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奕煌
摘 要:幼儿游戏是一种快乐、自发的行为,“游戏”应该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在幼儿游戏中,幼儿会利用环境和材料展开自我探索,从而生成好玩的游戏。教师要创设情境,提供条件,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挖掘资源,提供材料,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抛出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幼儿的潜能;重视分享环节,总结梳理经验,提升幼儿游戏水平。
关键词:幼儿园 户外游戏 情境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了践行这一理念,幼教人都使尽浑身解数,努力寻求各种“游戏”整合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游戏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积极性、坚持性、创新性,才能让“游戏幼儿”变成“幼儿游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从游戏的本质特征来看,幼儿游戏是一种快乐、自发的行为,“游戏”应该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在幼儿游戏中,幼儿会利用环境和材料展开自我探索,从而生成好玩的游戏。在日常活动的组织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的主导与预设过多,忽视幼儿的自主与生成。那么,在游戏中教师要以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站位,去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介入孩子的游戏活动、推动孩子游戏的发展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创设情境,提供条件,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每所幼儿园的特点不同。每所幼儿园所处的地域不同,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因此,我们首先要清楚地了解幼儿园所处地域的特色是什么,有哪些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可以挖掘利用。这些特殊的地域资源,不仅是良好的教育资源,更构成了孩子们生活、学习、游戏的乐园。其次,我们还应该剖析幼儿园的特点、户外活动场地的特点、每个分区的特点,再进行合理规划,将挖掘到的本土资源融入场地的规划与设计中,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
例如,我们结合石狮市祥芝中心幼儿园的户外场地特点,根据渔村的地域特色,分别在前操场、后操场、花园里、跑道上等地方,创设了“水手训练营”“环湾赛”“码头”“水产交易市场”“庙会”“海底探秘”等游戏情境,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游戏条件,用场景吸引幼儿的眼球,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同时,几大游戏场景既相互融合又互不干扰,整合成一个渔港小镇的繁荣景象,让这群渔村的孩子在游戏情境中充分体验渔民的劳作、渔民的娱乐、渔民的日常,感受渔民劳作的辛苦,同时在游戏中提升各领域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在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二、 挖掘资源,提供材料,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
(一)真实材料的投放,使情境更真实
幼儿的游戏需要材料的支持。丰富、有层次的材料能够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游戏的需要,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最直接有效的支持。为了使各大情境能够逼真、有趣,我们充分挖掘了渔乡中的资源。例如:在“幼幼码头”主题情境中,投放了鱼筐、渔网、扁担、鱼秤、冰盘等真实的材料。有了这些材料,我们的游戏情境更加逼真了。我们还在水池边上装了一个起吊器,用来模拟渔船将鱼起吊到岸上的场景。当幼儿来到了自己的游戏区域,见到这些平时大人们不让碰的东西,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游戏了。实践证明,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真实材料,不仅可以让整个情境更加逼真有趣,也可以大大提高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
(二)生活化材料的投放,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当然,真实的材料比较高结构化,有特定的功能,幼儿在游戏中难有创新。因此,我们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高结构向低结构过渡,逐步提高材料的操作难度,提高幼儿的探究欲望,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于是,我们向孩子抛出问题: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当鱼?当什么鱼?你觉得渔网可以怎么设计,才能捕到更多的鱼?冬天太冷了,渔民不想下海了,有什么办法在岸上也能捕到鱼吗?……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开始“脑洞大开”,纷纷提出建议:有的说我们可以用拖鞋当鱼,因为拖鞋的形状很像一条鱼;有的说我们可以用矿泉水瓶当鱼,不同品牌的矿泉水瓶当不同种类的鱼;有的说我们可以设计一张超大的渔网,一下就能捕捞所有的鱼……当然,并不是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水平的不同,相应投放可以有效支持幼儿游戏的材料。
三、抛出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幼儿的潜能
結合幼儿园操场的实地情况和游戏区的设置,我们将操场规划为“水手训练营”,操场的外环则设计成“自行车迷你环湾赛”的游戏场景。“自行车环湾赛”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户外游戏之一,每到游戏时间,有的孩子便迫不及待地去选择自己的车辆,有的孩子还兴高采烈地参与到环境布置中。布置好场地以后,一声令下,孩子们便出发了!只见一个个选手骑着自己的车绕过障碍向终点奔去。记得在第一次游戏的时候,当出发的“哨声”响起的时候,一辆辆“赛车”飞驰而去,但是很快一个声音便传了过来:“老师,堵车了,堵车了!”原来在靠近“秘密花园”的入口处因为道路变窄并且有一个小台阶,车不好通过,堵车了!看到大家都堵在了这里,我们并没有第一时间伸出援助的双手,而是选择“袖手旁观”,让孩子们试试自己去解决问题!果不其然,几分钟过去,第一个堵住的孩子爬下车来,用手抬起自己的车,把车推上小台阶。后面的孩子见此情况便开始模仿起来,很快路就通了。本次游戏结束了,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刚才是怎么通过那个小路口的?”孩子们纷纷讲述自己的经历。教师又问:“除了下车来把车推过去,我们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加大马力,用力踩上去。”一个男孩子大声喊道。接着又有一个声音传来:“可以在路口的台阶那里铺上一块木板,我看到我爸爸要把摩托车推进家里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
又如,当我们抛出问题给孩子:“矿泉水瓶不像鱼,怎么办?”孩子们纷纷提出见解,有的说:“我们可以把它改造一下,剪一剪。”有的说:“我们可以给它画上鱼头、鱼鳞,这样就更像了。”还有的说:“我们可以给它贴上鱼鳍、鱼尾啊。”由此可见,孩子们通过游戏还发展了想象力。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的游戏不仅是一种看得见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在体验的活动。当教师作为旁观者时,才能静下心来发现孩子的天真、惊叹孩子的想象力,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捕捉教育契机,并根据需要给予指导。案例中教师发现幼儿遇到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并不是直接给出明确的解决办法,而是通过语言先启发幼儿自己想办法;在孩子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教师不用过多的语言进行解释,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动作进行提醒,从而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四、重视分享环节,总结梳理经验,提升幼儿游戏水平
每一次游戏孩子们都会在其中发现很多问题。例如在“码头”游戏中,孩子们发现称鱼的时候一条条地称太慢;在“赛龙舟”游戏中,孩子们提出单纯的“赛龙舟”太无聊了,应该提高难度;在“捕鱼”游戏中孩子们发现,一种捕捞工具没有挑战性,应该增加不同的捕捞工具,用不同的捕捞方式来游戏。多次体验过后,孩子们发现问题后能够进行观察、讨论。在讨论中,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得到交流,自己也学到了新的经验。而教师在整个幼儿的自主游戏中起到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的作用。老师应给孩子们足够的自由,并在他们求解不得时组织他们讨论,帮他们解答疑惑。在游戏后,教师组织孩子们回顾点评,能够帮助孩子们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获得很多有益的建议支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教师要成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观察者。因此,做幼儿背后的老师,真正成为孩子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鼓励者,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参与了游戏,支持了他们的想法,就会有更多的新念头、新思路应运而生,游戏就会更加丰富多彩,孩子也会更加自信机灵!
参考文献:
[1]李晓.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的多元评价方法探析——以“支付风波”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36).
[2]徐晓云.浅谈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环境的有效创设[J].山西教育(幼教),2021(9).
[3]叶亦慧.幼儿自主游戏的设计策略[J].江西教育,2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