对“政府”“生命”“民主”等词汇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在对外传播中,当涉及可能造成文化休克的文本时,需要文本创作者正视这种文化差异,按照目标受众的普遍思维框架来设置传播议题并创作传播内容。例如,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大政府”“党的领导”等概念深入人心,而且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党和政府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西方的文化体系中,有一部分人以形而上学的思维定式对于全世界所有的“大政府”国家都抱有极大的偏见甚至是敌视,将“党的领导”看成“集权专制”。笔者认为People’s Daily在设置抗疫这一宏大议题时,尤其涉及“政府强有力的领导”等政治话语时,要刻意淡化政治色彩,减少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People’s Daily要在关键时刻主动触碰敏感区域,及时发出权威媒体的声音。如果一味回避敏感区域,只会欲盖弥彰,不利于国际话语权的建构,对关注度高的敏感事件缄口不谈,就等于拱手把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让给西方媒体。应正视抗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以党媒的权威身份释疑解惑,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