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民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缘于大学,常常是从大学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角度对中小学思政课内容提出要求以及规划。这样的发展逻辑导致了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层次得到了充分的关注,但是在中小学教育层次的讨论和研究则严重滞后。笔者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筛选出197个符合中小学教育层次课程思政研究范畴的文献条目进行研究,并绘制成文献核心信息的可视化共现网络图。从中发现,中小学教育现有的课程思政研究内容可以用教育、教学和价值三个词来总结,涵盖了课程思政工作的几个重要层次。与此同时,现有工作当中的欠缺和不足也暴露出来。一是关注点较为宏观,不够具体和深入;二是大部分核心信息都是一些比较传统的术语,未体现足够的创新性;三是能力素养的提升目前还体现在概念层面,沒有真正落到具体的学科课程中。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建设,落实全员德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基于上述研究,笔者认为,培养一支有信仰、有情怀、思维新、视野广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从而增强对课程思政内容、形式、手段、技术的研究,让课程思政有“术”、有“学”、有“道”。具体来说,学校可从如下四个方面着力落实。
抓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各学科建设,充分借助学科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引进传统、优秀、新发的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譬如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优秀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通过深入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思维品质,通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关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社会担当。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思想政治课要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议题式、活动型课堂。在教材文本基础内容的落实上,通过“辩一辩”“动一动”等方式,让枯燥的书本内容在活动中“活起来”。此外,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应将政治课程向外延伸,以学期为节点开展综合探究,通过走访、参观、查找等方式,了解当地的红色历史、发展沿革,形成调研小论文,既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的素养,也加深学生对当地历史、社会的认识,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牢牢抓住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平台。比如利用晨会、班会、文化节、学术节、人文大讲堂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贴近学生又富有时代特色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如,新学期开学典礼主题讲话“怀拿云报国志、做笃学附中人”,开学思政第一课“不忘初心少年梦,砥砺前行中国心”,“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系列主题晨会等紧扣时间节点的活动,鲜活生动地贯穿于整个学期中,体现德育的真实感和实效性。同时,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园地建设,如黑板报、宣传栏、大屏幕、广播台等,营造渗入式的立德树人氛围。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为形成家校社协同推动课程思政合力,学校除了聘请辖区派出所领导担任法治副校长定期来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外,还定期组织“家长职业面对面”活动与“学长专业面对面”活动,聘请企业家担任生涯规划导师开展励志讲座,邀请行业精英、大学教授来校开展人文与科技大讲堂,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习动力。此外,学校通过社会实践周活动,组织学生走进职业教育课堂、走进大学实验室,增强学生对专业与职业的认识感受,从而更好地谋划自己的生涯规划,为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做好准备。社会力量多途径、多方位的介入,用鲜活的内容、丰富的素材,增强了学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有效性。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梦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