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探究

2021-01-02 10:57程丽萍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段教师队伍育人

文∣程丽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师队伍建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体化建设。[1]而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力量,他们决定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因此从教师队伍角度来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是有必要的。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理解思政课一体化和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关键在于要处理好“一体化”。“一体化”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使各自独立运作的个体组成一个紧密衔接、相互配合的整体。”[2]这一概念突出了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要有机融合、相互配合,从而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这对我们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有重要启示作用。探究其基本内涵首先需要明确含义及时代要求。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

小学、中学和大学是国民循序渐进接受教育的三个阶段,由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同,我们在这三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设计上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性。思政课全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其中包括小学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再结合对“一体化”的理解,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定义为: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总体设计各学段思政课的目标、内容等要素,从而构成有机整体,以实现不同学段之间的顺序性、衔接性和连贯性。

新时代提倡坚持“大思政”的教育工作理念,要求将育人贯穿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思政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需要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时“大思政”这一工作理念还提倡“三全育人”思想,体现在教育主体上就是要实现全员育人,即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应当具有育人意识,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承担起育人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三全育人”过程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的使命。[3]可以看到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教学理念、专业素养、制度管理等方面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且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衔接不够,因此有必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打通学段联系,全体思政课教师合力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二)大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方面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深刻回答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新时代应当具备怎样的优良素质的问题。

第一是政治要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这门课程需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政治认同”居于首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忠贞的政治信仰。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良好的政治清醒,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第二是情怀要深。情怀可以理解为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而思政课教师应当具有的是一种心怀家国、心系民族和人民的大胸怀,是一种对立德树人的执着追求。思政课要有温度。广大思政课教师不能简单将自己定位为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人性”,有人性就会有来自生理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学生更需要来自心理、精神以及情感上的关怀,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教师要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努力使课堂充满亲和力和感染力。

第三是思维要新。无论是哪个学段的思政课,也无论是教育目的、内容、方法还是手段,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与国家、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说这门课程需要常讲常新。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局面,势必要有新的思维,这种“新”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政课教师才能更有底气讲好家国故事。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教师所具有的思维之新,主要体现在教学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创新课堂教学”。比如,要创新教学内容,坚持紧跟时代步伐,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还要创新教学方法,灌输与启发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增强各学段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第四是视野要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4]要给学生讲好我们的家国故事,思政课教师不仅应具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有广阔眼界和宏大视野。首先,从知识视野来说,思政课教师仅仅掌握这门学科范畴内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涉猎,思政课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次,从国际视野来说,新时代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中央,越来越多的中国问题需要放于全球视野中加以考量和解决,也有越来越多的全球问题、国际事务需要中国参与共同解决,履行大国担当。最后,思政课教师还要有历史视野,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一百年的党史、七十多年的新中国史和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勇于承担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第五是自律要严。思政课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单依靠言传灌输、说教,更重要的是要靠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求学生能够将这种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对学生的要求同样也适用于教师,教师要做到严以律己,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线上线下一致,教学中我们严谨教学,传播真理,生活中也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向他人、社会传递正能量。

第六是人格要正。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心理、品质、气质等内在特征的总和,“人格要正”反映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政治品质以及精神修养,堂堂正正的人格是每位思政课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当下,时代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尤其是在有着深厚尊师重教传统的中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人格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过程,这种影响甚至伴随学生的一生。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因此需要在以德立教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人格魅力,以此做到教书与育人。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充分表明,教师的教育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所以教师是影响国家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条件。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配比不协调、结构不优化、交流衔接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

(一)教师教学衔接观念不强

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分数通常是各学段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这导致了各学段自成一体。教师和学校为了回应家长和社会的期望,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情况,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所在学段承担的教学任务、教材、教法等方面的要求,却很少主动了解其他学段情况,教师在教学衔接方面的意识还有待加强。教师所面对的受教育对象以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学生为主,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发展情况有所差异,小学更重感性认知,中学更重知性认知,大学更重理性认知。如何通过教学实现不同学段的良好过渡,促进学生思维、认知水平的转换和发展是当前立德树人背景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5]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也有必要增强教学衔接观念。

(二)各学段教师交流互动不足

思想政治课从设立以来就存在着“首位”和“无位”这一矛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课在培育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应当是居于首位的,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小学课程中实际上它的地位和作用时常被忽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以开卷为主,在许多教师和家长心中甚至可有可无,时常存在占课现象,地位被边缘化。同时,由于思想政治课在中考和高考中所占分值相对于语文、数学和英语较少,通常被视为“副科”,被认为学习这门课程死记硬背就可以了,这门课程实则面临“无位”的现象。那么在这样一种现实情况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更是缺乏交流互动的动力。此外,虽说我们也有“国培计划”等教师进修活动,但覆盖面是有限的,教师交流互动机会更是有限。各级各类的教学竞赛、教研活动等通常还是以分组形式进行的,比如分为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等形式,由此看来,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师交流互动还缺乏一定平台的支撑。无论是从教师自身动力,还是支撑平台等方面来看,当前思政课教师在交流互动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这对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来说是一大困境。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待优化

当前,无论是从量上还是从质上来看,思政课教师队伍在结构上都有待优化。首先,从量上来看,目前思政课师资规模与实际教学所需还存在很大“供给差”,各高校需按1:350的比例配足专职思政课教师,很多高校还未达到此配比要求,且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数量有待提高,比如有些贫困偏远地区小学甚至没有专职思政课教师,通常由语文、数学等其他科目教师或班主任兼职。其次,从质上来看,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与学生、社会的期望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还有一部分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很难避免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研究不足,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难以达到育人效果。同时,思政课教师的学历背景也有待优化,越是低学段越需要高端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因为低学段的学生正处于启蒙时期,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认知,这种影响甚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追求高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端化。总而言之,要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就需要从思政课教师专业背景、学历背景、职称级别等方面进行结构优化,从而在整体上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实现路径

2020年12月1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打造改革创新“升级版”,做到“五个始终坚持”,并强调要加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寻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路径,是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针对上述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一)从“教书育人”方面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人才培养是育人育才的统一。在育人方面,思政课教师要能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学生;在育才方面,要明确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热爱教学、研究教学,夯实专业知识功底,提高专业素质。

1.强化身份认同,回归育人本心

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主体力量,因此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此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回归育人本心,更有利于培育教师的教学衔接观念。主要可以通过增强学科认同、职业认同,以及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需要深刻理解这门学科的性质、构成和逻辑、价值功能,在一体化建设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把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培训和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从而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四个自信”,帮助教师领会这门学科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强化育人担当,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其次,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仍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集中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难以体现出这门课程的育人功能,面对这一现实困境,或许可以从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方面做出一些改进。要突出集育人育才于一体的职责,在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时就不能只从成绩、升学率来考量,还要考虑社会实践、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因素。在教师奖励机制方面也可做出改善以此鼓励思政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比如评选教学名师、教学标兵等形式。这些相关机制的改革和健全,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职业自信,从而帮助他们回归育人本心。

2.搭建交流平台,实现协同育人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6]当前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交流互动不足,对相邻学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够了解,难以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因此必须加强各学段相互交流和沟通。具体来说,一方面我们可以建立健全一体化备课机制,首先,要认识到并利用好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专家在这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横向备课,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其次,纵向强化教师备课机制也是必要的,我们需要从整体出发系统设计各学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各方面要求,比如,要尽量减少在教学内容方面的简单重复,这对避免学生因此而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心理是有利的。同时还要注意尽量避免在教学要求方面的本末倒置,也就是中小学教学要求很高而大学要求降低的情况。另一方面还要为各学段教师面对面相互交流提供机会和平台。比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可合力开展教学研讨会,共同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也可组织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相互进校参观、考察、听课,通过现场及时反馈,有效促进教师自我提升。最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这一优势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搭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线上交流平台。我们不仅可以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育人资源流动,还可以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以便及时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

(二)从“教师成长”方面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所谓“教师成长”主要是指教师专业成长,也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身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优化和提高的过程。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发展首先应该是教师的成长。教师成长的主阵地是课堂,这是一个锲而不舍的探索过程,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社会的大力支持。

1.改进教师培训,建设专职队伍

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随时随地接受着来自各方面信息的影响,思政课教师需要紧跟社会信息发展步伐,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做出引导,因此教师培训需要常态化,教师成长对教师队伍建设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首先,要充分发挥党委书记、校长的带头作用,带头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走进思政课课堂,走近思政课教师。其次,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也要尽可能为教师培训提供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教师队伍一体化培训要有针对性,要坚持问题导向,对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专门培训,坚持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做到思政课教师常学常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常讲常新,充分体现当下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创新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和途径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说,我们应当建设“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紧密衔接、相互补充的三级培训体系”[7],从制度体系方面为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在具体培训途径上,我们可以是现场培训、远程培训,也可以是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术展开培训。总之,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专业化的教师培训,各级党委、教育部门、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科院、教研室要密切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联系,及时了解各学段教学情况,合理安排培训活动,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2.重视教学研究,深化以研促教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与研究是相分离的,教学是教师的事,研究是专家的事,在这样一种观念影响下,中小学教师几乎很少有机会从事教学研究。但是由于广大教师身处教育一线,他们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情况更了解,对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感受更加深刻,并且教学与研究并不矛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一线教师更应该参与到教育教学研究中去。通过教学的有效开展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获得实践性经验可以为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现实因素支撑。同时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研究,也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和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理论指导,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变革。深化以研促教,首先,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意识,尤其是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来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研究方向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深入研究教学的重难点之处和实现有效教学的教学方式等具体问题。其次,要加强科研团队合作能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资料收集、调查访谈、实时操作方面有一定优势,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项目选题、申报等方面更占优势,因此学段内、科目内,以及各学段之间要构建起一种科研合作关系,促进资源共享。

基于此,我们能够得出,要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好一支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就必须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在教师教学衔接观念、交流互动、管理结构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章主要从教师可实施角度出发,提出了在教书育人、教师成长方面的几点浅层次的实现路径。但是这对于真正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这一目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顶层设计、管理架构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这是一项正在实施的全新的建设工程,也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深入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学段教师队伍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