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飞燕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仅要利用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浸润,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其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其得到全方位的进步与发展。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严格贯彻课程标准,还要展开多元化的美育教育,落实于小学识字教学中,应当分别从汉字读音、形态以及意蕴等不同的视角出发,带领学生解读汉字、理解汉字,使学生可以通过识字学习感受汉字的美。
一、引导观察对比,形成汉字字群
当前,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先指导学生观察汉字字形,发现汉字之间的异同,然后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尝试对其他字群进行自主学习。
以《小青蛙》为例,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清、晴、青、睛、情”,然后由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这些汉字的特点,这一点学生都能轻松做到。此时,可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提问:“大家现在来阅读这些汉字,然后感受这些汉字的读音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反复诵读之后,学生发现这些汉字的读音和“青”非常接近。在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将这些汉字视为一个字群,哪些汉字也能够构成这样的字群呢?”学生经过交流发现“户、护、沪”也是具有这一特点的字群,渐渐地学生就能够逐渐树立字群学习的意识。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对汉字进行观察对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汉字字群,从而实现学生识字的高效化。
二、关注字形演变,促进汉字理解
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字意,感受其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在教学汉字的过程中分析字形的古今演变,不仅实现了追根溯源,同时也能够分别立足于字理以及字义等维度展开分析,使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体会蕴含于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原本抽象的文字教学变得形象,更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深化其对字词的理解,使汉字教学厚重且高效。
例如,在教学《对韵歌》时,可以基于造字法的视角,对其中的“雨、雪、花”等汉字进行分析,此时有学生提出“风”这个字,究竟造字时选择了怎样的方法?为什么它和我们能够感受的风不一样?在课件的辅助下,教师对“风”进行了字形演变的展示,使学生可以追本溯源,找到其原型。古代是以篆书而做,为“凰”字,(云)+(气)组成,也可以认为是大鹏鸟在飞翔过程中所凭借的气流。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之后,有的篆文省去了其中的部分结构,又进行了简写,将由三竖钩所形成的“气”寫成了“虫”……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演变以及简化之后,就形成了现在的字形。在经历了字形演变之后,学生不仅找到了现代汉字和古字之间的联系,而且能够对其字理、字义以及字形形成等有更深层面的学习认知。
三、基于汉字意象,感受汉字意蕴
汉字普遍包含有丰富的意象,不仅值得学生关注,还需要教师立足于更多的方面进行解读,这样才能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学习感知。有些汉字应用广泛、内涵深邃,而有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可见,在庞大的汉字系统中包含了无穷的奥秘,能够形成独特的美感。针对其表意特征,在对汉字意义进行解析的过程中,需要将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才能够感受其意义的千变万化,更能够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体悟到汉字的无穷奥妙。
汉字普遍拥有极其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将其置于特定的语境之后,其表意功能往往能够发挥到极致,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汉字意义的学习时,就需要以学情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水平而设计。例如,在教学《一匹出色的马》时,教师可以先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汉字,例如碧绿、拂过、波纹等,为学生进行示范解读。以“碧绿”为例,如果用于形容河水,说明水既清澈又深邃,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河水碧绿碧绿”的状态。当然,也可以用于形容“麦田碧绿”,此时其含义就是用于形容麦田的长势旺盛。根据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实践操作,有学生对“拂过”进行解读,“清风拂过我的脸庞”,说明这阵风既温暖又轻柔。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应当给予更多的肯定评价。还有的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一丝悔意在心头拂过”,此时“拂过”所指代的含义就与上述有所区别,是指“触动”。
汉字的意蕴之美是其独有的特点,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于美感体验这一视角,辅助学生完成对汉字知识的学习,深化其认知,对于这样的汉字学习模式而言,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也有力地渗透了审美情感的相关教育。
总之,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立足于美学视角对当前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更要展开深度思考以及有力实践,使学生可以立足于音美、形美、意美等不同的维度展开学习,深化认知,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且高效地把握汉字的特点,还能够以此激发学生对汉字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