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经济学院体育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27)
黎族为海南岛世居民族,主要聚居于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等县,根据海南省2017年发布的统计年鉴,海南黎族人口149万人,占全国黎族总人口的95%以上。黎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便有黎族祖先——骆越的记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具有强烈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而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黎族文化的代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日益重视,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创新传承路径成为保护黎族非遗的必然要求。对此,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海南黎族地区要以民族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为着力点,推动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式开展。
民族非遗是我国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各民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载体。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黎族发展历程中,受到海南中南部自然环境与黎族社会历史的双重影响,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特征。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入选国家级、省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黎族非遗项目不断增加,如,广泛流行于五指山、保亭的黎族竹木器乐以及琼中黎族民歌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黎族地区民族非遗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广泛性。黎族主要聚居于海南省中南部,分布非常广泛,从琼中、保亭、白沙、昌江等民族自治县,到五指山市、三亚市等,均有大量的黎族人口居住。黎族自身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黎族非遗分布的广泛性,如琼中的黎族民歌、昌江的原始制陶技艺、保亭的独木器具制作技艺等,均是黎族非遗的代表项目;其次,多样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遗指“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含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海南黎族非遗囊括了教科文组织关于非遗定义的主要内容,如黎族传统舞蹈《咚铃伽》、黎族民歌、黎族民间故事等,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最后,民族性。海南黎族非遗是黎族儿女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民族性是海南黎族非遗项目的基本属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黎族非遗强烈的民族性特征不仅得到了国内的广泛关注,更成为世界非遗的重要财富,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海南黎族地区民族非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不断增加。但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海南黎族地区民族非遗传承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传承主体老化。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承者,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海南各级非遗传承人总数已有数百人之多,为民族非遗传承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但从年龄结构来看,海南黎族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不少传承人已是70-80岁以上的高龄,中青年传承人数量稀少,这种年龄结构对未来黎族非遗项目的传承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第二,传承空间窄化。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传形成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传统社会形态是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与发展的沃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黎族社会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的带动下,大量黎族人民从村寨转移到城镇,黎族村寨呈现出空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黎族青年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不断降低,取而代之的则是影视、流行歌曲、网络小说等现代文化,黎族非遗出现了传承空间窄化的问题;
第三,传承方式单一。创新性、多元化的传承方式是黎族非遗传承的关键,当前,黎族非遗在传承中仍然以传统的传承方式为主,如师徒传承、团体传承,存在开发不足的问题,这既弱化了民族非遗的传承效果,也不利于黎族非遗多元价值,如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开发。
民俗体育特色小镇融民俗文化与体育特色于一体,是当前海南黎族地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重点内容。民俗文化与民族非遗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广义层面的民俗文化而言,民族非遗属于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而从狭义层面的民俗文化而言,民俗项目则是民族非遗的主要类型之一,比如黎族传统婚礼、黎族渡水腰舟习俗均为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非遗在海南黎族地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凸显小镇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观念大为提升,体育产业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热点产业,相应的,体育特色小镇也成为各省争相布局的特色小镇。特别是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全国多地掀起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热潮。体育特色小镇一窝蜂式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小镇建设中的同质化现象,而以民俗体育特色小镇为建设项目,全面融入民族非遗,对于小镇特色的凸显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均有着不容小觑的价值;
其次,延伸产业链条。产业建设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内容,对民俗体育特色小镇而言,民俗体育是产业建设的中心环节,如,民俗体育赛事、民俗体育活动等。黎族非遗中有不少的民族传统体育,其中,黎族传统体育和游艺已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俗体育产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民族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开发不仅对海南黎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文化产业与民俗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延伸民俗体育产业的链条,进一步提高特色小镇的经济效益;
最后,丰富旅游观瞻。民俗体育特色小镇虽以民俗体育为特色,但旅游属性仍然是小镇最为基础的属性。事实上,海南黎族地区打造民俗体育特色小镇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吸引国内外游客,服务于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规划。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民族特色鲜明等特征,其在民俗体育特色小镇中的开发与应用,能够丰富小镇旅游的观瞻,从而推动小镇文、体、旅协同发展,强化特色小镇的经济社会效益。
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民族非遗传承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民族非遗传承在助力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同时,也依托民俗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得到了更好地传承、保护与发展,达到了共赢的局面。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对民族非遗传承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创新了民族非遗的传承方式。当前,海南黎族非遗在传承中存在传承方法陈旧的问题,而脱离市场则是传承方法陈旧的主要表现。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对此一问题的克服有着积极的作用,借助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能够为民族非遗的传承提供新的路径;
其次,多角度开发了民族非遗的效益。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非遗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除了文化价值外,非遗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当前,黎族非遗在传承中仍以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为主,非遗的经济效益未能得到有效的实现。在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融入民族非遗,不但可以创新民族非遗的传承方式,也能推动民族非遗的市场开发,如在体育旅游中开发、在文艺演出中开发、在手工艺品中开发等,对民族非遗经济效益的实现大有裨益;
最后,扩大了民族非遗的影响力。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黎族自身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也是世界宝贵的财富。黎族总人口不到150万人,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排第16位,加之黎族绝大部分聚居于海南岛的中南部,民族非遗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仅在黎族内部以及海南省内有一定的影响。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对黎族非遗影响力的扩大具有重要的作用。海南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驻足、观瞻,而黎族非遗在民俗特色体育小镇建设中的融入,自然也能让更多地人了解到黎族非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海南黎族地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民族非遗传承而言,深入、细致的准备工作是保证两项工作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特别是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由于涉及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其中,全面整理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为基本的要求。首先,以区域分布归类。黎族主要聚居于海南中南部,分布广泛,每个黎族聚居地,如,琼中、白沙、陵水等具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整理可以从区域分布出发,将分散在县、镇的非遗整合起来;其次,以遗产类型归类。非遗的分类标准有很多种,最为常见的便是国家非遗目录中的分类。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最后,以认定等级归类。为了进一步保护民族文化,国家各部门出台了多种形式的等级认定,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海南黎族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中可以参考认定等级来明确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开发的次序。
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民族非遗传承具有关联性,也有不同性。从本质上而言,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前者为新形态的产业开发,后者则属于文化保护工作。因此,二者的协同发展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深度的融合,必须以民族非遗有机融入民俗体育特色小镇为重点。首先,突出融入重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但并非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民俗体育特色小镇的民俗、体育属性,使得非遗中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成为融入的重点。黎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且黎族传统体育、游艺已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武术、射弩、小龙舟、珍珠球、押加、板鞋竞速、竹竿舞、“三月三”等。黎族可以借助海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建设民族体育节,以此来推动民俗体育产业的发展,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其次,扩大融入内容。除了民族传统体育外,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民族音乐等也是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开发热点,它们与民族传统体育有密切的关系,如民族舞蹈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
对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而言,产业建设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同样,产业建设也是新时期创新民族非遗传承方式,发掘民族非遗经济价值的主要路径。因此,海南黎族地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民族非遗传承要以产业开发为关键,首先,优化顶层设计。当前,体育特色小镇正在全国范围内立项、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规划混乱、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导致重复投资、同质竞争等恶果。海南黎族地区在产业开发中要优化顶层设计,围绕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内容、目标,明确主导产业,将民俗体育产业作为产业开发的中心,打造具有黎族地区特色,能充分利用黎族地区各项资源的民俗体育产业;其次,延伸产业链条。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全面开展涉及多个产业门类,除了主导产业外,旅游产业、娱乐产业、文化产业等,均是重要的产业门类。海南黎族地区一方面要结合特色小镇建设的客观需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民俗体育为特色的全产业链,另一方面要推动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文体旅三者的全面融合,充分发挥民族非遗资源在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作用。
无论是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亦或是民族非遗传承,都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涉及到多个主体,而任何主体的缺失都会对两项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主体协同就成为海南黎族地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民族非遗传承的重要保障。非遗传承人作为民族非遗的掌握者、守护者与传承者,要结合当前非遗传承的现状,创新传承形式、扩大非遗传承对象,同时,非遗传承人也要积极参与到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为民族非遗的开发、应用提供指导。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企业则是产业建设的主体。企业要围绕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总布局,创新发展思路,加大民俗体育产品、服务的开发力度,推行文体旅三者的融合发展。海南省各高校要发挥好智力支持与人才培育的作用,围绕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以及民族非遗传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以复合型、创新型、学习型人才为培养重点、目标。政府则要起到居中协调的作用,一方面为各类主体的协同提供平台、媒介,另一方面加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以及民族非遗传承的外部环境建设。
受城镇化、现代化等因素的影响,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严重的传承困境,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有消亡的风险。传承方式的单一、陈旧是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的主要因素,而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则为海南黎族非遗传承创造了新的机遇。对此,海南黎族地区要从以全面整理为前提、以有机融入为重点、以产业开发为关键、以主体协同为保障四个角度出发采取好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