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云
(国网湖北电力审计中心,湖北 武汉 430000)
配电网是指从输电网络或者变电站连接电能,经过配电设施分配给各类用户的电力网络,其具有电压等级多,网络结构复杂,设备类型多样,作业面广的特点。我国配电网按电压等级可分为高压配电网、中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按照区域可分为城市配电网、农村配电网和工厂配电网。由此不难看出,配电网项目也因而具有多而复杂的特点。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逐步完成,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用电器逐渐增多,人们对用电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用电稳定性和安全性成为基本要求。然而,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资源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不平衡,早期的配电网网架结构及荷载容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设备、线路老化,地区状况不一,粗放式经营管理,都亟需改革。同时,随着近些年国家电网不断重视配电网建设,加大对配电网项目的投资,为了避免配电网建设项目盲目开工,重复建设,且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出现,必须重视配电网项目的内部控制,提高项目立项、建设管理、运营效率,从制度上保障配电网项目能够满足人们对用高质量电力的需求,为社会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目前,配电网的项目管理正在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但是原有的管理盲点仍然存在。因此,在配电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力度,同时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我国的电力行业发展很早,迄今为止已经一百多年的历史。能源是国家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电力供应体系,满足了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近些年还通过电网改造不断更新电力设备。但电力行业主要由国有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设计和施工单位部分也属于主业的关联企业,客观上存在一些竞争程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管理不够完善等问题。
近些年,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电力体制和行业不断改革。同时,投资层面和售电侧也逐步放开,进一步促进了配电网的高速发展。但是,关于配电网的前期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等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
(1)可研和设计阶段:配电网项目在前期可研和设计阶段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部分忽视了设计阶段对整个项目的规划引领作用,前期调研准备不足,投入的人员、精力少,时间较短、标准不高,造成前期工作成果与后期的实际效益对应不够。同时,施工过程中环境、时间的变化,带来的原材料、人工费用的变动,引起了项目造价的变动,这些因素未做充分的预测和考虑,这都会影响到后期的配电网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2)施工建设阶段:一是设计、监理管理职责未有效发挥。在项目建设中,监理单位应全程对物资进场检验、工程质量、造价等进行监督,而实际中监理单位经常脱离现场,或者与施工单位合谋舞弊,导致监理作用严重缺失。而对于实际施工中的变更、技术交底等事项,设计单位也不同程度存在履职不到位的情形。二是施工单位施工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教育较欠缺,赶工期、违规操作、偷工减料等问题也层出不穷,给配电网的安全和质量埋下隐患。三是项目验收不完善。未严格履行施工单位自验收等三级验收制度,建设管理单位的整体验收形式化也较为严重,导致验收管理环节部分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发挥督促整改完善的作用,配电网建设内部控制失去最后一道屏障。
(1)管理部门间协调不够
一般情况下,配电网项目分配到区域性项目实施单位,设计、建设和运维工作属于不同的部门,在公司的管理之下相互协调配合开展工作。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由于智能界限不清晰、重视程度不一,或者业务重点与项目相关性不强,无法真正做到协调配合,相互之间衔接度不够,导致配电网项目的建设和产出有时与可研和设计存在一定差异,达不到配电网项目建设预期效果。
(2)配电网项目信息化运用不够
早在2010年国家电网就开始了“三集五大”的建设工程,2015年颁布了《国家电网公司大数据应用指导意见》,明确了国家电网公司大数据应用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不断重视和加强整体的信息化建设。然而,目前在配电网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在内部控制中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风控系统仅对安全实施了有效监管,对于项目进度、质量及造价管理等环节,目前还属于信息化建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各类数据采集不够完整,各数据平台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和协同,数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自2015年国务院提出“放管服”概念以来,以政府、事业单位为代表,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2020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放管服”改革推向深入。国家电网是明显带有服务性的企业,也在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尤其是在基层服务层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配电网项目直接面向客户、服务客户,在改革中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使每一项配电网项目都成为民心工程。
根据配电网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特点,不断健全和完善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全行业用一个标准开展配电网项目的相关工作。首先,流程上,从项目的立项到投运,每一个环节均要有章可循,相应的问题有预案,整理流程规范;其次,配电网项目建设过程中,要细化设计要求、施工规范以及质量标准、验收标准等;最后,要统一管理制度、流程、工程建设标准和考核体系等。在制度健全的前提下,通过标准化管理,分配配电网项目,能够减少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情况发生,提高配电网项目建设投资的总体效益。
精益管理,最早起源于日本丰田公司,是指将精益生产方式运用到企业的每一个方面,使企业重塑流程、减低成本、创造更多价值的管理方式。最核心是通过最少的投入,以最合理的价格,满足客户需求,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要有社会效益。电网企业在“一强三优”现代企业发展目标引领下,不断加强企业经营和成本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加强配电网建设的同时,把精益管理融入其中,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企业领导者高度重视,把精益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并通过配备具有精益管理意识的管理人员实施,形成一种精益管理企业氛围。其次,加强员工培训,让员工掌握更多的技能。一方面,提高了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至于缺乏员工而影响到企业政策工作;另一方面,尤其是像配电网这样一些基层项目的管理和维护上,一岗多能尤为重要,避免企业分工过细形成的过多投入。再次,配电网项目设计、建设过程中,通过目标成本法测算生产成本,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确定成本,提高成本利用率,使基层供电企业减少了资金浪费,达到了提质增效的目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家政策大力推动电网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智能电网技术快速进步,设备越来越先进,配电网建设的管理离不开日益先进的技术,必须加快智能配电网络建设。首先,加大技术投入,更新设备,收集需求,制定智能配电网建设发展路径、步骤,逐步推进完善;其次,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智能配电网建设经验和技术,将其运用到我国的智能配电网建设中来,对智能配电网建设还必须考虑投资与收益的问题,重视其长远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其发展速度。最后,通过智能配电网的建设,实现对配电网建设管理的持续监督和控制,尤其是发挥信息化的智能控制优势,逐步降低人为控制固有的局限和不足。
配电网项目与高电压等级输变电工程相比,虽然规模小,但点多面广,且是服务百姓的民生工程,是电力企业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视配电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塑造精益化企业管理文化,对各重点环节实施有效控制,才能最终实现建设目的,提升电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