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时间及预后的影响

2020-12-30 08:07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1期
关键词:致残率病死率护理人员

(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近年来,脑卒中发生率在逐年提升,该病症属于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脑卒中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脑部血管出现突发性缺血或出血,进而会损害患者的神经系统,风险性极高[1]。目前,人们的生活质量较之过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也有多数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饮酒、抽烟、熬夜等,均会加重脑血管负担,以至于脑部血管内会出现较强的炎性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形成粥样硬化,并发展为血栓,影响脑部血液循环,使得患者的风险隐患极高[2]。同时,此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极有可能会出现突发性的出血、缺血情况,应在4.5 h窗口期内尽快入院接受急诊治疗。据实际分析来看,针对性较强的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提升抢救效率,本次试验中,探究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使用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8例均为急性脑卒中患者,主要存在脑梗死、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情况,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经诊断后证实患者未合并血液病、高血压、肝硬化、恶性肿瘤等情况,家属同意患者入组参与试验,并已在知情同意书中签字。在入组后,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患者,并使用不同的急救护理措施。对照组中,共有20例男性患者以及19例女性患者,年龄在59~74岁,平均年龄为(66.32±1.47)岁;观察组中,共有24例男性患者以及1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61~78岁,平均年龄为(65.87±2.0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应严格按照急诊出诊流程及时出诊,并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急诊科抢救[3]。观察组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基础上增加急诊护理路径,内容包括:①院前急救:急诊科内应急小组应随时处于“紧急待命”状态,一旦接到120急救电话,便应在5 min内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并出发。在路途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每间隔5 min便联系报警人,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告知简易处理方法,最大限度的缓解患者病情;同时,护理人员要在每一次的沟通交流中,应与报警人核对具体地址[4]。在达到患者所在位置后,应快速检查患者基本情况,如翻看瞳孔、查看呼吸道是否堵塞等,快速帮助患者将体位姿势转变为仰卧位,保持头部偏转,对于依然存在意识的患者,应辅助其排痰,若患者意识不清晰或昏厥,应为其快速实施人工排痰,确保呼吸道通畅性[5]。②转运护理:转运工作是急救流程中的关键性环节,在经过简单的处理后,在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基本生命体征指标稳定后尽快转运,护理人员应注意动作缓慢、准确且轻柔,保持头部朝外,与救护车行驶方向相反,采用仰卧位,保持头低足高,角度控制在30°,实施针对性的监护[6]。在转运过程中,要分派一名护理人员与急诊科联系开辟急诊绿色通道,院外做好急诊准备,抢救室要准备急性脑卒中治疗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药物,并进行核对,为后续抢救工作奠定基础。③抢救室护理:进入抢救室前详细询问患者家属,患者的发病时间及症状,立即通知医师并开放绿色通道,入抢救室后行心电图检查、测指尖血糖、完善血化验、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心电监护,以最快的速度完成CT检查,根据CT结果决定下一步是溶栓治疗或是手术治疗。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神志、肢体活动状况等,降低风险发生率[7]。

1.3 观察指标 将病死率、致残率、抢救时间(急救反应时间、确诊时间、分诊时间)以及相关临床指标(BI评分、GCS评分、NIHSS评分)作为本次试验的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试验过程中的统计学处理工具选择SPSS21.0,计量资料(包括抢救时间、BI评分、GCS评分、NIHSS评分等)用(±s)表示,组间数据对比用t检验,计数治疗(病死率和致残率等)用[n(%)]表示,组间数据对比用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间具有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病死率、致残率对比 观察组死亡2例,致残4例,病死率、致残率分别为5.12%、10.25%(χ2=4.443,P=0.023);对照组死亡5例,残9例,病死率、致死率分别为12.82%、23.07%(χ2=8.692,P=0.036)。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死率、致残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抢救时间对比 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确诊时间及分诊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对比(min,±s)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对比(min,±s)

2.3 两组患者BI、GCS、NIHS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入院前BI、GCS、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两组患者的BI、GCS、NIHSS评分均得到了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的BI、GCS、NIHSS评分对比(分,±s)

表2 治疗前后的BI、GCS、NIHSS评分对比(分,±s)

3 讨 论

急性脑卒中在众多脑血管疾病中比较有代表性,风险性极高,若未能够及时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致死率、致残率较高。脑卒中在临床上又被称为“中风”,是因脑部血管血液长期流通不畅而导致[8]。日常情况下,该病症的发展时间较长,会因不良的生活方式、血管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因素而引起,使得患者会伴随有明显的头痛、头晕、半身不遂等临床症状,对患者身体的影响极为严重,甚至会导致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据相关研究情况来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45 min内就医能够有效降低风险率,并提高抢救成功率。急诊是接收急性脑卒中的主要科室,尤其是在窗口期内,能够通过院前急救的方式快速接诊急性脑卒中患者。要知道,患者在出现突发性急性脑卒中后,因脑部血管出血、缺血的影响,脑部神经组织会呈缺氧状态,神经元细胞会逐渐因缺氧而坏死,但未及时在窗口期内进行针对性的急诊抢救,患者在术后将会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感知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因此必须要与时间赛跑,尽可能的节约每一秒钟,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抢救成功率。目前急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在逐年提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且治疗难度较高。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急诊抢救治疗时,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化标准开展护理工作,同时该病症的操作规范程度较高,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更高[9]。本次对照试验中,探究了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抢救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与常规急诊护理措施相比,该护理方法更加注重精细化、规范化,在该方面便提高了护理效率、质量,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确诊时间、分诊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常规急诊护理模式下,急诊小组到达目的地后,简单检查处理便将患者进行转运,并于院内抢救室开展针对性的治疗,但急诊护理路径与之不同,该方法可认为是一个既定的紧急预案,形成了模式化的急诊护理干预体系。在急救小组出发后,院内急诊科便已经将急诊抢救所需的物品、手术室准备完毕,同时院外已开辟相关绿色通道,而急诊小组在达到目的地后,会及时的对患者进行体位姿势处理、病情监护等多方面的处理,在其病症情况趋稳后转运,较之常规急诊护理模式的先转运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抢救效率及成功率[10]。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急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病死率、致残率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前,BI、NIHSS、GC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BI、NIHSS、GCS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将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卒中的急诊抢救工作中有极高的使用价值。

猜你喜欢
致残率病死率护理人员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浅谈影响外科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