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兵
(江苏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4年2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确定创新职业教育模式,贯通中职、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意在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而在此之前,江苏省已开始试点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培养模式。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职教〔2013〕9号)文件精神,自2013年起,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物流管理专业”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迄今,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承担了物流管理“3+4”分段培养项目本科阶段2016、2017、2018、2019级的人才培养工作。预期该项目将完善江苏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满足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物流人才需求,服务于支撑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项目在江苏师范大学实施四年来,参与物流相关课程教学的老师们达成如下共识:“3+4”分段培养项目在江苏师范大学的四年不是中职三年的简单延续,也不能完全照搬普招本科生的培养模式,相比中职三年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大学四年要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有质的飞跃;同时也要面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实,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做相应调整,例如,对“3+4”课程教学,我们要抓基础、核心内容,要多使用实际案例、通俗的讲解语言、简化的理论方法。
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了8门专业课,其中,生产运作管理是专业的核心课程。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内容也非常丰富,“3+4”学生要学好这门课有一定难度。下面,基于生产运作管理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创新“3+4”本科课程教学。
生产是创造有价值产品的过程,而生产运作管理是对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现代生产概念既包括有形产品又包括无形的服务产品,因而,生产运作管理可简称为运作管理。从发展历史看,运作管理学科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科学发展的推动,例如,库存理论、排队论、数学规划、概率统计、最优控制等都被有效地应用于运作管理,其中,尤以库存管理对运作管理影响最大。在运作管理的数学方法中,Hopp and Spearman (2000)[3]认为库存控制是最典型的美式运作管理方法,而日本的管理咨询专家小林俊一(2012)[4]认为“生产管理就是库存管理”。丰田汽车的准时化思想(Just-in-Time,JIT)更是以零库存为极限目标。可见,库存是运作管理的核心概念。
排队论在运作管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可统一处理制造系统和服务系统。这种统一处理的方法在于将运作系统看成是一个流程或一系列流程组成的系统,而运作管理则是对流程进行管理。流程中流动的实体可以是制造系统中的零部件,物流系统中的货物,学校中的学生,医院的病人等。这样,排队模型可很方便地被用来描述流程和优化流程管理。因此,排队论中一些定律,如Little’s Law、利用率定律,也很自然地被运作管理采用,成为运作管理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
库存与排队理论只所以能在运作管理学科得到广泛应用,还在于它们研究随机现象。现实世界存在大量的变动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而运作系统的绩效取决于不确定与可变因素(Variability),系统的variability越大,则系统绩效会越低。运作管理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应对这些变动量和不确定性因素。
除了库存、排队理论广泛应用于生产运作管理,数学规划也被应用于生产计划,如美国IBM发展的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系统中的核心模型就是生产与库存联合决策的线性规划模型(Zipkin 2000)[5]。MRP或者说线性规划更擅长大规模计划,而MRP也被认为是典型的推式系统(Push system);基于JIT的日本丰田看板生产系统更擅长生产实施阶段流程的动态控制,是典型的拉式系统(Pull system)。
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供应链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从生产运作管理发展出来的新领域,因此,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属于运作管理的一部分。运作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如Little’s Law、产能利用率定律(the Utilization Law)、风险共担(Risk Pooling)等是提高运作系统(如物流配送系统)运营绩效的准则,值得物流专业学生掌握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3+4”项目教学的宗旨是:大学四年学习不是中职三年的简单延续,而要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有质的飞跃。因而,在因材施教方面做了许多创新。比如,课堂教学多呈现实际案例、多用通俗语言,简化理论思想与方法、抓重点、要点和核心内容,让学生分组讲解一些章节和案例,积极参与教学;又根据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多用图和表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要点、重点;再就是多利用网络视频,介绍生产运作管理的基础知识。
教学计划是在大三给学生开设生产运作管理这门课。教材选用的是陈荣秋和马士华(2017)[1]的《生产运作管理》第5版。这本教材内容覆盖面广、内容安排有深有浅,便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取材;它的内容框架则是按照生产运作系统的产生、运行和维护与改进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此外,我们还选用两本参考书,一是适用面较广的Heizer和Render的《运作管理》(Heizer and Render 2006)[2],内容构成是围绕运作管理的十个重要决策;另一本是Hopp 和 Spearman的《工厂物理学》(Hopp and Spearman 2000)[3],该学术专著重点介绍了运作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主要是教师自己在教学时参考使用。
以下围绕具体教学实施,讨论一下我们的教学新举措。首先,抓要点。生产运作管理这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需要加以概括总结,让学生对这门课的重点、关键点有所了解。结合学科特点,凝练出3个关键字和2个基本原理。关键字,即库存、MRP、JIT,可让学生对这门课有个概观。如前所述,库存是生产运作管理的核心概念,MRP的核心模块是生产与库存决策模型,JIT及后续的精细生产也是以零库存为极限目标。MRP是计算机应用与生产计划的结果,核心是线性规划模型,有利于大规模的生产计划,而基于JIT思想的拉式系统更适合具体的生产控制。因此,生产运作可结合两者的优点,采用“MRP+JIT”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Heizer and Render 2006)[2]。所以,我们提出的3个关键字能概括运作管理的基本核心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运作管理的2个基本原理,即Little’s Law和产能利用率定律,作为学生分析与应用的基本工具。并特别指出课本中的公式“在制品库存=单位时间产出*流程时间”就是运作管理的Little’s Law (Hopp and Spearman 2000)[3],并把这一公式与排队论中的Little’s Law作形式上比较,让学生对这一定律加深理解。由于原教材没有介绍产能利用率定律,是在讲解排队模型M/M/1的队伍长与系统利用率关系图、系统逗留时间与利用率关系图后,引入利用率定律(Hopp and Spearman 2000)[3],可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当系统利用率接近1时,系统队伍长和系统逗留时间都会非线性加速增加,并趋于无穷大。这两个基本原理的使用贯穿了整个课程教学,尤其是对讲解JIT和精细生产帮助很大。
其次,抓基础核心教学内容。生产运作管理的教学内容很丰富,不可能通过1学期每周3课时的教学使得学生都能够真正掌握,所以,需挑选基础的、核心的内容。例如,把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生产运作战略、生产计划、库存管理、MRP、生产作业计划、生产控制、服务运作(排队论)、精细生产作为教学基础核心内容。选择这些内容正是基于上述的3个关键字和2个基本原理,只有掌握了这些章节的内容,才会对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方法有所了解。
再其次,教学顺序安排也很重要。由于大三学生已经学习了概率统计及运筹学相关课程,所以,在介绍基本的生产运作管理概念后(流程除外),直接教授库存管理和排队论。对库存管理,只讲解简单实用的ABC库存分类法、基本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模型、需求随机情况下的再订货点(Reorder Point,ROP)计算。学习基本EOQ,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权衡(Trade-Off)这一运作管理的基本思想,介绍ROP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安全库存与随机不确定性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前述的运作绩效与variability的关系;随后,讲解排队论中最基本的M/M/1模型,这是为了引出Little’s Law和利用率定律。有了排队论基础知识,再回来讲解第1章的流程、流程的度量以及公式“在制品库存=单位时间产出(通过率) *流程时间”就水到渠成。接下来,会连续讲解生产计划、MRP和生产作业计划这3章,并要求学生记忆教材中图9-2,使学生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大致了解;最后,重点介绍JIT和精细生产,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把JIT与MRP进行对比,指出各自优缺点,并提出“MRP + JIT”运作方法,即,MRP用于顶层生产计划,JIT用于底层生产控制。在这里,我们也非常注意比较推式系统、拉式系统、按订单生产、备货型生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形式更丰富。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把学生分成组,其中3个组分别讲解设施选址、需求预测、其他先进生产方式,剩余组则安排章节后的案例分析,这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考虑到“3+4”学生善于形象记忆,以作业形式,让学生重点记忆书中的一些图和表,为了让学生能深刻理解知识点,教学中多使用简短的实际案例,例如,Zara物流配送中心的产能使用,麦当劳的备货型生产与按订单组装等。介绍JIT时,由于内容、方法纷杂,我们就提炼出一张逻辑关系图,描述了如下逻辑关系:要提高运营效率,只有降低流程时间,降流程时间就需要降低系统中的variability,而流程时间缩短后,在制品库存会减少(根据Little’s Law),库存减少将会暴露系统中的很多问题,从而能对症下药,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形成持续改进的循环。这样,通过一张图揭示了JIT和精细生产各种概念之间内在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最后,还精挑细选一些网络视频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比如,组织学生观看乐事薯片的连续生产,福特汽车的离散化制造等。
前述多管齐下的教学形式,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期末考试情况看,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计算都掌握的较好,但反映知识应用能力的案例题,结果差强人意。例如,考试中的一个案例是让学生分析福特汽车早期基于速度竞争的战略。运作管理中的Little’s Law可表达为:单位时间产出率=在制品库存/流程时间。要保持产出率或增大产出率,又不希望增加库存,那就只有减少流程时间。福特汽车的速度竞争战略就是采取纵向一体化来减少供应链流程时间,从而增加单位时间产出率(在制品库存不变)或减少在制品库存(单位时间产出率不变)。如果学生能分析到这一层面,就基本满分了。但学生往往只记住了Little’s Law的数学表达公式,却不会灵活使用该原理和供应链章节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综上,学习不仅仅是记住一些知识点,还需要深刻理解知识内涵。所以,应尽可能避免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更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需要我们多使用实际案例加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
“3+4”分段培养是贯通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创新。我们认为,“3+4”不能等于7,而要大于7,即,大学本科4年不能仅是中职教育3年的简单延续,而要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有质的飞跃。以此为宗旨,以物流管理本科阶段的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针对“3+4”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希望我们的教学经验能对其他相关课程教学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