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媛
(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当下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心理氛围始终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课堂心理气氛是教学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影响教学效果的心理状态,通过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制约着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效果。然而,纵观当下的课堂教学,课堂心理氛围却是令人担忧的。
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教师在课堂上赶进度、抓考试重难点,关注的只有知识点传授的数量与质量,甚至一些课堂完全是知识的“满堂灌”,教师的“独角戏”。这样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智力活动受到压制,思维僵硬,缺乏独立思考,又何谈积极探索!
初中语文课堂心理氛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优化语文课堂心理氛围是语文教学效果的根本所在。本文对优化语文课堂心理氛围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对于课堂上教师的“包办”现象,已经引起极大重视,有些地方教研室规定语文教师上课讲解的时间不得超过15 分钟,甚至要求各个学校领导听课时对教师进行计时,该要求也作为课堂优劣的一大标准。虽然这样的做法有些“粗暴”“过分”,但也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当前语文教学方式所存在的一大问题。
作为语文教师,对于这种现状,应树立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改善课堂心理氛围的一大方式。对于小组探究讨论的内容,要选择有价值意义的问题,使学生能够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发言。要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既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学生对于愚公的行为是否值得提倡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教师可以对此观点组织一场辩论赛,按照不同的意见把小组分为正反方,展开辩论。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在倾听中又取长补短,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在课堂学习前根据自己的情况深入细致地理解了课文,把握了课文内容和思想,课堂上会更加自信,就会产生较好的心理氛围,学习更加积极。
如今学校基本都会提供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白板等先进的教学设施,而先进的教学设施又能在语文课堂心理氛围的优化和学习效率的提升上发挥优势。善用先进的教学设施能够让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课堂心理氛围更加和谐轻松。例如笔者在教授较为枯燥的文言文《桃花源记》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前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桃花源视频, 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再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如在学习说明文《松鼠》时,可以给学生欣赏一些松鼠的图片,学生一定会喜欢上可爱的松鼠,也就更有了想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初中生具有好表现、期望独立的个性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征,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课本剧表演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戏剧性,很多文章有较强的情节感,可以创设课本剧表演,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而有效地理解课文。例如在学习《变色龙》时,让学生自己先熟悉文章,再指导学生根据文章情节排练课本剧。课堂上就以表演为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对表演者提出意见,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氛围热情高涨。然后,老师加以总结点拨,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比单纯分析课文好多了。这样的形象化教学,学生学起来轻松,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而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也应该采用不同的实践方式。初一学段的学生,大多比较活跃,课堂实践可操作性强。初二学段的学生最为棘手,既有表现欲又有独立意识,又出现明显的叛逆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对话朗读开始,多给予表扬,尽量少批评,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同伴的赞许,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三学段在中考的压力下,课堂最为沉闷,而学习内容又大多是文言文,教师就更应该组织多样的课堂实践,活跃课堂心理氛围。
教师领导方式是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对课堂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态度。领导方式一般划分为民主型、权威型、放任型三种形式。研究表明,教师领导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师生关系,从而影响课堂心理氛围。
在现代教学观念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作为在共同学习研究相关知识中相互对话与合作的关系,教师是合作的组织者,而不是专制者。教师应树立民主平等的领导方式,淡化权威意识,在课堂上努力扮演“学习顾问”或“学习同伴”的角色,不要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学生的课堂行为,而是用“建议”的形式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与学生平等对话。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就比较宽松,师生关系更融洽,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渴望他人对自己学习的肯定和鼓励,是每个正常人的心理需求。看似简单的几句赞美,对人的心理作用却是巨大的。作为语文教师,相信自己的学生都是有用之才,这是一种信任;相信自己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鼓励。信任和鼓励,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培养师生间的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真诚的关心、肯定和帮助。当学生的回答充满智慧时,教师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对学习落后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哪怕是答上一小点,教师也应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一定要慎重评价,鼓励学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方向。在一次听教师讲解《白鹭》这篇课文,老师让学生概括画面,并用一个字来形容,学生和老师进行比赛。学生在回答之后,老师展示自己的答案,在“悠然站立图”中老师和学生都用“闲”字形容,一学生提出用“逸”字后,老师大加赞赏,称他是一位有智慧的学生。之后这节课的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师生交流更加顺畅,课堂就真的变成了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平台。所以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肯定学生身上的优点、思维上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自信的心理环境,才能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性格逐步形成,又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好奇心,不再满足于父母、教师的管束,甚至想要摆脱这种束缚,开始追求独立的个性,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这一现状,利用初中生的个性特征,再兼顾各个学生的性格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行为,从而优化课堂心理氛围。
第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好奇是思维的先导,能帮助人发现问题,激发探究欲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引发和激励。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创设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比较专注,比较积极。例如,在教授小说《窗》时,有意去掉小说的结尾,让学生根据人物形象去合理猜测,看看谁和作者心有灵犀。这时候的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文中情节、人物的学习也就更积极。
第二,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分组,安排任务。将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生互相搭配,互相影响,外向活跃的学生可以安排担任小组负责人,负责组织组内交流和协调工作,内向沉稳的学生可以安排记录组内学习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对内向的学生,应该想方设法教给他们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方法,使他们变苦学为巧学,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对活泼好动的外向学生,要注重学法上的指导,增加自学的时间,尽可能做到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深化知识点,使他们变浅学为深学。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和谐愉悦的心理氛围浸润中,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鼓舞学生主动求知,并且能有效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去体会、理解、感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也许是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困境的根本所在。所以笔者希望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心理氛围,与学生一起去感受语文的真、善、美,使语文课堂充满欢笑、满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