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生与中高职融通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2-31 21:40李宏东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融通校企实训

□ 窦 宇,李宏东,王 刚

(1.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99 ;2.乐山市竹根职业中专学校,四川 乐山 614800;3.沐川县职业中学校,四川 乐山 614500)

1 前言

对于中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如何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现实问题,而在原有培养体系中,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是高度独立的,相对缺乏连贯性和融通性。这就导致物流管理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脱节和断档,社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现实素养条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那么要如何去分析上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本文就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探讨。

2 校企共生与中高职融通的相关理念

2.1 校企共生的概念的根本任务

校企合作的目的其实是产教融合,这是现阶段职业教育面临的工作要点。在过去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各个中高职院校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即便是和个别企业签订了“订单班”,甚至是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践,都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人才培养的表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表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实现上述教育工作开展目标,那么进一步营造职业教育校企共生生态环境,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就成了攻坚重点。校企共生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就是以核心企业的需求为标准链,打造人才培养链和输出链,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

2.2 中高职融通理念及目的

国家发布“职教20条”相关条款后,上海市2019年4月就印发了一流高职建设方案,提到了要“发挥高职承上启下的作用,优化中高贯通、高本贯通培养模式,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与专业硕士各学段衔接的培养模式”,构建从中职教育融通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由此可见,在国内职教发达地区,这个教育融通的范畴已经远远不止于中高职了。但是基于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职教现状,我们还是应该先脚踏实地的做好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的对接,为后期的高本贯通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中高职融通,不仅仅是学生在学历教育上的递进,更是在道德修养、业务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创业活力等方面的升华和提升,是社会主义人才再培养制度的体现,也是进一步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和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大计方针的具体举措。

3 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阶段大部分院校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开设往往是由专业团队外出走访行业企业和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调研后逐步确定的。表面上来看这种方式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从细微的角度出发,却能发现系列瑕疵。

3.1 专业定位模糊,理论学习聚焦程度不够,课程开设面宽泛但深度欠缺

众所周知,物流行业中细分的企业类型非常之多,就拿覆盖面最广泛的运输型物流企业来说,从开展的业务类型来讲,还可以细分为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企业、从事短途运输业务的物流企业、从事长途运输业务的物流企业、从事国际多式联运业务的物流企业;如果从运输方式来划分,还可以分为铁路运输企业、航空运输企业、水运运输企业、公路运输企业等。显而易见,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需求是存在差异的,而当我们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进行调研的时候,得到的信息反馈是大概率存在差异的。我们面对着不同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据此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于是,通过几年的专业建设,再通过走访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定位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模糊,课程开设更是越开越乱,变成了什么课都开,什么内容都讲,课程内容覆盖面宽泛但是深度欠缺,所培养的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后也容易出现理论知识上什么都懂一点,但是在顶岗操作的情况下都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3.2 实践训练项目开发质地较差

物流管理专业实训项目的开发也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难题。由于前面所述很多院校专业定位不精准,理论课程开设比较混乱,因此,配套产生的课程实训项目难免同样混乱。也有的老师认为,既然我们自行在实践环节的开设中难以开发出满足体现企业实际运营的实训项目,那就干脆把学生送到企业参加校外实训,这样既操作简单,实训的效果又会更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想法看似正确,其实仔细研究,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无论是在哪个企业中参加短期实训的学生,都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

对于企业而言,也是深知这些学生参训时间短、安全责任大,不会将核心的专业技能倾囊相授。而且在校外实践中,还存在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矛盾,大家都会认为主要的指导责任是在对方,于是每学期一次的实践训练就成了观摩为主、实训为辅的“过场式”实践,学生难以从中学到真正的岗位技能。

3.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

企业选聘毕业实习生时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很多学生理论学习成绩看似优秀,但是放到工作岗位上去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相对欠缺,难以满足岗位需求。对于在校期间“一帆风顺”的毕业实习生而言,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较大的挫败感,于是实习期一满就离职走人。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对于学校、企业,还是学生本人都是不愿意看到的。企业不断的选聘实习生,但是一年以后的留存率却让人堪忧。以笔者所在学院实习生在苏宁物流的情况为例,2017年签约实习生人数为12人,半年后实习期满留存人数为4人,一年后留存人数仅为2人。如此低下的留存率就充分的说明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不认可程度之高。此外,毕业生由于所学理论知识聚焦程度不够、实践技能匮乏,也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规划,因此,导致就业专业对口率偏低,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差。根据2017、2018两年麦可思进行的毕业生跟踪回访数据显示,最近几年的专业对口率均在40%以下,学生就业满意度堪忧,这就给我们后期进行专业建设和开展招生工作带来了困惑。

4 校企共生与中高职融通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要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就必须回归到校企共生与中职学校融通到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从人才培养工作的上下游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的综合能力。

4.1 培养和打造一支有创新意识、精专业技能的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的互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具有创造性,将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打造一支有创新意识、精专业技能的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要打造这样的一支队伍,就需要花大力气去内培外引,并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软硬件工作条件,让师资队伍沉得下来、干得下去,乐意于治学从教。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做好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定期优化和改良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

4.2 实战项目进课堂,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职业需求

通过企业实战项目进课堂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重构,建立一套适合于物流专业学生的中高职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创新创业和职业素养提高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并充分应用学院“练-学-思-拓”训练模式和“现代学徒制”等项目的成果,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创业和就业能力。在每年的“双11”和“6.18”期间,学院也可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拔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京东物流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跟岗实训。通过上述措施,学生在大三之前就能清晰的认知从业情况和职业需求,也能很好的熟悉职场生

态环境,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积极开展中高职联合教研,让中职阶段的学生提前了解未来几年的课程培养体系和实习就业环境

中职阶段的学生对于中职期间的课程体系应该是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未来在高职阶段的学业内容知之甚少,也不清楚现阶段的现行课程对于后期的课程和实训教学有什么具体的指导作用,甚至对于部分中高职院校而言,会出现个别课程的重复设置。为妥善的解决好上述问题,就必须定期开展中高职联合教研,理顺不同学业阶段的课程体系与衔接关系,让学生在“3+3”一贯制的教学环境和真实的职场生态需求中学习和生活。

4.4 打造立体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

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才人培养水平为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建设完善的课外培养体系,并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考查评估,以应证项目建设的实绩。但是在传统的考评体系中,我们往往仅仅只进行院校测评,用校内教师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考核。这种评价体系能较好的体现学校和教师的人才培养导向,但是不一定能体现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如何建立“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让企业、院校、第三方机构都亮出自己的评分表,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

5 小结

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索,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2019年的综合评价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届毕业生就业实习专业对口率突破70%,实习半年后在以京东物流为代表的企业中的学生留存率达到60%,且其中有3人已经成长为企业骨干。在刚刚结束的麦可思测评中,物流专业也给出了靓丽的数据答案。由此可见,物流行业发展迅猛,只有构建以“校企共生”和“中高职融通”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促进三方的进一步深度融合,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猜你喜欢
融通校企实训
四链融通 创新发展 推动新商业人才培养改革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什么是绥芬河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