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凤芝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政务新媒体平台建设日趋完善,并呈现分众化、差异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政府部门对新媒体的应用路径从信息发布、舆情回应向政务服务不断演进,而服务的交付模式也逐渐从网站的移动化走向“新媒体原生政务服务”,成为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1.正确引导舆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政务新媒体是网络世界的一个重要舆论场,以政务新媒体为中心,建立起科学的议程设置体系和快速响应、舆情研判机制。在微博、微信中,由于其裂变式的传播模式,热点信息通常会在一小时后就快速扩散开来。面对突发事件,政府需要第一时间发现、核实并进行处理,充分利用“黄金4 小时”原则,通过政务新媒体、主流媒体的集体发声,迅速梳理负面舆情背后的网民情绪,早一步发布真实消息,占领舆论制高点,引导舆论导向。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公开地发布信息,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有利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理,也有利于压缩谣言泛滥传播的空间。
2.重视社情民意,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政务新媒体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新型运作模式,能够改变政府信息重公开、轻反馈的宣传特点,鼓励网民在浏览政府信息的同时直接参与评论,“24 小时在线”的社交媒体服务模式使公众从被动接受者成为自觉参与者,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网络问政,通过对公众意见信息的反馈,主动获取与分析公众诉求,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与民众的零距离沟通。近年来,政府不断将移动直播引入工作中,通过直播进行新闻发布、政务宣传与互动,充分发挥直播的临场感与实时性,并让民众的声音进入直播,构建起多维立体的上传下达和公众发声平台。“直播”中收集来的各种问题、各条民意,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政务新媒体给予反馈,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高了政府执政效能及群众满意度。
3.互联网+政务服务,精准服务市场主体。自2020年初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助推复工复产、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市场活力中发挥了有力支撑。各地区充分发挥能动性,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涌现出许多具有区域特色的改革经验。浙江省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浙江省人民政府网、浙里办App 等互联网平台提供综合性的线上政务服务,实现个人和企业“一件事”一网通办,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杭州市启用“双线作战”模式,建立“亲清在线”平台,推出一系列惠企服务项目,如“申报零材料、审批零人工、兑现秒到账”的直达兑付模式,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
4.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注重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和电商平台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提倡通过互联网直播、网红带货等实时互动方式,促进线上消费新体验。政务新媒体在扩大消费、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 年以来,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以县、市、区长为代表的政府官员纷纷通过淘宝、快手、微博等网络平台“直播带货”,在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电商发展,实现“造血式”帮扶。各地政务新媒体平台与主流媒体、电商平台联动,以“云游”“云课堂”“云直播”等形式,开展线上文化传播与消费服务活动,促进了“宅经济”“宅消费”“网络视频消费”等新兴消费业态发展,成为疫情期间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2018 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发布《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和《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确立了“政务新媒体”的概念范畴与功能定位,并从中央政策层面加快对政务新媒体的科学管理和规范指导。从中国政府网公布的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020年第三季度的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政务新媒体“不更新、不可用、不实用、不回应”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利影响。
1.信息更新不及时,重发布轻互动。各地公布的检查结果显示,更新不及时是政务新媒体被判定为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互动回应差影响用户体验是政务微信公众号的共性问题,反映出部分政府机构对政务新媒体的重视不足,日常运维监管不到位。新媒体的政务管理,不能停留在开设层面,更要做好日常监管和维护,强化互动和服务功能,从而真正扩大政务新媒体的影响力,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桥梁和纽带。
2.内容组织过于“官宣化”,亲和力不足。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务新媒体平台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取代传统政务媒体和门户网站,而是放下身架的接地气行为,其运营管理注定是“小而美”而非“大而全”。因此,政府如果依然按照官方信息传播的思维,仅仅是展风采、秀成绩,注定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政府新媒体要勇于创新,用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做面向大众的内容,坚持走网上群众路线,呼应民众需求,展现亲和力,才能生机勃勃。
3.信息发布专业性不强,政务服务功能弱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和政务App 有着各自不同的传播特征,需要利用平台的差异性开发特定功能、制作特色内容,注重其内容与服务的专业性。政务微博是基于弱关系链条上的信息传播网络,转发与分享是微博传播的基本方式。地方政务微博重信息发布、轻互动交流的问题较为普遍。政务微博文字内容少,在信息组织形式上应图文结合,动静结合,善用短视频,并通过积极回复粉丝评论,加强双向互动,驱动用户转发与分享。政务微信是基于强关系链条上的信息社交网络,通过“关注”在闭环的关系型网络中建立社群,可实现精准传播。目前,政务微信的服务功能单一、原创内容不足、泛资讯倾向等问题较为突出,如果政务微信仅仅是门户网站信息的转发平台,欠缺专业化的运营机制,则会导致用户参与度低,内容传播力不强。
有效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树立用户思维、优化信息发布、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等多种措施,提升政务新媒体服务功能。
1.以用户思维和趣味性维护“粉丝”权益。政务新媒体账号从注册到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有良好的口碑,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培育期。如何“吸粉”及提供个性化服务?“坚持用户至上”原则是政务新媒体账号运营的关键。在新媒体运营中,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把握其中的传播规律:第一要“懂人心”,知晓用户需求,并以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二要端正态度,注重平等交流,把“你们”变成“我们”,重视与读者的评论互动;第三要饱含真情,任何能引导社会舆论的语言,都必须是温暖人心、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第四要丰富内容表达方式,政务新媒体应摆脱传统的“宣教”方式,将专业内容用短视频、直播、条漫、封面图、H5 等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丰富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
2.优化信息发布,倾听民声,汇聚民智。一是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重大决策和社会热点,以原创内容建设为根本,积极做好政策发布、宣传与解读,为民众提供全面、及时、透明、权威、准确的政务信息,提升政务信息的传播力。二是建立动态备案信息库,不断充实政务新媒体内容和功能建设,提升互动交流和办事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政务服务向移动端拓展,打造更加便捷实用的掌上政务服务新媒体,加大原创信息发布力度和时效性,传播正能量和主流声音,发挥良好沟通桥梁作用。三是强化本地化视角,加强政府与当地民众的双向互动,开辟线上调查、投诉与建议、政策问答等政民互动“微专栏”,增强本地民众对政务新媒体的参与度与认可度。四是进一步拓宽服务范畴,加大对政务微信、政务App 中“政务服务”尤其是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服务”功能模块的开发,增强民众对政务新媒体的服务依赖,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国漫游”,真正把政务新媒体建设成为“民心工程”。
3.规范政务新媒体运维管理,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
政务新媒体运维主要分为自行运维、社会化媒介机构运维、媒体专业运维三种模式。[1]不论采用何种方式,政务新媒体运维涉及的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平台、渠道和内容建设等“基础建设”都不可或缺。建立政府、社会和民众协同参与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并积极运用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控。完善“日监测、周督查、月通报、年考核”制度,并将问题清单及时公布在相关政府及部门网站等新媒体上,接受群众监督,以公开促整改、以公开促提升,推动问题整改落实,推动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