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际汉语教材出版,开展中华饮食文化精准传播

2021-01-01 21:01范中予赵云杨王壮
传播与版权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走出去

范中予 赵云杨 王壮

[摘要]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因此,其也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主题和文化体验内容。本研究选取三套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汉语教材,以其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元素和课程设计为研究对象,分析三套教材中饮食文化主题内容的编写与传播方式,摸索相关内容的编写规律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国际汉语教材内容编写和出版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学;中华饮食文化;文化传播;中国出版“走出去”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在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中,饮食文化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项针对外籍留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外籍留学生在对中华文化的总体形象认知、态度偏向评价和文化总体评价中,多方面文化因素呈现不同的影响效果和特征,其中,饮食文化是唯一在多项指标中都排名前列的文化主题[1]。对世界各国的人民而言,中华饮食与“长城”“龙”“春节”等一同成为象征中华文明的世界级文化符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国际教育是海外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承和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为津梁,文化为舟楫[2]。海外汉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汉语教材。作为中华文化重要传播载体的国际汉语教材和作为国际汉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文化内容,日益受到专家学者及广大师生的关注。其中,饮食文化在中华文化教学与传播中属于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基于国际汉语教材所开展的语言文化学习活动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体现文化传播的分众化、个性化、交互性等特点,所以目前的国际汉语教材也都会配合教学内容提供线上教学资源。因此,本研究认为这种传播模式是针对海外汉语学习者的精准传播。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1年5月31日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因此,立足汉语国际教材出版,实现中华文化的精准传播,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分众化表达,探索国际汉语教材中中华饮食文化内容的编写和传播规律,这种应用型研究议题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意义深远。本研究选取在国际汉语教学领域中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三套国际汉语教材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内容和相关主题课程进行统计分析,从传播学视角结合国际汉语教学实践需求,总结国际汉语教材中中华饮食文化方面内容的编写、出版和传播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国际汉语教材内容编写和出版质量的建议。

一、国际汉语教材是中华饮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3]。中华饮食文化涉及该概念所述的方方面面,体现了自身特有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华饮食文化和很多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饮食文化具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食物菜式的表象上,更体现在文化深度和广度的差异上。

面对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文化的竞争,中华饮食文化依旧对世界各国的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际汉语教材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载体,其对中华饮食文化中的茶文化、酒文化、烹调方法、餐具的使用、餐桌礼仪等均有所涉及。在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国际汉语教材中围绕中华饮食文化所构建的文化内容体系,对海外汉语学习者及其家庭成员、同学乃至社区民众的中华文化认知和接受程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内容及课程设计的分析说明

(一)研究教材样本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的国际汉语教材共含三个系列,分别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实用汉语课本》《发展汉语》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博雅汉语》(以下简称《新实用》《发展》和《博雅》)。在教材权威性方面,这两家出版社均为在国际汉语教学界久负盛名的顶尖出版社,三套教材都拥有很高的再版频率和印发数量。三套教材的教学对象略有不同,《新实用》主要面向海外学生,《发展》主要面向来华的汉语长期进修生,《博雅》对来华的本科留学生和汉语进修生都适用。三套教材在各自的教学实践领域已经得到了教师及学生的广泛认可。选取适合不同类型学生使用的国际汉语教材作为研究对象,也使得本研究覆盖的受众更加全面,对基于国际汉语教材的中華饮食文化的分众化传播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在三个系列的教材中,本研究选取了初、中级别的综合教材,相比同系列中的其他教材,这类教材使用人数更多,覆盖地域更广,研究成果更具代表性和实用价值。

(二)对三套教材中中华饮食文化元素及主题课程的统计分析

根据《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结合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话题和实际应用,本研究将三套教材中涉及的中华饮食文化内容主要分为以下类别:(1)食品菜式,如概称“中国菜”“中餐”及具体的菜系、菜名;(2)烹饪方法;(3)中华茶文化;(4)中华酒文化;(5)餐具文化;(6)饮食礼仪;(7)饮食理念,包括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等。按照不同分类,本研究得出的统计结果如下(表中数字为涉及中华饮食文化内容的课程数量)。

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三套国际汉语教材中涉及中华饮食文化元素的分布情况。三套教材含中华饮食文化元素的课程数比例都超过一半,比例最高的《发展》达到了64.71%,85课中有55课涉及中华饮食文化元素。其中,三套教材涉及中华饮食文化元素最多的均为“食品菜式”。关于中华饮食文化元素的其他分类,不同系列教材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各有侧重。为了更清晰地看到国际汉语教材中饮食文化的分布状况,本研究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各类元素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进行了文本统计,选取三套教材中排名前三位的高频词和高频话题统计列表如下。

从表2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中华饮食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三套教材中均设置了以中华饮食文化为主题或次主题的课程。本研究还对三套教材中的中华饮食文化主题课程进行了统计,总结了三套教材包含的中华饮食文化子类别(表3)。

从表3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题课程是国际汉语教材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众多国际汉语教材的课程包含大量中华饮食文化元素,有效实现了中华饮食文化针对海外学生受众的精准传播。

(三)对三套教材中中华饮食文化主题课程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说明

下面本研究以《博雅》准中级加速篇I第12课《请客吃饭》为例[4],详细介绍中华饮食文化在国际汉语教材中的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

《请客吃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词语表、课文、语言点的讲解和练习。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中国人请客吃饭的习惯,课文篇幅不长、难度适中,内容十分丰富。课文在六个自然段中介绍的主要文化知识包括:

(1)涉及主客、长幼与尊卑的座位安排;(2)上菜顺序;(3)进食顺序;(4)进食中的主客用语;(5)进食量(客人不把菜吃光等);(6)劝酒;(7)离席用语;(8)离席顺序;(9)进食结束的交谈用语。在学习本课之后,海外汉语学习者基本能够掌握在中国请客、做客的餐桌礼仪。相较于将中华文化以零散知识点的形式输出,国际汉语教材通过设置主题课程向海外学生集中讲授中华饮食礼仪文化,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册教材的课程编排中,《吃在中国》在《请客吃饭》之前,前者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口味和菜式,与以饮食礼仪为主题的《请客吃饭》共同组成了一个学习单元,两课的知识内容相辅相成,有助于海外汉语学习者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系统化了解和认知。这种编排模式是国际汉语教材中涉及中华文化内容编写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四)三套教材中中华饮食文化内容编写和知识传播特征

總体而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三套国际汉语教材实现了向海外汉语学习者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教学目标。通过对上述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三套教材在中华饮食文化内容编写和传播相关文化知识方面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设置主题课程,通过不同类型课程丰富传播内容。三套教材均设置了有关中华饮食文化的主题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丰富、文本质量高,能够较好地促进海外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掌握中华文化知识。在主题设计方面,三套教材有所差异,有的将中华饮食文化与节日活动结合,有的专门介绍中华饮食礼仪,有的介绍了中华特色菜品的烹饪方法,可谓各有千秋。

2.加强特色介绍,通过强调重点内容提升海外汉语学习者对传播内容的兴趣。三套教材对所涉及的中华饮食文化大多采用生动形象的介绍方法,通过提高特色饮食文化文段编写质量、精巧设置课程内容的方式,达到强调重点内容并吸引读者的教学效果。三套教材不仅提升了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中华文化知识,其还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有情节、有实感的文化内容,帮助海外汉语学习者轻松掌握中华文化知识并让他们对一些特殊内容记忆深刻,甚至产生浓厚兴趣。

3.呈现多种类型的中华文化内容,以饮食文化为核心推动多元文化传播。各种类型的中华文化是相互关联的,中华饮食文化的相关元素往往不独立出现在课程中。如三套教材都常常将中华饮食文化与我国地域特点、各地风俗习惯等相结合,帮助海外汉语学习者了解和感知更加立体、多元的中华文化。

4.保持知识点复现率,提升对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文化传播效果。三套教材都拥有较高的知识点复现率,在课文中出现过的文化信息,如“给客人倒茶”“过生日吃寿面”“南方人吃米饭多而北方人吃面食多”等,在同系列教材的不同文本中多次再现。此举在加强语言点练习的同时,可以帮助海外汉语学习者反复巩固学到的中华文化知识。这种编写方式提高了中华文化内容在国际汉语教材中的呈现频次,强化了中华饮食文化针对目标受众的传播效果。

三、提升国际汉语教材内容编写和出版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虽然近年来专业的文化类国际汉语教材不断涌现,但对大多数海外汉语学习者而言,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来源于综合课教材内容与线上线下交流。因此,综合性国际汉语教材仍要做好内容改进,提升教材编写和出版质量,从而配合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与文化传播效能。

(一)教材编写要立足主流中华饮食文化内容,符合传播对象的文化认知能力

对海外汉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华饮食文化时,其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均在不断提升。因此,国际汉语教材中所涉及的中华饮食文化元素和课程主题应客观、全面并具有代表性,在帮助海外汉语学习者熟悉和掌握中华饮食文化概貌和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饮食文化进行介绍和说明,即国际汉语教材编写要以中华民族的主流饮食文化为主,以具有地域性和特色化的饮食文化为辅。

(二)教材的文化内容编写要把握复现频率,循序渐进地传播中华饮食文化

本研究所分析的各类教材对中华饮食文化元素的复现率均较高。因此,在国际汉语教材编写和出版研发过程中,编写者应当针对不同阶段所出现的文化元素,编写不同课程内容并实现不同的教学功能。编写者和编辑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复现元素进行深入挖掘,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对中华饮食文化深层理解的需求。

(三)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实现数字化传播

中华饮食文化的呈现方式是国际汉语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国际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设计要强化其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编写者和编辑具有较强的国际汉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编辑加工、配套教学资源建设的专业能力,并能提供丰富多彩、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立体化汉语教材建设,就是综合考虑教学对象、媒体表现形式、解决问题的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由单一纸质汉语教材,向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集合转变[5]。音频、视频、动漫、游戏、线上课程等立体化数字出版模式,能够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表现方式与传播方式,增强教学与文化传播效果。

(四)教材要由点及面,以饮食文化为核心带动具有关联性的中华文化内容传播

国际汉语教材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播载体,其内容形式对普遍的文化传播载体与传播模式是有借鉴意义的。国际汉语教材要注重文化载体的容量,抓住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元素伴随着其他类型文化元素出现,海外汉语学习者可由自己喜爱的中华饮食了解到中国节日习俗、传统价值观和文学艺术等,由点及面,对中华文化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国际汉语教材要在厘清中华文化逻辑脉络的基础上优化传播方式,进而在有限的文化载体中高质量地体现多方面的中华文化信息。

(五)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要汲取最新文化元素,与时俱进地传播当代中华饮食文化

优秀的、形成品牌的国际汉语教材拥有较高的再版频率,新版教材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内容也会及时补充和更新。比如,在三套最新版的国际汉语教材中,我们注意到“便利外卖”“团购”等饮食“新文化”的出现。海外汉语学习者需要认识“传统和古老的中国”,也要看到“先进和现代的中国”,这是国际汉语教材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问题。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具有历史的联系,语言学习是打开文化宝库的钥匙,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相辅相成。国际汉语教材出版是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中坚力量,为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巨大贡献。出版产业以内容为王,编写者和出版社要把握国际汉语教材中語言知识和中华文化内容编写的规律和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媒介传播技术,不断提升教材编写和出版质量,才能够立足国际汉语教材出版市场,面向海外汉语学习者实现中华文化的精准传播,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朱佳妮,姚君喜.外籍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知、态度和评价的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19(01):56-60,65.

[2]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走出去[J].语言文字应用,2012(02):25-27.

[3]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晓琪.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I(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戚德祥.基于语言与文化传播的国际汉语教材出版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9(06):13-17.

[基金项目]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高层次人才项目“舆论斗争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全球传播能力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范中予(1992—),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2018级本科生;赵云杨(1999—),男,辽宁辽阳人,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本科生;(通讯作者)王壮(1969—),女,辽宁金县人,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走出去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