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020-12-31 21:40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校企物流院校

□ 张 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5)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电商产业国际化、多元化、生活化的发展特征也促使物流产业的优化升级。现代物流的规模逐渐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仓储、运输、配送、管理等多方面配合的复合型服务性产业。作为人才紧缺专业之一的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却面临高职学生毕业工作难与用人单位招工难的尴尬局面。造成这一窘境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程度较低,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导致学生专业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也明确强调“全面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工学一体,加速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培养复合型和管理型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至今发展不足20年,作为应用性以及实践性突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实际却以理论为重,轻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多以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主,对于企业以及学生没有形成合理的保障体系,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导致企业的投入热情普遍较低,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就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如下。

1.1 校企合作法律政策不健全

我国的《职业教育法》高屋建瓴的对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进行指导和布局,可执行性和实操性有所欠缺,在面对细节问题时需要更丰富的政策文件及行政法规进行支持。虽然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及规章推进校企合作的有序展开,但这些文件大都只具有宏观指导意义,柔性条款较多,没有明确合作各方的具体权责,利益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也尚未制定明确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对履行不当的部门也没有具体的惩戒规则,导致校企合作动力不足,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校企合作在目前的发展实践中也并未设置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确定政府、高职院校以及企业的责任划分,对合作的工作量进行分配,对合作成果进行认定和评估,以实际的动态数据辅助校企合作修正人才培养计划,从而达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1.2 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无法与“智慧物流”时代下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相匹配,没有形成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1],高职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差较大。校企合作不应只是提供实训和见习场所的途径。在校企合作中,较少设置专门机构对合作细节进行对接,企业很少参与实习过程中教学计划的制定,造成实际工作内容无法满足教学计划的预期,学生也无法学习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只能从事基础性的操作工作。学校与企业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到具体课程的开发整个流程都尚未进行共同建设,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1.3 校企合作深入程度待加强

企业发展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会损失一部分经济效益服务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得以体现,这样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积极性[2]。目前,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参观培训以及简单的顶岗实习的层面,合作不够正式且周期较短。高职学生只有深入物流企业才能在实际操作中真正了解物流企业的具体流程和环节,实现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企业因顾虑公司声誉、学生能力与安全、培养成本等诸多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只安排学生从事入库、理货、盘点等低级简单的工作,缺少基层岗位的管理、规划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实践机会,无法达到以工促学目的[3]。

1.4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待提升

企业与高校更多的是名义上的合作,缺乏长效沟通机制,无法真正体现校企合作优势。因企业盈利的性质,尤其物流企业高强度运作的实际情况,很难出现很多岗位空缺,这就产生了企业岗位数量少而实习学生数量多的矛盾[4]。高职院校与物流公司合作一般保持松散关系,很多校企合作只是进行单次合作。学校控制其在校企合作中的资金投入,相关政策也没有保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应有权益,企业在安排实习岗位时也更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工作以重复劳动占主导,无法培养广大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最终使学生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提升策略

提升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仅靠学校或企业单方面努力很难实现,需要政府、学校以及企业三方面共同协调,从宏观及微观层面共同推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2.1 政府层面

政府应当根据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制定权责分明的法律法规以引领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在法律的制定中应明确政府、学校以及企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建立保障和奖励机制,设置合作消极的惩罚手段。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扶持,保证其正常利益;对校企共同进行技术研发的项目给与资金帮助,提升企业及学校的社会地位,促进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效合作的积极性。政府还应推动第三方监管平台的设立,监督和帮助校企合作有序开展。政府还应加速国家资历框架的建设,推进学分互认的进度,将物流专业的物流师资格证、报关员资格证、报检员资格证等相关证书的学习划分成学习模块,使相同的基础课程做到学分互认,缩短获得证书的时间,促进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2.2 企业层面

物流管理专业具备极强的实操性,市场变化速度也十分迅猛,物流企业能在校企合作中为学校提供丰富的实例和实践资源。企业培养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学生也是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坚持选育并举的理念,利用企业发展实例补充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为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提供完备保障,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技能,达到校企合作的初衷,为后续自身的用工需求培育充足的后备力量。企业应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扩大和深化与高职院校的合作领域,加强人才培养、教材编写、网络实训课程等方面的合作,将物流企业的真实案例融入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物流市场的最新动态,使校企合作真正发挥其实际效用。

2.3 学校层面

学校应专设合作管理部门,并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方便学校与企业信息交流的顺畅沟通,与物流企业多个部门进行联动,细化学生的实习方向,并通过轮岗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物流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中[5]。学校还应强化高职院校师资水平,派遣专业骨干教师进入物流企业,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为学校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以校企合作推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结合企业的发展动态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还应善用自身理论优势为企业提供理论知识的培训,帮助企业员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共促发展的目标。

3 结语

校企合作作为提升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共同促进。只有树立共赢的合作理念、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拓宽合作范围和深度才能使校企合作更具成效,为社会输送更多物流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校企物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