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新课改以来,已经解决了教育教学“有没有”的问题,进而往更高层次发展,需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涌现了“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等诸多方向,并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深化,然而误读、过度解读、轻阅读等问题也大量存在。近些年来,语言学相关理论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领域,阅读教学更是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态势。认知文体学着眼于文学阅读的整个过程,试图为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搭建一个共同的平台,对整个文学活动进行彻底的重新评价(陈琴,2011)。引入认知文体学知识是构建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阅读教学理论的一种尝试,对当前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教师了解认知文体学的相关理论,有利于其发现教材中“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和语言现象,并恰当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消除自身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好地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其阅读过程,助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十世纪至今,在不同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影响下,现代文体学呈现出流派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并且与修辞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联系日益紧密。其中,认知文体学注重认知和情感在描写、界定和说明阅读程序中的作用,认为阅读是受语境决定的不同主体间的动态过程。目前学界普遍认同,“文体学研究的传统是对语篇进行明确精辟细致的分析,语言的认知研究强调对语言生成与接受背后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进行有理论指导的系统分析,认知文体学追求这两者之间的结合”。
认知文体学研究文学或非文学语言,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广义的认知科学方法作为研究工具,包括概念隐喻、话语世界、前景化理论、人物理解模型、认知风格分析等等。近年来,文体学分析方法应用在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的论文数量增多,虽有运用于语文作文教学的,如侯舒桐《基于认知文体学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文体意识培养》,但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更多是用文体学理论分析作品文本,而非教学材料文本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足够的阅读积累能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考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得以进一步延伸、锻炼。在过往的阅读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常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输出知识、注重应试内容为主,学生学习较为被动。
同时,部分教师对教材解读得不充分,使得进行阅读教学时过分依赖标准答案,未能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就容易课堂僵化,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课外时间和阅读材料的碎片化,使学生更难静下心来“整体化”阅读,对教材文本的不熟悉易造成学生对文本情感产生心理距离过远、很难共鸣,不能深层次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和写作意图。实际上,文本篇章并非完全割裂的,所以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深入把握文本整体值得进一步探讨。尽管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基本认知活动之一,但许多学生还未能充分地加以利用,不断突破自身上限。
梅培军指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研究偏重思辨研究,理论视角较为单一,对文本解读的范式研究、教学价值研究都比较少。引入认知文体学的思想和方法,是对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尝试和补充,它能为教材和学生反应及解读提供更为系统和明晰的解释。贾晓庆认为,“认知文体学是以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为出发点,有两条分析到阐释的路径:一条是从语言特征透视语言生成背后的认知结构,即作者或人物的概念结构;另一条是从语言特征阐释语言接受背后的认知过程,即读者的认知过程”。
从分析路径来看,不同于传统的文本解读,认知文体学能对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结构和选择过程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认知阻碍,有利于在教材与师生解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阅读教学的关注点应引向整体篇章,教材单元的整体语境在文本研读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认知文体学相关理论融入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融入语境之中。从解读的对象来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回归文本,目的具有一致性。其解读的对象不是原本单纯意义上的文学文本或文章学中的文章本体,而是含有作品文本内涵和编写者意图双重意蕴的教材。教师不仅要挖掘文本本身的价值,还要在教学设计中突显文本的教学价值。认知文体学的相关理论不仅是对教学方法论的拓展,也有助于弥补过往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单一化视角的不足,为教材文本解读范式研究提供参考,同时更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的适切性和教学价值。
王尚文认为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张力的发现和消除,理想状态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发现并帮助学生消除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距离,达到视野融合、张力消除的效果。如果阅读教学中无法发现并消解“张力”,学生就容易停留在浅层的文本解读。“张力”指“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感到文本中文化、知识、阅历、经验的陌生, 感到自己与文本间艺术审美层次、精神人格层次的距离”,即学生视野与教材文本、编者、教师的视野差异引发阅读时融合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这受限于学生阅历、环境、文本主题等多方面因素。教师如何发现并引导学生化解阅读课文的冲突,需要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认知机制起到怎样的作用,使教与学相互契合,因此将认知文体学的相关知识引入教学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核心,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生的文本解读是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活动的集中表现,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突破语文教学“在文本表面滑行”的困局,认知文体学的介入有助于从教与学的双向角度打破这一困局,从而实现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当学生能理解作者采用某种表述的意图,他的阅读动机会被强化,从而带着思考去阅读,在文本中迂回穿行,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中传输学生一些浅显的语言知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到教材不同语篇的语言选择,增强文体意识,也能促进其在写作时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提升。
认知语言学以及广义上的认知科学都尚在发展,本文仅从理论层面拓展认知文体学的教学应用价值,尚未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检验,但认知文体学将来还会继续拓展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教学指导和文本阐释提供更多、更有效的理论依据。语言教学具有一定共性,但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差异性、母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差异性,使得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认知文体学知识并不能一蹴而就。与传统模式的阅读课堂相比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如何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评估其教学质量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在后续的实证研究中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