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学概论作为培根铸魂的价值引领课程,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立足学情分析,其课程设计采用案例教学,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内涵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强化学习者的主体责任,重视理解力等高阶能力培养。其以知行合一为旨归,逐步培养学生的新闻理论思维,建构新闻职业身份认同,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情感及价值认同,从而实现课程知识、能力、价值观等综合性育人目标。
[关键词]新闻学概论;职业认同;案例教学;知行合一
新闻理论、新闻历史、新闻业务构成了新闻学科体系的核心框架,其中,新闻学概论课程主要承载了新闻理论层面的内容,旨在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学生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职业信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厘定了新闻学概论课程的重要地位。本研究从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立足培养学生的新闻职业理念认同,探讨案例教学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思想内化为职业信仰的有效路径。
一、新闻学概论课程目标与新闻职业认同
新闻学概论课程作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关乎学生的新闻职业认同及其价值信仰。该课程通过系统阐释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从而真正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实践。
职业认同是一个具有互动性和建构性的概念,包含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涉及职业角色、职业情感、职业功能等方面的感知,其本质是探索自我在职业中的位置或价值问题,可从“职业依恋、职业地位、职业认知、职业支持”等多个维度加以综合考量[1]。结合新闻业的实际,新闻职业认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确认自己归属于新闻职业,侧重身份认同。二是认可和接受新闻职业价值观念,包含知识及情感上的认同。三是职业意愿上能够自觉履行新闻职业职责,体现对职业观念、理想、信念的价值追求[2]。三者相辅相成,情感及价值认同能够强化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有助于情感及价值观念自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播语境下,新闻学概论作为培根铸魂的价值引领课程,其职业理念渗透于“角色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信念”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论述。
职业认知是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基础,学生对新闻职业认同的建构主要来自高校的课程教育。“新闻教育对当前新闻院系在校生职业认知认同的建构发挥重要作用”,而“新闻院系在校生群体的职业认知认同水平整体较高,但职业情感认同和职业行为认同则相对较弱”[3]。但也有调查显示,“学校教育能显著提升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4]。尽管由于样本差异,调研结论存在分歧,但要培养和构建学生新闻职业认同,课程教育是有效路径。
据调查,笔者所在学院超八成的学生第一志愿选择新闻学专业,并且有志于未来从事新闻职业。但是,一方面,学生源自朴素的职业想象与新闻职业的“实然”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带来的认知错位在后续专业学习中被过度放大,导致学生职业信念的迷茫。另一方面,当下,新闻业界的急剧变化不断冲击学生的职业角色及其价值认知。传统媒体转型阵痛,社会化媒体及平台型媒体勃兴,新闻从业者自嘲“新闻民工”,知名传媒人离职转型,社会认同危机以及多重角色冲突的个人认同危机等[5],加剧了学生的新闻专业认同危机、职业价值认同危机以及角色认同危机。因此,改变学生的既有认知错位及其偏差,明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职业价值认同,成为新闻学概论课程有效教学的基点。
二、案例教学与新闻职业认同构建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帮助学生达到特定的目标而采用的分析和讨论案例的一系列方法”[6]。相较于传统的演讲式教学,案例教学更强调以讨论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总的目标是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6]。案例教学课堂鼓励师生间开展开放式的合作对话,学生通常是关注的中心。教师只是辅助者,其责任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则需积极主动学习。案例教学重新定义了知识观、师生观、教学观,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从这个意义上看,案例教学革新了传统教学思想,并带来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
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为案例教学理念及其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教”代替“训”,以引导代替灌输,以帮助代替指示,了解学生,倡导合作和互动学习[7]。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和经验都是思维主体的主动建构,重视情境创设,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启发学习者主动思考和探究,才能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及其社会理解。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职业信仰的底色,属于抽象理论思维的范畴,与学生的既有知识及其思维模式存在不小差距。一方面,新闻学概论课程一般在低年级开设,对大一新生而言,他们大多数并无新闻一线实践经历,既有的新闻经验主要源自日常的新闻接触,对理论性的内容存在较大的认知接受压力。另一方面,该课程的获得感与学习动机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当下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差异性、波动性和功利性等特点,自我努力程度低、缺乏学习自主性,内在学习动机较低而外在学习动机水平高[8]。其课堂学习状况参差不齐,不愿学、不会学、不能学、不坚持学、不乐学的学习“缺位”现象普遍存在[9],严重制约课程育人的成效。
案例教学的理念及方法则能够强化学习者的主体责任,有效改變学生的学习惰性,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新闻学概论课程案例教学能够提供认识现实中国的具体情境,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内涵转化为有学习意义的内容,使学生在无形中抵消了理论无用的错误认知。课程的感受性学习与认知性学习结合,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使朴素的新闻好感与家国情怀融合,逐步培养其新闻理论思维。
三、新闻学概论课程案例教学增进新闻职业认同的路径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10]。我国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正是新闻学概论课程育人的价值目标,案例教学则是增进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认同的学习路径。
(一)基于课程与学情的案例选择
该课程立足课程目标和学生基础,以接近性与引导性原则相结合。其典型新闻案例直观展现新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整体上侧重中国案例,引导学生更好理解中国国情及其传播语境。
在案例时代感方面,课程注重历史经典与当下热点结合,增进学生对中国国情认知。一方面,教学利用当下热点,其社会关注度高,可引导学生形成与社会同频共振的时代意识。另一方面,教学运用既往经典案例及其反映的当时社会重大主题,既能充分阐释并印证相关新闻理论,彰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又能启发学生对新闻与历史的关系思考,强化其专业学习的厚度。其教学案例基调以积极正面的传播案例为主,可帮助学生正向理解新闻理论内涵,提供新闻业界的正面示范。同时,其不回避典型的新闻失范案例,通过正反案例对比,让学生深刻反思新闻职业的价值,更加明确党性原则等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要求,自觉规避失范新闻传播行为。
目前,学生对新媒体平台黏度较高,更多关注娱乐话题。在此情况下,教学案例选择来源应多样化,平衡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课程有意识倾向于主流媒体的典型新闻传播案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的应有之义,又有助于学生理性看待当下的消费主义和娱乐化语境,引导学生建构对主流媒体及其价值观的认同。案例文本形态应兼顾文字、图片、视频、数据新闻等全媒体表达形式,渗透“四全媒体”时代的融合传播理念。
(二)以理解力为中心的问题探究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法,根据认知程度由低到高分为“知道(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循序渐进的层级[11],提供了学习能力评估的大致框架。而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认为,“理解”包含“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等六个侧面[12]。由此看来,不同学习梯度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彼此互有渗透,但是这并不影响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一共识。
理解力是体现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一环。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同的课程目标,该课堂案例教学将翻转学习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结合。其以问题意识作为培养学生理解力的桥梁,构建“典型案例—提炼问题—分析讨论—解决(评价)问题”的教学框架,课前、课中、课后全程沉浸式贯通。课前教师发放案例资料、学生完成自学,课中师生、生生讨论,课后主题延伸,注重对学生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该课堂案例教学还重视新闻文本分析,引导学生提出并讨论有价值的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报道初衷,具体展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实践的指导性。
例如,2020年湖南考生钟芳蓉以高分报考北京大学考古系,引发网络热议。这一新闻案例恰好与课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引导社会热点”的教学内容高度契合。因此,教学案例选择《光明日报》等主流
媒体的相关报道,教学聚焦社会热点舆论引导的基点、痛点及难点。课程通过对该案例探究,使学生理解新闻文本的行文逻辑,对“用事实说话、用价值引领、融合传播思维”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了深刻而直观的理解,并在当下社会热点话题的信息语境中,培植学生新闻判断力,使其正确区分主流舆论与非主流舆论,用主流舆论引导非主流舆论,奠定知识迁移的基础。同时,该案例有助于澄清大学生生涯规划期的学业困惑,构建学生新闻职业认同的情感支点,深化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三)以知行合一为旨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在认同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同,贵在知行合一。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丰富,学生必须借由思考、探究、阅读、实践,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知识体系内化为自我的新闻价值观念。
从“理解”到“应用”是达成知行合一的重要步骤,也是对学生高阶能力的考验和锻炼。除了课堂案例教学,新闻点评、校园主题新闻策划实训也构成案例教学的“一体两翼”。学生自选新闻案例及其点评视角,可以从侧面检验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深度。从学生关注的话题由明星热搜逐渐转向主流时政、社会民生,更多地关注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分享主流媒体的新闻文本,可见学生扭转了流量思维的新闻价值判断。校园主题新闻策划实训则是从“学案例”到“做案例”的进阶,落实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理念。学生以报道者和阐释者的职业视角,发现有价值的新闻报道议题,这可以考查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综合应用能力,包括校情认知、事实判断、价值发掘、立场呈现、传播对象等。渗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行合一”意识的实训过程,可将“理解”到“应用”的差距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
四、结语
新闻学概论课程作为价值引领的入门课程,理论性强,而新闻职业认同是一个动态变化与调整的建构过程,深度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非易事。案例教学的精髓是创设典型情境、开展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体验。但不容回避的是,案例教学中学生交流的观点专业深度不足,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也影响讨论的活跃度。可见,案例讨论及其节奏驾驭对师生双方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尤其考验教师随机应变的协调把控能力。另外,案例教学侧重能力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梳理,因此,案例教学与传统演讲式授课互相结合非常有必要,课程应尽最大可能在有限学时中勾勒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框架,从而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等课程综合性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晔安,郑广怀,朱苗.职业支持:社会认同理论与职业认同的新维度[J].社会发展研究,2021(01):52-75,242.
[2]杨保军.新闻观念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3]丁汉青,王军.冲突与协调:传媒从业者后备军职业认同状况研究:以北京某高校新闻学院在校生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9(02):113-131.
[4]赵欣悦,高杨.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状况研究:以天津市“部校共建”四所高校为例[J].今传媒,2020(10):141-147.
[5]张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J].青年记者,2020(36):79-80.
[6]小劳伦斯·E·林恩.案例教学指南[M].郄少健,岳修龙,张建川,曹立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7]恩斯特·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激进建构主义[M].李其龙,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8]王玲,伊晓敏.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07):118-123.
[9]银海强.大学生学习“缺位”分析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20(07):61-66.
[10]新华社.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2016-02-19)[2021-09-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11]麦克·格尔森.如何在课堂中使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M].汪然,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
[12]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2017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习近平的新闻理念与‘马工程’《新闻学概论》教学研究”(项目编号:XJK17CGD026)。
[作者简介]户松芳(1979—),女,河南汝州人,湖南文理学院文史与法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