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萍
摘 要: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教学课程,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中职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对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非常有益。本文结合笔者的研究实践,探讨信息化平台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法的实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平台;分层教学法;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教学
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当前信息化技术已经广泛覆盖和深入渗透到各行各业,并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整个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包括了计算机课程所有的基础性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中职生日后计算机的应用发挥重要作用,于是,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为中职生开展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分层教学法简述
(一)分层教学法的含义
分层教学法体现的是一种分层任务性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其主要表现为教师从学生个人发展角度出发,最大程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其原有的学习基础与能力之上提升中职生的计算机素养,为其今后的学习发展和工作发展奠定基础[1]。
(二)分层教学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中职学生普遍有一些共有的特点,即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较低。有学者在其调查中将中职生与计算机课程学习的情况分析为:学生层次结构不同,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在计算机学习中表现有多层次性,对计算机地位与作业认识不深,缺乏主动学习与探究动力,计算机资源有限,学生家庭环境影响也导致部分学生没能有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的机会[2]。由此可见,对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实施分层教学,其核心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准确把握学生个体的不同学情。如果依靠过去传统归一化的教学方式,就会导致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而应用分层教学背景下,这些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教师通过分析学情,对教学内容的难度与深度进行准确定位,实施分层教学,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并最大程度发挥其价值[3]。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的一般步骤分析
(一)学生分层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加以考察,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基础水平等,将学生分组为A、B、C三组,分别为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和较差的学生,教师的分组尽可能将同层次学生安排同组,为其争取更多的讨论时间,确保学生在组内有更多的机会发表意见和互相学习,形成学习合力与竞争性。
(二)教学目标分层
对中职生计算机知识学习目标加以分层,主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预设学生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目标的设定与其水平相适应。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备课过程就要清楚明确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结合其对应的层次划分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教學Word基础知识时,教师可要求C层次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简单的板报加以演示,B层次学生能够利用word独立设计美观的板报,A层次学生能够自选题材利用word制作出个性化且有创意的板报。在实施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要明确各自的学习目标,教师则要注意在学生现有水平基础上的协助性选择,避免出现学生知识应对吃力而消极学习甚至厌恶学习的情况。
(三)教学过程分层
这是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和设定的目标而实施的过程,通常包括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学习和课堂提问学习等内容。比如在word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针对C层次学生进行简单提问,如“Word制作板报如何插入图片”,基础性知识基本能在C层次学生掌握范围内,很快得出“光标点击插入图片、选择插入”等操作答案。针对B层次学生则可提问“怎样设置板报背景?”等内容,在加强预习等目标设定下学生也能掌握“点击页面布局,选择页面颜色,结合需求选择背景图片等”知识。最后针对A层次学生,则可以用“怎样设置文字环绕”等内容。分层教学实施中重在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原有基础能力上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其掌握基础知识外增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信心,并借助教师的引导逐渐提升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分层教学的实施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最近发展区”情况进行开发,教师需要考虑学生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能力的不同,水平动态发展的不同开展教学,使其调整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4]。
(四)教学评价分层
评价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结果的反馈,也是学生进步的重要动力,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设定评价过程,教师必须公平对待任何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尤其是关注学生进步的闪光点,挖掘学习潜能,使其形成鼓励作用,确保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成果,及时进行调整。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策略
(一)分层教学的实施要科学合理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现今的中职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并非空白,要让中职生将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转变为系统化学习的动力,教师必须适当测试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以提高分层教学法实施的效率。比如不少中职生网络游戏通关等级较高,微博微信应用非常熟悉,那么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适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游戏或微博微信功能等问题,并适时带出学生没能掌握的知识点,以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避免不同层次学生,尤其是C层次学生未学先退的问题。
(二)不同专业的教学要合理分层
中职生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对其开展的教学要与选择的专业紧密联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重要性的前提下,还应让其明白计算机基础技术对学生今后发展的影响,在选择的过程中也要具备分层的意识。比如关于“电子表格基本操作”的教学,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生,教师就要结合幼师在其岗位工作中需要应用的幼儿信息统计表来引导教学,可以告知学生制定表格的要求,并在不同层次学生基础能力之上对“删除插入单元格、行与列、调整表格高与宽”等内容进行调整,并发挥小组合作的协助性作用,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针对电商专业的学生,会有大量机会应用这些电子表格,那么教师就要注意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高要求和难度,比如设置就业工作过程中建立表格的情境,在不告知学生具体表格要素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快速准确制定表格的操作能力。这样的过程不但实现同专业学生的分层,也确保不同专业学生在原有基础能力及专业要求基础上的分层,最大程度达到不同的学习效果,并且更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要应用合理的分层评价
评价的环节分层化,目的在于为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成效反馈信息,结合评价的结果反思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均有不断完善的作用,促进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升。分层评价方法的实施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学习效果而定,学生在自身任务完成且水平不断提升的结果中就该得到鼓励性的评价结果。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但也要讲求评价的可靠性与合理性,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应得到公平对待。教师的评价要以正面的表扬形式为主,关注到学生原有水平以及进步成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与学习潜力,做好引导和有效挖掘的鼓励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分层评价。长期的实践证实,分层评价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在正面的鼓舞性作用下产生更大的学习驱动力,提高自觉反思性,同时也能保证教师的教学成果,成为后续教学补充的重要依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无论对任何专业的中职生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都非常重要,结合中职生的现有特点,教师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应用分层教学法,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并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专业学习要求等,最大程度挖掘分层教学法应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进行激发,挖掘计算机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在原有层次上不断提升,不断进步,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学习知识,并使其在各自专业和今后的岗位上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郑中京.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分层教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4,11(12):116-117.
[2]严淑玲.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1):246.
[3]邱丽.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的运用探研[J].无线互联科技,2013,11(1):117-118.
[4]张黎黎.互动式分层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改革应用[J].计算机教学,2018,2(17):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