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学有余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0-12-31 03:50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赵要艺
亚太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余力数学课程思维能力

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 赵要艺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教学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思维能力是学生基于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和思考,通过有效的学习过程形成推理和判断必备的一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兴趣,奠定数学思维培养基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借助趣味性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主动性,进而激发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带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因此,在针对学有余力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活动中,教师要认真地深入课程资源,针对数学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将其融入趣味性的拓展学习活动中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主动落实深入学习活动,并通过数学习题的练习达到对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提升这部分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基于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所熟悉的具体事物出发,逐步渗透数学抽象思维的培养。单一停留在具体数学问题解决上的教学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脱离了具体应用和实践的数学运算更是有悖于数学学科的基本属性。借助数学学科知识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特征,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精神,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部分知识时,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原理以及相关的几何证明问题,但是并不清楚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此时教师就可以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探究学习的任务,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者网络学习视频等途径,学习了解相似三角形定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的学习互动设计,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摆脱枯燥的定理记忆活动,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强化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提升数学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奠定良好的思维培养基础。

二、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助力思维能力培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点明学和思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为了帮助学有余力学生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助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养成教育,缺乏坚实的数学知识基础,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数学概念、基本定理的推导是数学运算活动开始的基础,而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以及数学定理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提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循序渐进的认识能力。在数学例题的讲解教学过程中,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将解题思路的发现和梳理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与内容,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知道应当怎样做,同时还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在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审题时要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深入发掘题目信息中的有效条件和数量关系,熟练应用从条件到结论和从结论到条件这两种正、逆向思维的方法,提高数学问题分析的全面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基础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维品质培养。这一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和敏捷性。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内容,明确解题的方向和思路,锻炼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条理性,以及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善于从局部出发逐步联系整体的思维方法,可以通过有效的梳理和分析快速地掌握数学问题的解题方向。二是着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数学定理以及数学公式都有各自成立的前提条件、推理过程以及适用范围,在日常解题应用时要明确各个定理的使用条件,力争做到言必有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进行指导实践和练习。除此之外,在面对一些经典而具有代表性的数学问题分析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在一题多解的思维模式下延伸出一题多变以及多题一解的实践应用和练习,提高数学思维的活跃性,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调动学生深度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设计针对性主题学习活动,提高数学思维应用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随着日常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地深入发展。为了有效提升学有余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主题学习活动,吸引学生在主动探究和学习过程中反复锻炼和反思,逐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首先,在主题数学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合作的共同体,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反馈情况积极为学生构建探索和发展的平台。

例如,在“勾股定理”这部分的主题学习活动中,如果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缺乏有效的关注和重视,就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求知欲,也无法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其次,在学生深度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学校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出发,整合优秀的线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空间。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助力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的同时又能够兼顾因材施教的原则,进一步发展学有余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增加分类讨论、一题多解环节,发展学生思维

在数学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学习和思维分析的过程中会有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教师要善于整合学生的思维差异化特征,在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促进多元化思维方式的碰撞,带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在日常数学课程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对于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数学问题,学生在理解和分析过程中普遍存在单一观点和理解片面的问题。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分类讨论学习环节,借助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弥补常规学习的缺陷,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分析和理解的全面性。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入数学问题的本质,找出数学问题下隐含的逻辑关系以及数学本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落实应用过程中,基于不遗留不重复的基本原则,在学习实践中要先围绕数学主题进行细化分析和探究,然后将整理好的结果进行分类和汇总,进而得出正确的问题答案。分类讨论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数学思想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有余力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重视其在教学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指导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应用过程中逐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自身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学习反馈,在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的同时兼顾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科学指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活动,在实践和练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余力数学课程思维能力
学有余力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培养思维能力
父母学会爱自己,才有余力爱孩子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培养思维能力
因为相似,所以同行
也谈高中数学教学学有余力学生能力培养
组合数学课程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