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俗”与“免俗”

2021-01-01 22:38陈鲁民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风俗习惯俗气风气

陈鲁民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七月七日,按习俗家家户户晒衣服。富人们晒的都是绫罗绸缎,“竹林七贤”之一的阮仲容,也用竿子晒条粗布裤子充数。有人觉得很奇怪,他回答说:未能免俗,不过从俗而已。

免俗,即言行不拘于世俗常情。未能免俗,意思是说,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陆游的《自诒》诗写道:“无可奈何犹食粟,未能免俗学浇蔬。”他为了活下来,不得不去干素常看不起的浇灌蔬菜的俗务。赵秉文的《送宋飞卿》诗中写道:“未能免俗聊从宦,遥望孤云忆旧庐。”他虽打心里瞧不起做官这个事,觉得俗不可耐,也想学陶渊明与严子陵,但总得有个饭碗糊口,只好先干着吧。

虽说世人有时心里也想文雅、清高、脱俗一点,对许多落后愚昧的习俗和做法都不赞同,但是,还不得不从众从俗,入乡随俗。否则,就会被人议论批评,视非同类,就有被孤立、被边缘化之虞。

酒桌上,大家都在转圈敬酒,说些由衷或违心的劝酒词,闹哄哄的,确实很可笑。若觉得俗气,不愿从众去敬酒,也说些半真半假的“酒话”,就会被认为自大傲慢,人家即便嘴里不说,心里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估计下一回聚餐,就不再相约了。

家里遇到婚丧嫁娶,按照习俗风气,总要摆上几桌,热闹热闹,造点气氛,也顺便敛点“份子钱”。如果不肯从俗,不去随礼,自己觉得是特立独行,清高处世;人家会说你不通人情世故,久而久之,自己可能就会成了孤家寡人,被打入另册。

当然,如果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厚重的心理基础,不怕孤立,甘愿寂寞,不怕人说闲话,就是不从俗,别人其实也没有办法。钱锺书夫妻就是这样的一对高人,从来不参加任何应酬,因为觉得无聊、俗气,又耽误时间。即便是过春节,也从不出去给谁拜年,不接受别人来拜年,因为他们忙于读书钻研,著书立说,觉得这样更有意义。最后,这两个不肯从俗的人,一个成了“文化昆仑”、国学泰斗,一个成了翻译家、文学家,他俩比翼双飞,令人艳羡。

反之,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却在中年以后,因为未能免俗,主要精力都纠结于俗务俗事中,参加各种有意义没意义的会议,出席各种或公或私的应酬,浪费了许多大好光阴,几十年里,没有创作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晚年时,他非常懊悔,一提到这个事就痛苦不堪。

人们不大可能会像钱锺书夫妇那样决绝,但也不能没有底线,没有原则,以未能免俗为借口,违心地参与那些无聊且耗时花钱的活动。时不时拒绝一回,免一次俗,既是对自己意志定力的考验,也让人家觉得你不是一個呼来挥去、随波逐流的人。

未能免俗,有时也可能成为走向堕落的开始。办事收红包,出力拿好处费,帮忙收辛苦钱,这可能是行业之俗,官场之俗,如果官员从了这个俗,收了这个钱,积少成多,早晚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唐玄宗上任伊始,目睹官场风气庸俗且糜烂,就专门用卢怀慎为“副相”,给他的任务是“以卿坐镇雅俗耳”,意即用你的高尚道德和出众操守,来抵制低俗的官场风气,为天下官员作榜样。这种举动,还真是效果不错。

世俗常情,有科学合理的,也有荒诞愚昧的,对于前者自然无妨入乡随俗,一起参与,共同热闹;对于后者,则要自觉抵制,不能因为其是风俗习惯就盲目屈从,还用一句“未能免俗”来辩护,那无异于自欺欺人。

善于从俗,是一个人的本能;敢于免俗,方见一个人的风骨。

猜你喜欢
风俗习惯俗气风气
诗剧
论彩礼问题
风气
风气
风气
风气
鸿鸾禧
少数民族作文教学改进优化措施探析
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
新工艺在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