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文豪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话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性。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十分普遍。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素材积累不足,生活经验缺乏。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能真实表达情感,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这样,在写作时,学生才会有话可说。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获取外界信息首先是从观察开始的。作文素材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慢慢积累、整理与加工。这样,学生才能在作文中灵活运用,文思如泉涌。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才能从中获得优质的写作素材。
另外,课本教材也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例如,在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里,皇帝与大臣们的高傲自负,裁缝表面恭维却充满了欺骗,市民们直言不讳,这些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童话中的人物形象,观察不同角色及其不同的行为表现,使学生学会在作文中刻画人物。现实生活也如此,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言行也不同。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到的人与事,都会成为写作的素材。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提高中学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难发现,当今的中学生在作文中很难写出优美的句子,甚至整篇作文没有运用修辞,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积累优美的句子,以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不妨在教学生字词时,给学生提供恰当的语境,要求学生模仿学过的课文进行表述。
例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笔者就让学生仿写与父爱或者母爱有关的例句“父爱如山,深沉而宽厚;母爱如水,深刻而细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仿照例句再写三个句子。这样,既顺利地引入了新课内容,还让学生积累了有关表达父爱母爱的句子。初中作文写父爱母爱的很多,为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训练。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积累的作文素材,才能让作文更有文采。
现代语文教学理论认为,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写作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以读促写、以悟促写。通过阅读,学生既能积累作文素材,还可以借鉴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初中课本中有很多古诗词,大量阅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先哲的智慧,更能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阅读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笔者就通过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杜甫的“三吏三别”。同时,把握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拓展与延伸,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文学知识,也为其选取作文素材提供了借鉴。接下来,再写父母在外务工题材的作文时,很多学生就能定位作文的主题,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感人肺腑的文章。
迁移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一种知识的习得有利于相关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作文材料的积累需要长期的积淀,同时要学会迁移运用。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我们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教学既要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内容、学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与行文布局,同时,更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例如,朱自清的《春》这篇优美的散文中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样的句子,作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他不是直接描写春天的风光,而是写小草发芽,其中仅用了“偷偷的”和“钻”这两个词,用拟人的手法把小草的生机与活力刻画出来了。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并不断积累。后来,在写命题作文《秋天遐想》时,很多学生就借鉴《春》的写作手法。
总之,厚积才可以薄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书写生活,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