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利,袁国娜
(1.四川省大竹县中医院,四川 大竹 635100;2.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腰椎穿刺是临床诊断和麻醉等诊疗过程中常用的操作之一,腰穿后低颅压头痛是腰椎穿刺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腰椎穿刺术后24h,持续约2~5天[1]。笔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腰椎穿刺后低颅压头痛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36例,均为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男11例,女7例;年龄6~30岁3例,31~45岁9例,46~57岁6例,平均年龄(38.25±9.25)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7天,平均3.56天;头痛部位发生在前额部14例,顶枕部6例。疼痛性质表现为搏动性头痛5例,持续性胀痛20例,撕裂性疼痛1例,针刺样疼痛1例,伴有头晕11例,伴有恶心、呕吐12例,伴颈强直14例,伴耳鸣及视物不清各2例。对照组男11例,女7例;年龄16~30岁2例,31~45岁11例,46~57岁5例;平均年龄(38.35±9.15)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8天,平均3.59天;头痛部位发生在前额部13例,在顶枕部4例。疼痛性质表现为搏动性头痛6例,持续性胀痛9例,撕裂性疼痛1例,伴有头晕9例,伴有恶心、呕吐13例,伴颈强直12例,伴耳鸣及视物不清各2例。两组年龄、性别、疼痛性质及伴随症状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2]:①发病前有过腰椎穿刺检查史或腰麻手术史;②做腰穿术后数小时至3天内发生双侧额部或枕部胀痛或搏动性头痛,直立体位时加剧,平卧位时可缓解或消失; ③复查腰穿,脑脊液压力小于70mmH2O)。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中的头痛诊断标准[3]:辨证属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证。临床症见头痛,目昏,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或少华,口淡乏味,胃纳不佳,舌淡苔薄,脉大无力。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低颅压头痛诊断标准及中医头痛诊断标准;②经常规治疗(充分补液、去枕平卧位休息等),3天症状仍缓解不明显者;③中医辨证属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休克、精神行为明显异常、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全身器官衰竭等危重情况;②曾患有原发性或继发性头痛,近期频繁发作;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拒绝服用中药汤剂。
两组均嘱患者继续去枕平卧位休息,鼓励多饮温开水,继续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日1500~2000mL。
观察组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口服。药用生黄芪30g,葛根20g,生白术15g,党参15g,当归15g,陈皮15g,升麻10g,柴胡10g,蔓荆子10g,川芎10g,白芍10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300mL,早晚温服各1次,共7剂。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头痛症状完全消失,随访8周无复发。好转:头痛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时间缩短、疼痛程度减轻。无效:头痛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观察组治愈11例(61.1%),好转6例(33.3%),无效1例(5.6%),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治愈8例(44.4%),好转5例(27.8%),无效5例(27.8%),总有效率7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腰穿后低颅内压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可持续2~8天,临床上头痛部位常发生于双侧额部和枕部,有时影响至整个头部,或向颈项、肩背及下肢放射,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钝痛或搏动性痛,严重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及耳鸣[5-7]等症状。其头痛的发生常与体位的改变相关,主要表现为站立或坐起时头痛剧烈或明显加重,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时头痛则很快消失或明显减轻,因此常被迫卧床不起[8]。其产生原因主要是腰穿取脑脊液检查时取出过多或者是腰穿后脑脊液从穿刺孔持续滴出导致颅内压降低,脑脊液的“液垫”作用被削弱,从而导致脑组织下沉移位,使颅底的痛觉敏感结构(如硬脑膜、动脉、静脉、神经等)受牵拉而导致头痛[9-10]。
本病属中医“头痛”、“头风”范畴。中学认为头部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因为五脏之精血,六腑之清气均上行于头部,故脏腑、经络、气血的病变都可引起头痛[11]。临床上腰穿后低颅压头痛常见病因:一方面因腰椎穿刺为有创性操作,人为的破坏了机体内在的平衡,导致脑之津液外溢;另一方面则因患者素体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清阳升举无力,津液不能上达于脑窍,正如《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目眩[12]”。《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13]。脾胃为水谷化生精气的物质基础。脾气的升清作用可将水谷之气上输到头面部,营养耳鼻眼等诸窍,使耳目聪明,头脑清爽。故脾气健运,营养充分,机体得以滋养,五脏安和;脾虚则生化无力,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不利,则头痛。治疗应从调理脾胃入手,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下者举之”之意立补中益气升阳之法。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具有补中益气、升举清阳功效。方中参、芪、术甘温以补益中气,壮脾胃谷气,则生机旺盛,气血生化有源;升麻升发中焦脾阳,柴胡升发下焦肝阳[14],协助黄芪升举清阳;葛根、蔓荆子升发轻扬,鼓舞胃气,使脾胃旺盛之气上达头目;陈皮有醒脾利气,使补气而无气滞之弊之功效;当归养血调肝温煦少阳之气;川芎辛温上行可达巅顶,为治疗头痛的要药;为防升发太过,用芍药敛收;炙甘草补益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举清阳之效,中气既足,清阳复归其位,则九窍通利,头痛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