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乐桥镇中心小学 周茉丽 郭 勇
现行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双线主题”组织单元,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习作教学中,如何落实课标中的要求培养学生素养呢?下面笔者将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为例,谈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借用单元“双线主题”巧引学生习作。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一花一鸟总关情”。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共编排了《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和略读课文《珍珠鸟》四篇课文,这几篇文章都是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白鹭》通过对白鹭的诗意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欣赏与赞美之情;《落花生》借助花生的特点,抒发了作者“要做有用的人”的感悟;《桂花雨》讲述了作者关于桂花的童年回忆,把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倾注其中;《珍珠鸟》记叙了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展现了作者与珍珠鸟的美好情谊。建立在阅读要素的基础上,习作要素明确定位为“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阅读要素的实践运用。
结合单元导读页面,交流看到页面中花朵的感受,回顾单元人文主题——“一花一鸟总关情”,再引导学生谈自己对花儿怎样的情感。继而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本单元四篇课文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白鹭》一文中郭沫若先生描写了白鹭的外形、觅食、栖息、飞行等方面的美,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许地山的《落花生》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重点写全家一起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论花生的情景。在议花生的过程中,父亲的追问与对花生的赞美使“我们”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从而得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体现了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价值观。
《桂花雨》作者回忆童年时摇桂花等生活场景,除了表达对家乡桂花的喜爱之情,还向我们传递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故乡亲人思念的心声。
《珍珠鸟》一文中作者以鸟儿与“我”的距离一点一点靠近的过程为线索,让我们感到鸟与“我”的情感就像这种距离的拉近一般,呈现出了鸟儿与“我”由疏远到亲近的情感变化,除了表达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感受,那就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提示学生,作者对所描写的具体事物都表达了喜爱与赞美之情或者借助具体的事物抒发人生感悟(本单元语文要素),由此可见郭沫若笔下的白鹭,琦君笔下的桂花雨,许地山笔下的落花生,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应该都是他们自己的心爱之物吧!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明确自己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再思量如果我们也要用文字把自己的心爱之物写出来,会表达对它的什么情感。以单元“双线主题”为主线,让学生以课文中的具体呈现方式为参考,进一步强化人文要素,内化语文阅读要素,借助习作在实践中尝试运用。
1.选择具体切入点抒发情感
具体从哪些方面抒发情感,也是需要突破的难点之一,所以教会学生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是很有必要的。先引导学生找准课文中的切入点:
《白鹭》一文中描写白鹭身段、色素的配合等外形特点,以及觅食、望哨、低飞的活动,其中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落花生》的作者从花生的普通外形与独特作用中受到了启发;
《桂花雨》以桂花迷人的香气为线索,通过童年时摇桂花,长大以后与母亲议桂花的活动,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珍珠鸟》从珍珠鸟的样子与叫声,以及小珍珠鸟的活动展现了鸟儿可爱的样子,着重从鸟儿的活动中凸显了与鸟儿之间的情谊。
学生明确作者通过描写事物具体的样子、活动抒发了情感,之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来抒发情感。以单元“双线主题”为指引,借鉴课文中的抒情角度,辅助学生找准切入点抒情,从而突破这个难点。
2.巧用写作技巧
如果教会学生在介绍事物时恰当运用一些写作手法,那么文章呈现出的内容将会更清晰具体,因此我们稍加点拨,学生便不难发现课文中的技巧。
技巧一: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情感。
如果只是笼统地写心爱之物的样子,会难以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毕竟不是所有的事物都长得很美。罗列这几个句子引导学生明确这个单元的课文中是如何写事物样子的: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第一句中把白鹭同白鹤、朱鹭和苍鹭对比,很好地突出了白鹭身段精致玲珑的特点。
第二句中“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具体比较了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在对比中让我们发现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那种美丽的外表,但它有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名利等可贵之处,突出了落花生独特的内在之美。
第三句中把桂花树和梅树的姿态进行对比写出了桂花树的平凡,这是为了突出桂花的香气,写出作者钟情于桂花的原因。
让学生在例句中发现事物外在或内在的美、丑都可以在对比中呈现,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表现事物的外在特点或内在气质。
再引导学生思考下面这个句子运用的技巧: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将外地的桂花与家乡的桂花进行对比,引起了思乡的情结,点明了主旨。
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珍珠鸟》一文中的对比,纵览全文不难发现小珍珠鸟与我的距离逐渐缩短,先后的距离变化是一种对比,体现了我与小鸟之间越来越亲近的情感,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做好了铺垫。
总之无论心爱之物长得美,还是丑,妙用对比不仅能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或表现事物的特殊品质,为抒发情感做铺垫,还能保障文章主旨的成功引入。
技巧二:场景中抒发情感。
除了可以从事物的外表描写中抒发情感,还可以从活动场景中抒发情感。本单元的课文中就有很好的案例供学生学习:
《白鹭》的第6~8自然段,依次描写了清水田中白鹭的倒影、小树绝顶之上白鹭的神态、夕阳映照下白鹭在空中飞翔的姿态,分别展现了画面之美、神韵悠然之美、清澄的形象化之美以及生命之美,作者从三个不同的场景中展现了白鹭不同的美,由衷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桂花雨》一文中,童年时与桂花有关的场景突出了儿时摇桂花的乐趣,突出了桂花的香气给“我”童年的非同寻常的印象;之后写全家迁到杭州时与桂花有关的情景,突出家乡桂花的淳朴之美。两次场景描写中植入了浓浓思乡之情。
《珍珠鸟》中小珍珠鸟在鸟笼内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不惊动”的关爱;在笼子四周活动的场景则写出了作者对它“不管”的关爱;落到书桌上的场景更具体地写清了作者对鸟儿“纵容”的关爱;珍珠鸟趴在作者肩头睡觉的场景,是对珍珠鸟“宠溺”的关爱。每切换一个场景,都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作者对珍珠鸟不同的关爱,作者用真情打动了珍珠鸟,与它建立了彼此信赖的美好境界,抒发了作者与珍珠鸟的美好情谊。
由此看来,美可能藏在事物与众不同的特点中,也可能蕴藏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切换场景能帮助我们逐渐展示事物不同角度独特的美,把我们对心爱之物的情感蕴含在展现它独特之美的场景中!
运用对比、切换场景的手法,是能够帮我们实现借助具体的事物抒发情感的有效途径。除此以外,必要的时候运用修辞手法,能进一步强化情感。
在本单元的习作教学中以单元文本为拐杖,抓住每一课与单元“双线主题”的链接点,突出单元人文主题,突破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适当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既能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借助教材单元的“双线主题”巧妙引导学生习作,是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有效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