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没有“缸”

2021-01-01 09:17马未都
青年文摘(彩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宋史史书司马光

马未都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妇孺皆知。《宋史·司马光传》记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个记载有好多问题:首先,它记载的是瓮不是缸,宋代还烧不了这么大的缸。瓮比缸好烧,这跟陶瓷的应力有直接关系。因为瓮是收口的,烧造的时候应力不得释放,所以能保持造型;缸是敞口的,用陶土烧造的时候,应力一释放,就会开裂或者变形,就烧不成了。因此,常见的水缸既不是陶器也不是瓷器,而是一种叫作石器的特殊瓷器。烧造这种瓷器需要极高的温度,宋代是做不到的,瓷缸是明以后才开始有的。

到了明朝中朝,比如,正统、景泰、天顺年间,烧造的龙缸全都打碎了。今天在景德镇出土的大缸全是拼接的,但容量也不足以淹死一个七岁的孩子。早期制造的缸,深度超過九十厘米的几乎没有。所以,我们只能推测“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一儿登瓮”,肯定是脚踩在瓮的边缘,脚一滑掉进去了。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宋史》是元朝修的,公元1 3 4 5 年问世。司马光出生于北宋,他七岁时距1345年已过去三百多年。史书的记载不一定是准确的,因为历史上对司马光的评价非常高,史书对他多有溢美之词,如“七岁凛然如成人”等。

那么,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要说明的是什么道理呢?说明他从小就有逆向思维。一般人遇到人掉到缸里就要想办法把他捞出来,但司马光一看捞不出来,立马就把缸打破了。他用逆向思维,在生命和财产之间选择了生命。

猜你喜欢
宋史史书司马光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孝母
司马光砸缸之谜
司马光砸缸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汗青”原来是史书
司马光“警枕”夜读
为小人物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