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温宇
摘要: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是遵循企业发展实际,依靠财务管理模式实现降本增效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概念辨析入手,分析了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变化的影响,围绕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建立科学税收筹划原则、选取科学盈余管理举措三个层面,探讨了基于税收筹划合理选取盈余管理方式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税收筹划;盈余管理;成本效益
税收制度与政策的改革实现了对企业所得税的统一管理,由此引发的税率大幅变动为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为避免税率提升加大企业经营压力,财务管理部门应切实结合企业经营发展实际进行税收合理筹划,选取恰当的盈余管理方式实现有效避税,以此节约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一)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针对其经营、投资、理财等涉税项目与活动进行预先筹划安排,最大限度获取节税的经济利益的一项举措。税收筹划的前提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与税收政策要求,确保发生在企业经营生产、投资理财等活动开始前,以此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基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主观选择会计政策、构造真实交易事项,利用特定手段修饰财务报告盈余水平的一种中性管理行为,包含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两种管理手段。企业针对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模式下的成本收益情况进行综合权衡,进而选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手段达成税收筹划目标,改善企业经营现状、实现价值最大化[1]。
二、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变化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盈余管理行为不当将增加税收成本
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间具有相互作用关系,通常企业在实施盈余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一定的成本消耗,例如所得税成本与法律风险性成本等,而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与决策制定需要建立在成本与效益权衡的基础上,只有在采用盈余管理手段获得的效益高于成本支出时,才可以证实盈余管理的可行性。所得税成本是盈余管理成本的组成要素之一,当企业基于高利润目标开展盈余管理时,其支出的所得税成本也相应增加,由此与税收筹划目标相背离;而基于降低所得税成本视角进行盈余管理时,将导致财务报告成本上涨,与盈余管理目标相背離。
(二)盈余管理方向错误将抑制盈余增加
通常企业会以本期经营生产、盈利情况为参照,有目的地选取非经常性损益、会计政策等手段调节收入、费用的确认日期,以此保障企业本期利润的平稳增长。例如当企业预测到本期利润将高于预期利润、且差距较大时,将采用延迟收入确认、提早费用确认的手段,实现减少本期盈余的目标;然而当企业预测到本期利润低于预期利润、且数值偏差较大时,则采用提早收入确认、延迟费用确认的手段,致力于增加本期盈余,在此阶段倘若采用税收筹划手段将严重影响到盈余管理目标的实现,对于盈余增加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对正、负向盈余管理的影响
通常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将依据环境变化对成本造成的影响进行企业自身盈余分布状况的调整,采用正向、负向盈余管理手段强化成本行为动力。税收筹划、盈余管理的共有动机均为避税,企业所得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税种,企业通过调节自身经营过程中的收入、利润指标进行盈余管理,由此将导致所得税成本增加,这也构成了所得税成本与盈余管理间的矛盾性。同时,由于会计核算行为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现行会计准则中尚且缺乏完备的盈余管理规范,管理者避税方式的选取也决定了企业的利益获得情况,进而对企业利益造成影响[2]。
三、基于税收筹划实现盈余管理方式合理选择的具体策略
(一)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
鉴于企业在采用正向盈余管理手段时需要协调税收成本与收益间的矛盾性,实质上体现为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的矛盾,其解决的途径是寻求一种既能够增加会计盈余、也能够规避所得税成本增加的手段。在此可以采用非应税项目损益方法进行二者关系的权衡,非应税项目损益主要指的是对会计产生影响、对应纳税所得额不产生影响的业务活动,依靠会计与税收的差异进行盈余管理,当企业盈余管理与非应税项目损益之间为正向关系时,则证明企业可以通过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降低其所得税成本支出。但需要注意的是,应针对非应税项目损益进行合理操纵,避免会计-税收差异过高增加法律风险。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强化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合理把握税收事项中涵盖的弹性空间,防范因税收筹划不当增加企业风险,并加强对现行税收政策的解读,在税务机关的指导下进行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帮助企业实现合理合法避税。
(二)建立科学税收筹划原则
在此可以借鉴由美国税务专家Myror S.Scholes与Mark A.Wolfson提出的有效税收筹划理论,在税收成本的基础上将非税成本纳入税收筹划的考量范畴中,当企业依靠税收筹划获得的收益高于非税成本时,则证明税收筹划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同时,税收筹划目标不仅仅包含税负最小化,同样也应囊括最合理纳税这一目标,在实行税收筹划的同时应兼顾其他风险,以此厘清其与盈余管理间的关联性,提高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成效。在此基础上,要求企业管理者树立明确的税收筹划风险意识,综合考量诸如税收政策变化、汇率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基于税收法规政策进行税收筹划的合理安排与运用,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多种税收筹划方案,并围绕法律、税收、会计、财务等层面加强对税收筹划人员的培训,提升税收筹划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税收筹划工作质量、削弱其风险性因素,以此维护企业自身利益、增加其税后收益。
(三)选取科学盈余管理举措
1.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手段
在两税合并政策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企业围绕税率降低进行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可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手段,借助会计政策、资产减值等手段操纵盈余管理,例如折旧政策变更、合并报表范围变更等,将企业应税利润后延,以此降低所得税成本支出、争取时间价值[3]。通过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手段,有助于改善避税收益固定问题,降低税收政策对企业运营造成的影响,节约管理成本,从而更好地保障企业利益。
2.合理权衡成本效益
新税法的实施对于企业所得税与实际利润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此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实际进行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在税率上升的情况下侧重于选取税收筹划策略,综合运用税收过渡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率变化幅值,依托成本效益权衡手段帮助企业增加收益,降低成本支出。总体来看,降低税率企业采用盈余管理手段可以获取到更大的收益,而上升税率的企业通过采用税收筹划手段也可以获取明显收益,还应结合企业运营管理实际情况进行成本效益的合理权衡,以此提高税收筹划、盈余管理手段应用的合理性,促使税收政策效益得到全面发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战略管理目标。
四、结论
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均属于企业实行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盈余管理行为与方向选择失误将增加税收成本、抑制盈余增长,而税收筹划不当也将增加企业所得税成本、降低会计盈余。对此还应采取非应税项目损益方式调节二者间的冲突,基于有效税收筹划理论提高税收利益,配合应计盈余管理、成本效益权衡手段增加企业收益,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财
参考文献:
[1]张牧扬,刘烨,李殊琦.“营改增”与企业避税盈余管理[J].财会月刊,2018,844 (24):66-75.
[2]黄亚军,王燚寒.探讨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 (2):37-38.
[3]谭青,诸悦,鲍树琛.高管变更年度企业存在盈余管理或税收筹划行为吗?——基于会税差异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7 (27):118-1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