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炽琼 潘琼 李艳梅 覃丹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三伏灸与平常灸对过敏性鼻炎患者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天灸治疗方法,其中对照组采取平常灸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三伏灸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比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过敏性鼻炎患者使用三伏灸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采纳。
[关键词]三伏天灸;穴位贴敷;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24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7-0022-03
WHO指出“变应性疾病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健康问题”。过敏性鼻炎是鼻科最常见的慢性难治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患病率明显上升。流行病学统计显示,近些年来我国的过敏性鼻炎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过敏性鼻炎长期迁延,是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源头[1]。目前西医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并没有稳定、有效的方法,口服西药的方式会导致疾病复发率增加,但是中医治疗该疾病的方法较多,例如口服中药、针灸、穴位埋线及推拿等,但是这些方法治疗周期较长,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疼痛。天灸疗法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种有效方法,效果确切[2]。基于此,本研究以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三伏灸与平常灸对过敏性鼻炎患者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4例和16例,最低年龄14岁,最高年龄25歲,平均年龄(19.23±1.57)岁;平均病程(3.23±1.60)年。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3例和17例,最低年龄14岁,最高年龄23岁,平均年龄(17.83±1.27)岁;平均病程(2.13±0.1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纳入标准:经临床确诊过敏性鼻炎;经过临床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患者意识状态正常;年龄在16~22岁;未接受过其他治疗;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依从性较差;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状态不佳;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糖尿病、感染性疾病、心脏病、恶性高血压等,肝肾功能存在障碍;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具有过敏反应;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试验中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患者正在接受其他治疗。
1.2方法主要使用药材:白芥子、甘遂、细辛、元胡等,将上述材料按一定配比进行粉碎和研磨,用时加以新鲜生姜汁调和成膏状。穴位选择:1天突、大椎、肺俞(双)、脾俞(双)、肾俞(双);2膻中、膈俞(双)、膏肓俞(双)、胃俞(双)、命门。
治疗方法:首先,要求患者背对临床医师,帮助患者保持坐位或站位,确保背部的完全暴露,同时保证背部皮肤干燥;如果存在汗液,可用手绢或卫生纸将其擦拭干净。将药物贴放在穴位上,将调配完成的约1cm×1cm的膏状药物,放置在4cm×4cm穴位贴敷治疗贴圆圈中,固定贴敷于在以上穴,将上述穴位划分为两组:1天突、大椎、肺俞(双)、脾俞(双)、肾俞(双);2膻中、膈俞(双)、膏肓俞(双)、胃俞(双)、命门。采取轮流交替的方法进行治疗。
在三伏天前伏加强,初伏、中伏、末伏、后伏巩固,全部治疗周期为50d,每10d进行一次。通常情况下,成人贴敷小于1h,小儿小于30min。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贴敷时间。如果患者存在发痒、疼痛等不良反应,可结合具体情况增加贴敷时间,但不能大于2h;如果患者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应及时减少贴敷时间。对照组在非三伏灸期间任意选择时间给患者治疗,10d行一次,共5个疗程。观察结果,过敏性鼻炎患者接受5次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是否下降,治疗前后症状是否明显缓解及是否愿意进一步治疗。
1.3观察指标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评估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修订的关于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3]拟定标准。根据症状和体征积分评定疗效,计分方法:[(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改善>65%为显效,65%~25%为有效,<25%为无效。症状评分评估标准如表1所示。使用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主要评估内容包括行为问题、日常生活、情感反应等七方面,共28个问题,每个问题的分值区间为0~6分,分数和生活质量呈反相关关系。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使用%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如表2所示。
2.2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3所示。
2.3两组患者RQLQ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RQLQ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RQLQ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4所示。
3讨论
过敏性鼻炎也被称为变应性鼻炎,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属于耳鼻喉科病症的一种,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包括环境因素、温度因素、过敏原因素等,患者的症状表现为鼻痒、鼻塞、流涕、经常打喷嚏等,如果病情程度加重,会导致患者嗅觉消失,该疾病的复发率较高、治疗周期漫长,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4]。
灸法是中医治疗的一种常用方法,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具有操作简捷方便、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等优势。天灸疗法主要原理为将中药制作成膏药,使其能够贴敷在患者穴位上,通过合理有效地贴敷,患者皮肤会产生充血、潮红或起泡等反应,这一方法也是非火熱性灸法的一种[5]。三伏天天气较为炎热,阳性旺盛,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等理论可知,通常情况下这一时期人体腠理疏松,气血通畅,将药物贴敷在相应的穴位,以经络为通道,直达脏腑,能够有效治疗疾病[6]。《诸病源候论》认为:“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故肺气虚寒是导致鼻炎的重要因素,风寒邪气则是其主要因素。其中白芥子等药方具有散寒化痰的功效,细辛具有宣肺的作用,使用姜汁开散肌肤,悬着大椎、肺俞等穴位进行贴敷,达到补肾温阳、祛风散寒的作用,有助于预防疾病反复发作[7]。在穴位选择方面,大椎穴为督脉穴位,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交会穴位,具有温阳通络的作用。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天灸法对过敏性鼻炎治疗效果明显。观察组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主要原因在于三伏灸遵循”冬病夏治“的理念,效果更加明显,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本次研究使用RALQ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新度和效度。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显示三伏灸治疗过敏性鼻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过敏性鼻炎患者使用三伏灸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采纳。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6):67-68.
[2]张小营.雷火灸结合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机制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5):30-32.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6):67-68.
[4]向磊,邓绍光,许克勤,等.三伏灸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急性发作40例[J].西部中医药,2018,31(8):98-100.
[5]孙晓燕.三伏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对患者临床症状及复发率的影响分析[J].中医外治杂志,2019,28(1):52-53.
[6]冉传生,冯佳,刘晓琴,等.改良三伏天灸药方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优越性研究[J].中医药信息,2020,37(3):76-80.
[7]黄琪,陈丽,陈瑞,等.冬病夏治法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5):2189-2193.
[8]周晓平,何锦添,黄存军,等.三伏天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6(3):46-48.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指导性项目(编号:2020J1240)
(收稿日期:2021-3-12 接受日期:20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