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央部署的典型落点

2021-01-02 07:55王学文,赵琳,戴玉亮
青年记者 2021年2期
关键词:洞庭湖欧美中央

作品:《欧美黑杨砍掉之后》,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出处:《湖南日报》,2019 年7 月19 日八版

主持人:王学文(大众日报政教新闻采编中心主任)

讨论者:赵琳、戴玉亮、卢昱(大众日报政教新闻采编中心记者)

王学文:与上期《卫计委主任“转岗”社区家庭医生》打“干部能上不下”的反差仗不同,这一篇的胜出之处是就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地方找到典型落点。或者说,有重大影响的地方新闻事件,承载起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下面展开来说。

上有来头,下有响头

赵琳:这篇稿件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理念的巨大转变。2017 年,中央环保督察如火如荼,湖南省落实中央部署,迅速行动,开展欧美黑杨清理攻坚战。这篇稿件见证了湖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力行动,传递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信号。面对中央环保督察意见,湖南“仅用10 天即全部砍倒”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核心区内的欧美黑杨。稿件用“仅用10 天”四个字凸显了环保力度。

“北京一家大型集团公司正在与余青山成立的公司对接,有意开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从林木的根、茎中提取植物纤维,制成纺织材料。”稿件用“林产品精深加工”点出了种植大户今后的转型路径,让当初的“种树”、现在的“砍树”更具逻辑理性——不仅是为了响应号召,更是为了长远的发展、种植户切身的利益。

卢昱:洞庭湖是“长江之肾”。这篇稿件还反映了中央的另一项重要部署:长江经济带的保护开发。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总书记多次强调,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好一江碧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的殷切嘱托。作者基于长期的学习与积累,以敏锐的观察精准抓取洞庭湖生态保护进程中最核心的新闻点,把准基调、联系实际,形成有效思考,用扎实的采访、逻辑完整的叙事,将报道推向深入。在这里,作者在中央关注和基层关心的结合点上下功夫,既有“顶天”的格局,又有“立地”的情怀。稿件可谓紧跟时代步伐,选材精准,立意高远。而这一系列坚持“四力”、走群众路线的业务规范,都值得我学习。反观山东实际,有很多类似题材值得挖掘。

赵琳:浏览很多地方党报的中央环保督察稿件,都有着类似的标题如《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全部销号》,完全是工作性稿件。《欧美黑杨砍掉之后》则是通过故事来反映工作,从一项工作切入,反映中央部署在湖南省的落实情况。比较佩服记者的选题意识。从2017年重要环保督察结束,当年12 月底整改结束,到2019 年7 月记者泛舟湖上,中间一年多的时间,这个线索没有“溜掉”,而是通过扎实的采访,立住了。

这让我联想起最近同事们热议的本部门稿件《传承红色基因,山东立法保护》。这篇稿件,政教新闻采编中心进行了集体学习,充分了解了稿件从年初获得线索,到历时近一年的采写过程。传承红色基因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 年3 月在全国“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要求,山东如何落实,有各种各样的举措,写入法律无疑是在全国具有创造性的一项措施,从法治层面对红色文化保护传承进行了规范。同样是重大题材,这个线索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没有“溜掉”,也立住了。

戴玉亮:清理欧美黑杨,这不是当地政府的主动作为,而是中央环保督察组要求下的被动的行动。清理欧美黑杨两年后,湖南日报记者到湖区采写了这篇见闻类的通讯。可以说,这个选题不是记者自己去发现的,不是挖出来的,是被动的,或者说是必须要反馈的。但不管怎样,一个记者能碰上这样的重大题材,是一种幸运。

王学文:上有来头,下有响头。欧美黑杨,洞庭湖地区当年“轰轰烈烈地种”,在中央环保风暴下“风风火火地砍”。“风暴”之后情况怎样十分引人注目。稿件反映的主题是中央当年或这几年一直在大力抓的重要工作,而一个地方或者切切实实贯彻,或者进行创造性落实,在当地甚至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很有响头。如此上下结合,焉能不脱颖而出?

用细节撑起新闻事件

戴玉亮:内容扎实是这篇稿件的另一个特点。一个重大选题摆在面前,而且事实本身过硬,素材很多,怎么选择、安排,特别考验一个记者的基本功。

在简单交待了欧美黑杨的种植史、对当地生态的破坏以及中央环保督察组要求清理等事实后,作者将重点放在了当下,即如何清理、生态如何修复、目前取得的成效、湖区群众如何转型等最新事实上。这些事实的选择和安排,步步推进,条理清晰。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以文字的形式完美呈现。

对采访对象的选择(我们有理由相信,记者采访了更多人),作者没有贪多,更没有罗列,呈现在稿子里的就是三个典型代表。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跃飞,代表管理者;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会长刘克欢,更了解鸟类,文中两段他的话都是关于天鹅的。这两段话正好是一个对比。而当地最大的欧美黑杨种植户余青山,则代表着转型。

赵琳:稿件语言凝练,注重细节描写、注重知识阐释、注重数据对比,让这篇“回头看”稿件没有那么多工作味道。比如文章讲到,2017 年,欧美黑杨身上的“标签”,从“造纸原材料”变为“生态破坏者”。为什么欧美黑杨会成为生态破坏者?稿件后面,通过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会长进行了解答:“白天鹅降落,像飞机一样需要滑翔一段距离,湖里到处都是黑杨,哪落得下”,这句话简洁优美,解释了欧美黑杨对鸟类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比如“砍掉的黑杨树兜,会再发芽,反复三四次,需要人工清理干净”,这句话讲解了当地落实环保督查要求的难度和力度。

卢昱:这篇稿件构思、落笔、成稿,一气呵成,文字简洁、内容生动、信息丰富。从标题“欧美黑杨砍掉之后——西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见闻”,可见其突出新闻内核,携带关键信息,催生深度阅读的内在驱动。在行文方面,逻辑清晰,细节丰富。在写作结构上,记者紧紧把握“变”与“不变”这一主基调。全文的逻辑主线,依时间、地点展开,从湖区的核心区往外围走,依次进入缓冲区、实验区,交代下一步如何彻底告别欧美黑杨。之后,作者找到典型——种植户余青山。还是抓住“变”这个关键一招,余青山从“绿化明星”“经济明星”,到组织5000 多名劳力,带头砍光约2.5 万亩欧美黑杨。

戴玉亮:行文简洁大气,且有很强的现场感。这篇文章只有1808 个字。在长文横行,动辄数千字的当下,这篇通讯真算短的。按理说,这个事写个万字的报告文学或长篇通讯,一点问题没有。作者之所以能写到这么短,一是对事实的概括把握能力强,二是惜字如金,几乎没有废笔。“耳边不时传来啾啾鸟鸣。举目四望,水域开阔。”连标点21 个字,既让人身临其境,代入其中,又高度概括了生态修复后的现状。再比如,讲生态修复后的效果。“西洞庭湖保护区管理局观测发现,前几年湖区遍布欧美黑杨的时候,保护区内的候鸟不到1 万只;2018 年,保护区内候鸟达3 万多只,其中就有5 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这一小段,再加上本段之前刘克欢的一句话,很有效地达到了行文目的。这些技巧,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王学文:无论是通讯还是消息,行文贵在一个“实”字,具体扎实,让每一句都有干货。读者读后能获得关于新闻事件的充分信息、基于事实的准确观点,能形成基于事实的情感共鸣。这个“实”字,在通讯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细节。细节是表现主题的单元,它描写新闻人物的具体动作、具体作为,描写新闻事件的一个镜头、一个片断。一个细节足以抵当千言万语的说明。此外,表现“实”还有数据等。都要用好。

文章的不足也要重视

赵琳:这篇文章读完总觉得有未尽之意,部分细节表述感觉不那么清晰。首先,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展现不够。文中提到,“西洞庭湖保护区内、涉及周边11个乡镇的220 份湿地外租合同都已解除。”具体是怎么解除的?如果能体现种植户从抵触到认可的过程或细节,整个文章会更加完整。其次,种植户补偿问题。汉寿当地最大的欧美黑杨种植户余青山,“组织5000 多名劳力,动用数十台电锯机械”,砍掉了2.5 万亩欧美黑杨。对于这样一个种植大户,是如何进行补偿的?这也是读者感到疑虑的。

正是由于以上两点的存在,让文末“种植大户的现身说法,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这句话,显得不那么有力。虽然如此,但是瑕不掩瑜。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湖南是如何落实的,读者透过这样一篇稿件,足可窥豹一斑。

戴玉亮:这篇文章的不足之处,我读了好几遍后觉得:一是两个小标题完全可以不用,如果一气呵成,文章的结构会更显紧密。可有可无的小标题,会打断文章整体的节奏感。二是,“在西洞庭湖,这场攻坚战的战况如何?欧美黑杨砍掉之后,湿地生态恢复得怎样?曾经的种植者们经历了哪些变化?”这一段也没有必要。如果去掉,文章会更紧凑。

王学文:一篇稿件要产生影响力,首先要写得真实、让人相信。砍伐欧美黑杨,种植大户们有很大损失。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不是唱唱高调就能说服他们,要有合适的经济补偿才能行得通。文章对此交待不周。同理,对西洞庭湖保护区解除220 份湿地外租合同也欠完整交待。这可能是个中原因复杂不便于交待,担心交待了体现不出种植大户的境界。实际上不必有这种担心。现在的人都是“实际”的人,有一点利益纠结很正常,写出来不影响他们的形象。

最高境界的行文,是让读者在读文章时有一种行云流水的阅读体验,而不是磕磕绊绊、重复咀嚼。确实,这篇稿子可以更简洁。

对于一篇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进行质疑,体现了大家对业务的求真、较真精神,质疑得有道理,则体现了大家的业务功力。非常高兴。○

猜你喜欢
洞庭湖欧美中央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洞庭湖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8年9月)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7年12月)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7年4月)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6年10月)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好一个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