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导向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实践育人研究

2020-12-30 07:06徐新华徐佳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

徐新华 徐佳

摘 要:大学的首要功能和职责是培养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责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目前,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还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产教融合程度不高及平台提供不足、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等现象。因此,应用型本科实践育人应当以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平衡。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3-011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五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地方本科院校要把人才培养当作自己的时代责任,把科学研究当作自己的重要使命,实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高校要把教育教学改革放在首要位置,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人才培养模式,把科研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形成人才输送与社会需求良性循环的最佳状态。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产生不仅完善了高等教育体系,也将为培养高端技术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术业有专攻”,通过差异化教学培养的方式让学生们找到各自擅长的领域,在人生的舞台上一展风采。

一、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既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又要满足企业运营发展需求。同时,应逐步确立以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标准的办学方向,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1]。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流程,确立实践技能目标;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搭建“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践+自我成长”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与职业的有机融合。

大学生从新生转变为应用型人才需要经历三个环节的学习和提升,即课堂教学环节、校内实践环节以及校外实践环节。第一阶段,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汲取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并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第二阶段,在学生具备基本专业理论素养之后,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校内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衔接,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三阶段,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就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文化。大学生自我成长体系,要求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利用大学这几年的黄金时期,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实现新生到毕业生质的飞跃,大学生成长路径(如图1所示)。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需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它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领导决策系统、日常监控系统、评价诊断系统、反馈整改系统,这四大系统构建校内循环系统。此外,校外系统包括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监督系统,校内、校外系统共同构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如图2所示)。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坚持需求导向,不断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深入社会调查研究,摸清市场需求,以服务社会为目标,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增长点,不断向社会向行业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促进市场人才需求结构的完善。在向社会不断输送人才的同时,高校应当提升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努力办出特色。这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初衷

(二)坚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三型”人才为目标,即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发展格局、把握办学定位、彰显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在充分了解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统筹高校的区域布局,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培养出能够与當地需求相匹配、符合时代要求的“三型”人才。在智能化的时代,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化上升的过程中,可以将科技和产业的发展看成自变量,人才需求的变化看成因变量。因此,高校在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上,就要瞄准这些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时跟踪、适时调整,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把产学研放在同等位置,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从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宗旨出发,培养出高水平技能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在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统筹推进综合育人机制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进行、同向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适应转变能力的提高。市场在不断发展和更新,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高校为了吸引生源而盲目开设专业,专业建设的投入量不够,缺少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了解,专业设置过于功利化,造成毕业学生与市场需求的不对等,形成“人才过剩、市场招不到人”的结构性失衡局面。课程改革的推广程度还不够,部分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使得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达不到职业需求,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产教融合程度不高及平台提供不足

1.产教融合程度不够。《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文强调,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满足实习要求的实训平台,对校内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实验教学平台[2]。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内容不够丰富,形式较为单一。一是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校企之间的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设备等,企业未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二是产教融合的广度不够。学校只有少数的部分专业设置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范围较为有限,不成规模。同时,合作的企业也相对较少,地理位置分布不够广泛。

2.产教融合的平台不足。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场所,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二是校外实践基地的数量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真正能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数量少之又少;三是校企之间的沟通较少,双方的教学内容呈现割裂的状态,未能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使得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难度加大。另外,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的锻炼,很多院校不能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未能足够稳步提升[3]。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必然需要有高水平的应用型教师,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很多高校引进的博士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的,他们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经验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无法提供有效的指导。现如今,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围绕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准确地把握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欠缺,这也是导致实践育人成效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部分教师存在实践教学环节投入的精力不够充足的情况,他们重科研轻实践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多互动、多讨论,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新教学方式的同时要重视实践教学的方式,授课地点除了有课堂教学还应深入到企业内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习工作中,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不断升华,能够更加有效地契合未来工作。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融合专业要求和岗位要求。第一,专业理论教学需要建立在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且能够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此外,课程体系的构建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既可以采用模块化方式,也可以采用综合化方式。第二,学校要充分认识实践课的重要性,实践课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借助各平台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锻炼的平台。

(二)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结晶,它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它结合企业和学校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学校为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给学生实习机会,还可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知识储备,打造多元化课堂。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同时也是企业提前发掘、培养人才的机会,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后备军,也是企业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搭建校企共赢合作平台。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并输送到企业中去,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保证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学校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平台,加强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未来就业。而企业加强与学校的合作,通过引进学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能够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和研发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搭建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赢”的平台,其合作才会常态化。

构建实训示范基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需要搭建实践平台作为纽带。学校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企业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储备,校企双方应充分发挥“1+1>2”的优势,构建实训基地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企业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学校通过提供理论支持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校企合作期间,学校應利用好校内实践资源和校外实践资源。同时,学校和企业应制定双向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三)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密不可分,在产教融合的环境下,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该模式能够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加深对教育的理解,更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4]。在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时,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来”是指校方可以聘请校外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教师。“走出去”是指学校可以定期安排校内教师去企业学习,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上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战略,能够增强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使专业更加专业。

参考文献:

[1]  冯滨鲁,毕廷延,魏晨明.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J].山东高等教育,2019,(2):48-53.

[2]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2018-10-17.

[3]  李倩.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9):45-48.

[4]  卢月红,徐彩莲.基于“双元制”的应用型本科育人模式实践探索——以厦门华厦学院为例[J].装饰,2018,(10):140-141.

[责任编辑 晓 群]

收稿日期:2020-06-09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18SZA-03)

作者简介:徐新华(1970-),女,江苏盐城人,副教授,从事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佳(1993-),女,江苏盐城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