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2021-01-01 21:01于扬
传播与版权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

[摘要]口述历史是亲历者对历史事件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种描述,具有他人转述、文献记载及专家评述等其他表现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文献价值。因此,在文献纪录片及历史题材类纪录片的创作中,口述历史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而被广泛运用。尤其近年来,类似反映长征、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创作项目,都很注重对口述历史创作方法的应用。本文从口述历史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叙事作用等方面入手,对口述历史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口述历史;文化背景;纪录片创作

一、口述历史的历史文化背景

“口述历史是指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1]口述历史具有与人类社会同样漫长的发展历史,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人们就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从事生产生活及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因此,口述历史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人类社会。

我国有着悠久的口述历史文化传统。以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诗经》为例,早在西周初年,《诗经》首次被文字记载之前,在华夏大地上就流传着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诗歌。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與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2]的内容,但是这些诗歌的内容最初并没有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和传承,而是依靠劳动人民之间的口传相授,即口述的方式,进行代代相传。

西周初期,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2]。而这些内容最后就成为今天人们所见《诗经》中《风》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了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十五个地方的民歌。这些民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又被称为“十五国风”,有160篇,成为《诗经》中的核心内容[2]。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之所以能被传承下来,依靠的就是口述的方式。

到了春秋时期,早期孔子的诸多思想也基本靠口传相授进行传播,即使当时已经有文字记录的方式,但对很多儒家经典,仍然有大批口述“经师”在做口述传承,直至后来才逐步被记载、整理和编撰成集,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经典。离开口述历史的传承链条,很多儒家思想和文化典籍也很难流传至今。因此,口述历史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我国少数民族也有悠久的口述历史文化传统。以藏族的经典史诗《格萨尔王传》为例,“口述历史作品《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在藏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和谚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体的口述历史,其文化传承历史更悠久,传承内容更丰富多彩,传承人分布也更广泛。据了解,《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它反映了整个藏族群众的集体记忆,承载了藏族群众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史实。在目前的口述历史档案中,有关部门通过口述访谈整理和系统的口述录音归档,共收录民间说唱艺人的说唱本300部左右,但这些还只是《格萨尔王传》的一部分,大部分还流传在民间,而这些仍在民间流传的格萨尔王的故事,几乎全部是以口述形式传承的。

此外,我国民间的说书艺术其实也是口述历史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说书作品中有很多都是说书人以口述的形式口口相授,代代相传。

综上所述,我国口述历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方式。近些年来,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其他历史、人文的纪录片,其中大量使用了口述历史的叙事方式,而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深深植根于我国悠久的口述历史文化土壤,具有深厚的文化传承基因。

二、口述历史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一)口述历史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作用

口述历史来源于亲历者对历史事件的所见、所闻、所感,具有他人转述、文献记载及专家评述等其他表现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文献价值。尤其对战争题材等重大选题而言,亲历者的口述历史以真实可感的、独具亲历者视角的体验和表达,所带来打动人心的力量是采访任何复述者、转述者或者专家学者都无法达到的。具体而言,口述历史在纪录片创作中有以下作用。

首先,口述历史是一种重要的纪录片叙事方式。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多种多样,创作者可根据所创作的纪录片题材和风格来选择具体的叙事方式。对那些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而言,尤其是类似抗日战争、长征、抗美援朝等重大战争题材的纪录创作而言,邀请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进行叙事,再配合史料、影像、专家评述等表现方式,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印证,从而还原历史,并增加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性和可看性。

其次,口述历史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历史,达到震撼人心的传播效果。口述者往往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是“第一现场”的讲述人,其口述历史往往具有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其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还原,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传播效果。

以中央电视台在2020年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而创作的大型纪录片《英雄儿女》为例,该片最震撼人心的就是片中101位志愿军老战士对抗美援朝战场的回忆和口述。剧组安排近百人的摄制团队兵分8路,在一个月内行程两万多千米,到全国十多个省市对101位志愿军老战士进行了“抢救性”采访,录制了长达200多小时的采访素材,形成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志愿军老战士的口述历史资料。在采访中,摄制组不仅注重老战士们对历史事件本身的回忆,还特别注意对其精神状态、面部表情和情绪等细节的捕捉。正是老战士们声情并茂的口述,不仅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貌,还使影片在叙事上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场感和代入感。老战士们打动人心的口述,将观众带入了70年前的战场,让观众与老战士们实现了共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4]。

再次,口述历史在建构影片的同时,可以形成珍贵的口述历史影像档案。历史是由历史事件及参与历史事件的人构成,因而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以口述历史的表现手法建构影片的同时,还可以形成珍贵的口述历史影像档案。尤其对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类似的重大历史事件而言,这些历史事件距今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其亲历者或间接参与者的年龄已超过八九十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在者会越来越少。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相关档案管理部门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抢救性”采访,对类似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影像口述记录,拍摄、制作他们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回忆和口述,能够形成一批极其珍贵的口述历史影像档案。因此,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口述历史影像既能作为一种叙事方式帮助建构影片,更能形成一种珍贵的口述历史影像档案,从而为时代立传,为历史存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以中央电视台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的大型纪录片《长征》为例,由于历史影像和其他直观资料的缺乏,

创作者通过长征亲历者的口述再现了长征的历史。从《长征》播出后的收视反馈来看,在《长征》一片中最打动人心的还是片中对百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的采访。在这百位老红军中,年龄最小的92岁,最大的106岁,这些历史的亲历者就是活的历史。这些老红军对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集体口述,完成了对长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精准表达,具有极其珍贵的口述历史影像档案的价值,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乃至国家留下一批

宝贵的影像资料。最后,口述历史具有以微观视角呈现宏大历史事件

的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口述历史最能体现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的特性,因为它具有个体叙事的特点,呈现一种微观的视角。而恰恰是这种个体的、微观的视角,不仅丰富了叙事的层次,还印证了宏大历史事件中的具体内容,具有宏大叙事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从而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有学者认为,纪录片创作要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情感和心态,以口述人的微视角、小切口追溯历史、还原历史,以个体生动、鲜活的故事讲述,反映时代风云,凸显历史主题[5]。

以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英雄儿女》为例,类似抗美援朝这样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往往面临前人经典作品较多而难以突破、创新,以及缺乏历史影像资料等一系列难题。而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聚焦宏大历史事件中的个体,以全新视角讲好故事,不失为解决难题的一种好方式。

对类似抗美援朝这样重大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创作者一般善于用宏大叙事的方式来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但在《英雄儿女》的创作中,创作团队一改宏大叙事的方式,转而以小切口进入,通过志愿军老战士对抗美援朝战场的回忆和口述,聚焦宏大历史事件中的个体(志愿军战士),用生动、感人的微观史实映衬宏大历史事件的独特视角讲好人的故事。在《英雄儿女》系列的六集作品中,总共有八十多个人物故事,无论是邱少云、杨根思、柴云振等单个英雄的战斗故事,还是“勇士和阵地同在,英雄和日月同辉”的冰雕连群体故事,都是宏大历史事件中的微小个体。他们在战场上的英雄之举让观众与之共情,也让观众热泪盈眶。《英雄儿女》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无畏,对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6]。

(二)口述历史在纪录片创作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选题要适合口述历史的叙事形式。口述历史在纪录片创作中有上述诸多现实作用,其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重要叙事形式和呈现方式,但在具体的纪录片创作中我们必须明白,并非所有纪录片题材都能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去呈现,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而言,那些历史事件类选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选题、对具体人物进行塑造刻画的选题(一般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比如纪录片《百年小平》《杨尚昆》等),比较適合运用口述历史的方式来呈现。

其次,采访年事已高者要注意方式方法。口述历史的口述人,也就是被采访者,尤其对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的采访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因为类似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一般年龄都较大,其记忆力、体力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因此,在采访之前,采访者必须做好充分的文案准备,如采访时要问什么,哪些是必须要问到的,哪些是首先要问的,等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对类似年事已高者的采访,一般切忌打断其思路,采访者即使提问也多进行开放式提问,只有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关键时间点、关键事件等重要内容需要求证时,才使用闭合式提问方法,让受访者给出“是”或

“不是”的结论式回答。此外,对确定的采访主题,可由口述人自由的口述,采访者注意从中选取关键的点,适当进行追问,但最好不要轻易打断口述人的思路,否则会影响其口述的效果。

三、结语

口述历史在我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广泛的用途。对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创作而言,口述历史也是一种具有重要表达功能的叙事方式。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多种多样,口述历史为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创作的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效果等都提供了更多真实历史的呈现。

作为一种重要的纪录片叙事方式,口述历史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历史,还原历史。口述历史在建构影片的同时,还可以形成珍贵的口述历史档案。此外,口述历史还具有以微观视角呈现宏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传播效果。但是,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口述历史叙事手段的运用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对年龄较大的口述者的采访也应注意方式方法。通过对口述历史恰当、合理的运用,纪录片可以发挥口述历史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徐鸿琳.口述历史的意义和价值:以《荷马史诗》为例[J].知识经济,2009(13):166.

[2]百度百科.诗经[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F%97%E7%BB%8F/168138?fr=aladdin.

[3]李红英,郭玉贤.从《格萨尔王传》看口述档案的存在价值[J].兰台世界,2007(11):54-55.

[4]王有军.以忠于历史的创作致敬“英雄儿女”:访六集大型纪录片《英雄儿女》总导演闫东[J].电视研究,2020(12):25-28.

[5]杜磊.口述史采访在文献纪录片中的独特作用: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J].中国报业,2021(12):12-13.

[6]朱旭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央电视台重大题材纪录片导演闫东访谈[J].电视研究,2019(07):32-36.

[作者简介]于扬(1970—),女,辽宁大连人,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编辑。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应用和策略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英语口语与听力的关系及练习与提高
探究“吃播”现象背后的文化背景
浅析文化背景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我国真人秀井喷式发展原因分析
浅谈汉代美术中的云气纹
新一代青春电影的文化创作母题
哈哈镜
哈哈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