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2020-12-31 00:16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吴明和
亚太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升格命题作文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 吴明和

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观察和积累,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学生在作文中生搬硬套,题材单一,语言乏味。作文批改流于形式,耗时低效,写作教学陷入了两难境地和尴尬局面。如何寻找写作教学的突破口,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改变当前写作教学的现状,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心理上害怕写作

传统的写作教学大多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学生是“奉命作文”,写作欲望无法调动起来;写作课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不懂得如何审题构思立意;作文批改粗糙,评语简单,或有评语却多是批评。因此写作课上学生叫苦不迭,铺开稿纸,一脸茫然,无从下笔,只好东拼西凑。学生畏文如虎,谈文色变。

(二)教师思想上忽视写作指导

当前的初中语文积极教改,阅读教学方面的探究开展得如火如荼,观摩课、示范课大多以阅读课为主流,而写作示范课、讲评课、写作指导观摩课,是大多数语文教师不敢涉足的“禁区”;偶有个别教师开设了一节写作公开课,便被认为是敢于“吃螃蟹”之人。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长期以来,写作教学处于无序随意的状态,甚至有些写作课被阅读课和考试占用,导致写作教学耗时低效,教师无法从学生作文中获得成就感,久而久之,忽视了对写作的指导。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生活随笔,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缺乏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的能力,写出的文章往往言之无物,或胡编乱造,或无病呻吟。要让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就必须引导学生面向生活,回归生活的本真。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引导学生通过写生活随笔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如观察公交车上的众生百态;一次为家里拖地、洗碗、照看弟弟妹妹的体验;一次与同学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后的快乐;观察一片落叶、一朵流云的感悟……将学生的生活激活起来,情感的大海才有了壮丽的浪花,才会诉诸笔端,一吐为快。生活随笔可以写美丽一瞬、家庭琐事,也可以写心灵独语、友情天空、读书有感……可以是一段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一件生动感人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被人误解后的几句牢骚,也可以是烦闷压抑之时的几声呐喊……

写生活随笔能够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表达,释放情感,真正进入“我要写”的境界,一年下来,便能积累厚厚的一本,积累丰富鲜活的写作素材。这样,写起作文也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了。

(二)创新拟题,激发写作兴趣

“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一个新颖独特的作文题目就像人的眼睛,能让学生眼前一亮,封存在心中的情感就会如山泉一样汩汩流出,就有了一种非写不可的欲望。一个具有创意的作文题目往往能以小见大,或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或提示了写作的独特角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突破思维定式,逆向思考,写出与众不同的佳作。

1.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有感触的生活现象来命题,往往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生活中最真实的素材、最真切的情感自然会流于笔端。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节日那天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并勇敢地对妈妈说出“妈妈,我爱你!”,然后让学生写《爱要说出口》。国庆节假期之前,各科教师都给学生布置了很多作业,孩子们有的皱眉,有的叹气,教师可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命题:《国庆长假,想说爱你不容易!》。寒假期间,布置学生以“年味”为话题写一组作文。通过一系列具有浓厚生活味的作文题,学生能零距离地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

2.作文拟题要求新求趣

传统的作文命题往往平淡无奇、陈旧老套,如《我的妈妈》《暑假见闻》《难忘的一件事》,诸如此类的题目,学生从小学写起,到中学又写,换了一个语文老师再写。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往往会照搬过去写过的作文内容,敷衍一篇了事,抑制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新颖有趣的作文命题会让学生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教师要重视命题这一环节,抛给学生一些新颖有趣、深刻独到、启人深思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如下面两组命题,左边一组显然比右边一组更具个性魅力,更受学生的青睐,往往能燃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再回首》——《童年的记忆》

《心有灵犀在书中》——《我的课外阅读》

《无条件为你》——《我的妈妈》

《我们的毕业相册》——《告别初三》

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命题的技巧:巧用修辞法命题,如《一书一世界》《心中有盏红绿灯》;化用诗句式命题,如《怎一个情字了得》《阅读深深深几许》;违反常规式命题,如《美丽的谎言》《陌生的朋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拟题训练,这样,学生在面对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时就懂得在命题上求新求趣,写出具有个性的作文。

(三)读写结合,夯实写作基础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但实际教学中,往往没有将二者有机地融合。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人物是如何描写的,情感又是怎么表达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细节是怎样勾画的,是如何在文章中运用对比、烘托、设置悬念、画龙点睛等写作手法的。在学生习得这些写作技巧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笔。

如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后,可设置如下情境:“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见的于勒是百万富翁,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要求学生运用原文描写人物的手法,模仿作者的语言风格,依据作品的主题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又如在学习了《白杨礼赞》后,让学生写一篇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也可在学习一首古诗,感受意境之美后,让学生进行想象性的改写。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也会很自然地将从阅读教学习中得的技巧迁移到作文中,做到学以致用。

当然,想写好作文,仅仅依靠课内有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要笔下生辉,非广泛阅读不可。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其腾出更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订阅一些报刊,欣赏一些名家美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好词好句、精彩语段、名言警句,不断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日积月累,不断夯实写作基础。

(四)互批互改,领会写作技巧

新课程标准提出明确的要求,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然而,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将写作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常常大包大揽,作文批改成了语文教师的苦差事,两个班,八九十本作文,教师煞费苦心精批细改,唯恐批改不精不细耽误了学生。然而面对教师付出繁重劳动的作文本,学生有时连看都不看就塞进书包,教师评改作文耗时耗力,收效甚微。

教师不妨退一步,把批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自己解放出来。当然,放权不等于放手不管,教师要先了解本次写作完成的总体情况,去发现学生作文的亮点和不足,备足备好课。然后选择具有典型问题的作文,围绕本次写作的目标,向学生示范评改的标准、方法和步骤,最后安排学生互批互改,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同学作文中的亮点,如一个词用得精准出彩,一个细节写得生动传神,一种辞格用得准确形象,一段抒情真实感人。通过互动交流,学生会获得成就感,并在交流与欣赏中领悟到写作要领。

作文评改课上,可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优秀的作文和精彩片段,课后将优秀作文放在班上的“作文园地”中展示,供学生欣赏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之中产生最直接的情感碰撞,在比较与鉴别中领会写作的基本技巧和写作规律,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五)升格训练,提升作文价值

作文要多写多练,按照计划的安排,每两周写一篇作文,三年下来,作文是写了不少,但写作水平却不见明显提高。学生作文交上来后,教师往往写上几句评语加上一个等级评定,然后开始另一篇作文。长此以往,一次又一次低水平的重复甚至失败的体验,渐渐磨灭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因此,作文升格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作文升格训练课上,教师可精心挑选出两三篇问题作文,让学生讨论亮点和不足,提出升格意见。如从材料的增删、主题的深化、结构的调整、详略的安排、波澜的设置、细节的描写、语言的推敲等方面,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升格意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必要时教师进行示范。

如升格学生作文《诗词之旅》,该文选取了诗坛的三个代表人物李白、陶渊明、李煜,教师先展示原文,学生阅读讨论后,总结出这篇文章虽然选材新颖,但存在过渡衔接不自然,主旨不够明确的问题。于是,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升格建议,最后对本文作如下升格:第一,巧妙加上三个小标题,分别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田园将芜胡不归”“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样不仅结构工整,而且有了浓浓的书卷气;第二,在写完每个片段后,另起一段,用一两句话进行点题,突出主旨;第三,对语言进行修改润色,使语言生动而富有意境。通过升格训练,学生感到“写一回就有一回进步”,文章的档次得到了提升,学生作文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内心产生成就感,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

写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初中写作教学任重道远,语文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给予尊重赞赏和耐心引导,让学生运用有效的写作策略,在阳光互动的课堂环境中分享写作的快乐,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提高写作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升格命题作文
《开在心中的花朵》作文升格
有针对性地运用例证——《拥抱“不速之客”》升格
看清要求,有的放矢——一篇2019年高考考场作文升格的启示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反兴奋剂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