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共情力”,促进多元化教与学和谐

2021-01-01 02:14仲月娥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仲月娥

摘 要:在学校教育中,“教、物、学”是学科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三大基本因素。“物”是指教学资源,属于不可或缺的客观对象;“教与学”即教师与学生,相对而言属于主观性人力现象,也是活跃其中的关键因素,具有自主灵活的弹性特征。如何在师生之间赢得最优化关系和最大化合力,对于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来说,不仅存在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还能产生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这就是“共情力”效益和效应。

关键词:小学数学;共情力运用;教学和谐发展

小学数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并不断地放大“共情”效应,这对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发展,显得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

一、简析“共情”的基本含义和价值

所谓“共情(empathy)”,是一种舶来语,它是由美国“人本主义之父”卡尔·罗杰斯最早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它又被翻译为“同感、共感、共鸣、同理心、替代内省、社会敏锐性”等。 “共情,是教育的基础。”其价值集中地体现在“三个有利于”上: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构建更加信任、安全、良好、和谐的教学关系,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多元互动、合作反思的学习状态。如教师多倾听、学生多交流、同伴多合作等。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并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多种“应对”。如“应对”学生说错现象,既找准表扬点,又能站在学生角度,让其反思并说出自己的理解。三是有利于进一步引领以“生本学主”为根本导向的教学活动。“共情”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师在提出具体任务前提下,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并组织与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开展多元化的学习互动,让他们体验得更多更深刻一些。与此同时,还高度重视并认真应对个性化教育与培养,让学生在“共情”观照下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强化和发展。

二、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共情力”运用的实践研究

(一)激发学趣——“共情教学”的客观条件和必要前提

“成功教学的根本,不在于强制和督促,而在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趣。”它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强调“学习情趣”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对于“唯情趣而动”的小学生而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和必要条件。离开了这一点,“共情教学”即使开展可能也难以奏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努力打造善教乐学的课程活动模式,在激发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基础上,不断放大“共情教学”的良好效应。比如,在“分数的认识”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演绎了“分吃唐僧肉”的动漫情境:在抓获唐僧庆功宴上,狮大王分得二分之一个唐僧,羊大王和狗大王各分得四分之一,狮大王认为自己分得最少非常生气,唐僧对此既害怕又好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小学生面对这一“视听盛宴”很感兴趣,主动进入思考和研讨状态,“共情教学”由此拉开序幕。

(二)善于倾听——“共情教学”的有效激励和良好唤醒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在于对学习主体的激励、唤醒和鼓舞。”无论是在激励与唤醒上,还是在鼓舞与引领上,教师应当而且必须做到认真并善于倾听,首先了解学生的内在所想、学习需求和动态发展,这也是走向“共情教学”的第一步。否则,即使再认真,教学活动都是缺乏目标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比如,在“長方形的周长公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全班以多人小组活动形式,在对课本、学桌、坐凳等实物进行实际测量基础上,自主探究并求出各自的周长。有小组运用“长+宽+长+宽”方式,有小组运用“长×2+宽×2”方式,还有小组运用“(长+宽)×2”方式。对于这几种不同的求解方法,教师不作任何评价,而是让各个小组的自选代表说一说求解的构思和做法,并让大家通过对比进行实际感悟和自我对照,从倾听中收获有效激励和相互启迪的效果。

(三)多元表达——“共情教学”的积极推动和实质引领

“从本质上来说,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引领下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艺术性体现。”由于心智发育具有规律性,小学生虽然在语言表达上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和完美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够站在对方立场,善于给出相应的多元化表达时空,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说话”情趣,增强他们表达的获得感和自信心,进而为“共情教学”提供热烈氛围和营养沃土。不仅如此,就小学数学课程而言,“说数学”的内容和途径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对于数学法则、定义定理等,往往需要经过学生反复地“说算例”才能深入理解、加强记忆和学用结合;经常引导“说解题思路和方式”,既可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升他们的思维和解题能力。再如,善于引导学生“说公式”“说疑问”“说体会”等,既可即时有效地反馈教学,又能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性。

(四)边做边学——“共情教学”的基本抓手和优质平台

“数学是学出来的,也是做出来的。在有些时候,做往往比学来得更重要一些。”尤其对于学生来说,“做数学”很重要,既契合“求趣、求新、求动”的活泼心态,又因为他们的智慧多来自于“手指尖”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做与学”相互渗透并有机地融合起来,无论对于工具性教学还是人文性教育,都是非常重要和极其有益的,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手口眼脑”协调共进的意识能力和行为习惯。“共情教学”何尝不是这种教学理念的体现呢?比如,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用其中的某一面在纸上画图形,在相互比赛中引入新学内容,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再如,在“统计”内容教学后,让小学生课后就“零用钱使用”“校园水电浪费”等开展调研和统计,可从“不用扬鞭自奋蹄”中赢得令人期待的“德智互动”效益。

(五)对等评价——“共情教学”的基本保障和活力所在

众所周知,传统以来的教学评价往往是“教师评价学生”的活动形式,不仅单一而且单向,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在这种教学评价下,即使教师在态度上多么地包容,在行为上多么地温和,与“共情教学”的内涵与要求还是相去甚远的。只有把教学评价投放到师生之间的对称背景下,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激励与唤醒、引领与促进”的作用,在为“共情教学”提供切实保障的同时,为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相生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些活力。比如,在“教、学、思”还是“说、做、用”上,首先让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接着运用小组形式下的“相互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点评、总结与提炼活动,从而让教学评价更具有对等性,更加地“接地气化、实在化”,这样既可切实有效地构建和谐教学关系,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又能在自主体验中不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结语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两大人力因素,双方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只有两者在思想理念和实际行动上高度地“和谐统一”起来,才能从实事求是中赢得令人期待的“事半功倍”现象。就小学数学活动来说,教师善于通过“激发学趣、善于倾听、多元表达、边做边学、对等评价”等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良好互动的“共情教学”活动,有利于让课程活动不断地“从和谐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崔峰,胡丽君,张继成.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性思考[J].学周刊,2020(35):205.

[2]周月雪,王晓伟,张晓云.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才智,2020(24):140.

[3]张莉虹,任智美,李晓松.共情式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小学教学参考,2019(11).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