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宁
(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责无旁贷。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020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突出了大学英语课程应着力增强学生交际能力,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与人文素养的新定位,并且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大学英语课程需在各个环节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丰富其人文内涵,并与高校思政课程形成合力做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大学英语教师应以教学设计为抓手,从理论和实践维度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做到守正创新,铸魂育人,服务立德树人总目标。文章基于“课程思政内涵”,以教师所在院校大学英语跨文化课程为例,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问题如下:①在理论维度上,依托何种教学方法论构建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体系以便有机融入立德树人目标?②在实践维度上,如何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兼顾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全方位育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课程思政意味着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并与育才相统一。而大学英语课的课程思政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发挥教学资源的特色与优势,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及文化意识和道德情操,做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及能力培养相统一。教学设计则是做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主要抓手。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学设计更关注语言知识与运用能力的培养,课程思政对此提出了挑战,教师要基于并超越学科知识设计,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搭建思政育人体系,回归课程育人本质。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可以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进行,宏观设计关注教育体制系统改革;中观设计关注学科课程开发;微观设计关注单元、模块和教学片段设计,面向全体教师,应用最广泛。本研究以学校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大学英语跨文化课程为例,从理论与实践维度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该课程是大学英语中英文化通识课程,内容包括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和英语畅谈中国文化。教学目的既要教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又要提升人文素养,培养情怀、品格与价值观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之,该课程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要义的高校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并构建相应的思政育人体系。
依据《指南》精神,大学英语课程应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承担起提升学生英语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个人修养、培养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重任,大学英语跨文化课程应运而生,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培养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文化使学生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思辨能力。课程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与评价方式,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忙起来,制度严起来,教师强起来,课堂活起来”,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价值引领,实现铸魂育人。该课程基于“网络-课堂-实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基于文秋芳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OA)、Byram(2014)提出的培养“发现”“对比”“分析”的跨文化能力模型,文化学习过程中体现思辨、反省、探究、共情和体验的原则。
该课程注重一边凝练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一边逐渐形成思政育人体系。依据知识-价值-行为原则,通过学习每个单元的文化知识(发现-探究),立足思辨,过滤出相应的思政元素(对比、分析-思辨、反省),价值的体现维度为价值观,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等,落实到学生行为,体现在其文化实践作品中(实践-共情、体验)。教学设计依据文秋芳(2021)提出的挖掘育人元素及设计教学方案的步骤理解育人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见下图1)
图1 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文秋芳,2021)
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成系统,在每个课程单元将课程思政嵌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流程和评价反馈全过程,以实现思政教学目标,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该课程实操的教学设计要突出以下四个策略:①教学目标设计精准合理,立足教学素材,将显性的语言教学目标与隐形的思政教学目标有机衔接;②内容设计体系完整,将语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学科内容板块与聚焦价值塑造的思政内容板块无缝对接;③流程设计循序渐进,教师设计由易到难的活动任务,为学生搭建动态的语言学习与思政支架(scaffolding),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组织方式帮助学生逐级内化语言和思政内容;④评价体系综合有效,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师评、互评与自评交叉体系,将隐性思政评价整合到显性知识和技能评价当中。总之,该课程注重思辨与思政,用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渐进思维模式,介绍文化常识,剖析文化内涵,对比文化差异,洞察核心价值,体现课程的高阶行、创新性、挑战度,立足线下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打造“金课”。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今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核心议题。文章基于对课程思政内涵的深入理解,从理论与实践双维度探讨了大学英语跨文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法与理念,为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贡献一己之力。该研究得出的启示是外语教师要领会国家教育政策,不断提升学科素养,抓住外语课程思政的精髓,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实现润物无声的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