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若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100)
霉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天然毒素,在土壤、植物、动物产品中均可检测到其存在,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酶烯酮等。当气候湿润或饲料贮存条件不佳时,可能引起霉菌生长,造成饲料霉菌毒素污染。动物长此以往的食入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会造成慢性蓄积性中毒,降低繁殖性能,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正确认识霉菌毒素的危害,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体系,对养殖户和兽医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是一个世界性问题。2016年,百奥明公司对来自81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0余份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84%的样本中含有至少一种霉菌毒素。在我国,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程度高,污染范围广,且普遍存在多种霉菌毒素共存现象。比如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较为严重;麦麸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链格孢毒素污染非常普遍;粗饲料中,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黄曲霉毒素等霉菌毒素的污染较为常见。
贮存条件不佳是造成霉菌毒素产生的主要原因。当饲料含水量大于15%,环境湿度大于75%时,霉菌生长速度显著加快。同时,霉菌生长对于温度的要求并不苛刻。大多数霉菌在10℃-30℃的温度条件下都可以生长,环境温度高于24℃时生长速度显著加快。
动物通过饲料摄入霉菌毒素后,会对繁殖性能造成影响。不同的霉菌毒素所造成的症状表现又不尽相同。
以猪为例,摄入玉米赤酶烯酮的母猪表现为“雌激素综合征”,其生殖激素发生紊乱。母猪出现阴部红肿、假发情、采食量减小,甚至出现假孕,怀孕母猪还可能发生流产。摄入黄曲霉毒素的母猪表现营养不良、采食量减小、产弱仔、产仔数减少。摄入伏马毒素的母猪发生继发性流产、死胎。摄入赭曲霉毒素的母猪产死胎、畸胎,公猪则表现精子活率下降和形态异常。
霉菌毒素影响繁殖性能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霉菌毒素对生殖细胞染色体和微管蛋白有损伤作用,导致染色体和纺锤体畸变率增加,。第二,摄入霉菌毒素后,生殖细胞内ROS水平明显升高,引起氧化应激,使得生殖细胞质量受损。第三,ROS水平的升高导致了细胞凋亡进程加快。第四,ROS水平升高导致线粒体的氧化损伤,ATP的生成量大大减少,干扰了微管蛋白的聚合和解聚,从而影响了染色体的分离,进而影响了生殖细胞的成熟。除此之外,有些霉菌毒素(如玉米赤酶烯酮)还能表现出类似雌激素的性质,从而影响繁殖性能。
此外,霉菌毒素普遍具有肝毒性、肾毒性以及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还可能引起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免疫毒性,其对机体共同的损害作用也是导致繁殖性能下降的原因。
由于临床上多数病例属于慢性蓄积性霉菌毒素中毒,少有特征性临床症状,所以常常发生误诊漏诊。另外,饲料一旦被霉菌毒素污染就很难清除彻底。因此,预防饲料发霉,防止动物接触霉菌毒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确保饲料原料的质量,选择原料品质稳定的供应商。其次,在加工贮存过程中,注意环境湿度和温度,将饲料存放在采光、通风、避雨的房舍或厂棚内。饲料下可以垫木板,以防止饲料底面被脏污污染,同时起到一定的干燥作用。要定期检查饲料,一旦发现发霉的饲料要尽早剔除,防止霉菌蔓延。严禁给动物饲喂发霉的饲料,减少日粮中的霉菌毒素含量。定期对圈舍进行洒扫消毒,定时通风,减小饲料霉变的几率。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季节或环境因素,多雨、虫害、鼠害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导致霉菌毒素污染多难以预防。对于已经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处理措施。目前常用的处理措施有物理脱毒、化学脱毒、生物脱毒以及其他脱毒法。物理脱毒方法包括混合稀释法、曝晒法、蒸煮法、水洗法、剔除法、辐射法和吸附法等。目前应用最广、技术最为成熟的是吸附法,其操作简便、处理成本低,受到广大养殖者的喜爱。化学脱毒主要有酸、碱处理、氧化剂、其他化学物质处理法。目前认为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向霉变的饲料中添加 5%的生石灰,可以有效降解饲料中霉菌毒素,但这种方法会影响饲料的适口性。生物脱毒法是指利用微生物对毒素的代谢降解,从而实现脱毒的方法。某些杆菌、球菌、酵母菌等,均能降解毒素。其他脱毒法包括向饲料中添加植物精油、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从而达到抑制霉菌生长,防止霉菌毒素污染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霉菌毒素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因此,防止霉菌毒素污染也就具有了更大的安全卫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