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礼华,吴 燕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是指高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机构或社区(单位)接受社会工作实务技能训练和价值理念培养的过程[1]。其中,督导是整个实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实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欧美国家,一般是由高校院系与实习机构共同制订实习手册下发给学生,而且实习期间有学校和机构专职人员进行督导。在国内,近几年提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联合督导模式,就是由社工院系与专业机构或者实习基地签订相关协议,安排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到机构、社区或实习基地等单位实习训练,并由双方共同为学生提供实习督导的教育实践模式[2]。通过实习督导,能使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应用于实践,并将专业价值与个人价值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专业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来说,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功能。
一方面,督导者通过对实习学生面对面地传授社会服务专业方法与工作技巧,实现社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书本知识转化成内在行动,提升了学生的服务理念和专业认同;另一方面,督导者引导学生在对具体个案的处理中,加深对于社会工作政策法规、团队合作、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认知,促进个人对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专业反思。
行政功能的发挥首先表现在督导者利用自身和院系的社会资源,与社会机构、社区和实习基地等进行沟通联络,确定好实习合作单位,并签订相应的协议[3]。其次,督导者严格按照实习大纲和实习计划,帮助学生设计具体的实习方案,并监督学生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实习任务。再次,督导者根据相关规定和执行标准,对实习学生的服务态度、专业表现、工作绩效进行认真考核,作为其学业成绩评定的重要参考。
支持功能包括技术支持和情感支持。实习生虽然掌握了部分专业理论和方法,但由于工作经验缺乏和操作能力不足,难免会在实习期间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从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对此,督导者应及时跟进,提供技术支持,给实习生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有效方案,帮助其走出困境。同时,督导者对实习生可能出现的挫败感、倦怠感等负面情绪应及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安慰和鼓励,而对其实习期间的良好表现要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表扬,为实习生的专业成长提供全面的情感支持。
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是培养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配合医护人员通过预防、医疗和伤残康复等措施协助患者解决其个人及家庭问题的专门人才,从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应用性学科,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分支学科。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阶段的专业实习督导尚处于探索阶段,各院校对学生实习时间、方式和内容的规定较随意,至于实习督导则是更薄弱环节,实习效果难以保障。笔者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就是以医学院校为依托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从2004年至今,历经十几年发展,在专业实习督导方面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体感觉差强人意,主要问题如下。
绝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联合督导模式,学校有实习指导教师,机构(单位)有一线实习带队人员,双方共同为学生提供实习督导。前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后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这种联合实习督导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4]。但在实际运行中得到的却是令人尴尬的结果,由于督导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导致双方信息沟通具有滞后性,在督导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自为政甚至任务冲突的情况,造成实习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影响实习效果。
实习生小胡:我和两个同学被安排去市区一家社区医院实习。本来院系专业教师给我们定的实习计划是医务社工专业技能实训,包括医患沟通、患者心理疏导、家属情绪抚慰、医患矛盾化解、绝症患者的临终关怀等。可是进入医院后,院方指定的负责人每天安排我们做的都是诸如整理患者病例、给居民建健康档案、制作各种表格、打扫卫生等简单的日常工作。我们几个也曾多次向负责人和医院领导反映能否安排我们做些专业的工作,但他们始终没有回应,似乎并不想让我们参与专业的工作。院系专业教师每次督导问的都是专业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院方负责人只关注我们日常杂务是否做好。由于双方的要求不一致,我们感到左右为难,整个实习过程没有什么收获,最后的实习报告都是编造出来的。
医务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作为实习督导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5]。由于国内社会工作专业成立时间短,很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任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转岗而来,本身没有相应的知识体系,实务经验更是缺乏,根本不具备实习督导资格和技能,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实习生小李:我们在附属医院实习期间,有一个老太太做了胃癌部分切除手术,由于老伴已经过世,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轮流在医院陪护。治疗期间老太太一直很暴躁,不配合医生治疗、刁难护士、抱怨谩骂子女不孝,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都感到苦不堪言。我们两个实习生努力去亲近老太太,尝试跟她聊天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却总是被其不耐烦地拒绝或训斥。我们试着和她的子女沟通,他们似乎都很忙碌,总是借故回避。我们去跟主治医师反映情况,医生只是说让我们耐心点就好。于是,我们去找实习督导教师寻求帮助,教师了解情况后,也去过现场和老太太沟通,尝试打开局面,结果却是一筹莫展,毫无头绪。教师说他本人本科和硕士读的都不是社会工作专业,属于半道出家,没有社工实务经验。其他实习小组的同学也都有过类似的遭遇,感觉实习督导教师普遍缺乏实务经验。后来,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再遇到实际问题,就不再向督导教师寻求帮助了。
督导教师自身的个性及工作态度也是影响督导成效的关键因素,其中包含督导者的兴趣、价值观、责任感、参与程度、人格魅力及督导风格等,特别是督导者对于实务工作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督导作用的实际效果。有些实习督导教师,只是把学生带去实习单位,然后就不管了,或者在实习期间象征性地巡视一下,问问学生的实习进度,根本就不参与具体实践。因为不了解学生实际困难,也就无法对学生提供指导,这样的督导效果可想而知。
实习生小赵:我们的实习督导教师只是在实习之前交代了实习任务,让小组成员自行制订了实习方案,接着把我们带到了市福利院,介绍给单位具体负责人。一直到实习结束后,收取实习报告,给出了实习成绩。整个实习期间,教师也就巡查督导过一次,而且只是简单地问了我们能否适应环境,实习任务完成情况等。督导时没有组织讨论任何实习的具体实务问题,至于我们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以及心理上有什么焦虑和困扰,督导教师完全不了解情况。
作为联合实习模式的督导者,既要精通社工实务知识,又要有谦虚务实的态度;既要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又要掌握沟通公关技巧,否则督导功能难以全面发挥[6]。笔者曾对本校2016级社会工作实习生进行过简单调查,对“你认为实习中督导发挥了哪些方面的功能”回答行政功能的占59.4%,教育功能的占23.4%,支持功能的占17.2%。对“你对实习督导教师的满意程度”回答很满意的占12.5%,一般的占38.9%,不满意的占48.6%。总体上看,实习督导效果不够理想。
实习生小蒋:我们在医院实习期间,院方负责人只是安排日常杂务,医护人员各自关注他们的本职工作,对于实习生他们都没有起到督导和帮助作用。而院系指派的督导教师也只是督促我们完成实习任务,评判实习成绩。整个专业实习结束后,我们普遍感觉从督导教师那里既没有获得实践技能的提升,也没有得到心理抚慰和情感支持,督导作用真的微乎其微。
首先,高校与实习机构(单位)之间要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规定具体的实习计划、方案以及督导的责任、方式、次数、成效等。其次,对于督导教师的选配、任用、监督、考核也要形成制度,以保障督导功能的有效发挥[7]。最后,对实习生实行双重制度约束,也就是实习生既要全面遵守院系的实习制度和安排,又要努力配合实习机构(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求。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恰是通过实习督导教师实现的,因此,在联合实习模式的实际运行中,建议采用督导教师“一包到底”的责任制,实习生要全面接受督导教师的指导、督促和评定。
一方面,要明确院系专业教师与机构(单位)指定的负责人各自的责任划分,以保障双方合作目的及利益诉求,为此,双方应建立强效的沟通机制,避免各自为政和因任务冲突给实习生带来困惑;另一方面,对于实习督导教师,要有更为严格和具体的督导责任要求,包括督导者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责任感、积极性等都必须综合考量[8]。比如,要求督导教师提前做好整个实习期间的详细督导计划和方案,并向院系和实习机构(单位)双方报批,以便对照和监督执行。同时,督导教师应努力做到每次的督导都能切合实习生的现实需要,帮助其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升实务技能。通过督导让实习生感觉有新的认知、新的收获,才能激发他们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信心。
第一,院系专业教师很多是半道出家,从其他专业转岗过来,实务经验几乎没有。而实务能力恰是督导的基本技能。因此,要在院系的师资培养计划中明确规定专业教师每学期都要完成一定学时的社工实务工作,而且要有书面的工作计划、案例报告和反思总结,作为个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强制执行。第二,在遴选实习督导教师时,要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受教育背景、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做到个人优势和其督导的领域尽可能相吻合[9]。第三,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接受专门的督导培训,这是提高专业教师督导水平最为快捷和最为高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