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璐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0)
剖宫产术为产科领域的重要手术之一,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逐步进步,采取剖宫产术能够使产科中难产及一些综合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使母婴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证。但临床研究发现,剖宫产术围手术期处理不当,易导致产妇出现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包括产褥感染、宫腔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进而影响剖宫产术的手术预后效果[1]。近年来,不少国内研究者表示头孢唑林钠在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中的效果理想,但仍需掌握头孢唑林钠的给药时间[2]。本课题将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35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其目的是分析评价头孢唑林钠不同时间段给药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预防作用的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135例剖宫产产妇,入选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均知情签署相关医治同意书,且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满足各项剖宫产手术指征条件;此外,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及不愿配合此次试验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①45例剖宫产断脐后1.5 h内给予头孢唑林钠(剖宫产断脐后1.5 h组),年龄23~36岁,平均为(28.60±1.10)岁;孕周为38~40周,平均为(39.40±0.20)周;初产妇30例、经产妇15例。②45例剖宫产断脐后0.5 h内给予头孢唑林钠(剖宫产断脐后0.5 h组),年龄24~37岁,平均为(28.90±1.20)岁;孕周为38~40周,平均为(39.50±0.30)周;初产妇31例、经产妇14例。③45例为术后给予头孢唑林钠(术后组),年龄24~35岁,平均为(28.70±1.20)岁;孕周为38~40周,平均为(39.20±0.30)周;初产妇29例、经产妇16例。在上述一般资料方面,三组比较均没有明显差异,代表三组后续数据具备可比的意义。
1.2 方法 本次三组均使用头孢唑林钠1.0 g,添加至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其中,剖宫产断脐后1.5 h组在剖宫产断脐后1.5 h内给药,剖宫产断脐后0.5 h组在剖宫产断脐后0.5 h内给药,术后组在术后回至病房后,及时对患者进行给药。最后,比较三组给药效果。
1.3 评价标准 ①比较三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统计切口感染发生率。②比较三组术中出血量、体温恢复正常时间。③比较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④比较三组术后切口愈合率;根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感染诊断愈合相关判定标准,将愈合分为3个等级,甲级愈合:切口完全愈合,无不良反应[3-4];乙级愈合:切口部分愈合,存在炎性反应;丙级愈合:愈合不理想,存在化脓等严重问题。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本次涉及的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术中出血量、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等计量资料使用()表示,并用t检验;切口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具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时段给药组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对比 在切口感染总发生率上,剖宫产断脐后1.5 h组、剖宫产断脐后0.5 h组、术后组分别为2.22%、2.22%、13.33%;由数据可知,剖宫产断脐后1.5 h组、剖宫产断脐后0.5 h组,与术后组比较,切口感染总发生率明显更低,组间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时段给药组的术中出血量、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情况对比 三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前1.5 h组、术前0.5 h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上,均明显短于术后组,组间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时段给药组的术中出血量、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情况对比()
表2 不同时段给药组的术中出血量、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情况对比()
注:术前1.5 h组,与术后组比较,aP<0.05;术前0.5 h组,与术后组比较,bP<0.05。
2.3 不同时间给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剖宫产断脐后1.5 h组45例产妇,恶心3例、切口红肿2例,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11%;剖宫产断脐后0.5 h组45例产妇,恶心1例、切口红肿1例,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术后组45例产妇,恶心5例、切口红肿3例、尿潴留3例、发热3例,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1.11%。由数据可知,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剖宫产断脐后1.5 h组、剖宫产断脐后0.5 h组,与术后组比较均明显更低,组间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同时间给药组术后切口愈合率情况对比 术前1.5 h组45例产妇,术后切口甲级愈合43例(95.56%)、乙级愈合2例(4.44%),无丙级愈合者;术前0.5 h组45例产妇,术后切口甲级愈合45例(100.00%),无乙级愈合和丙级愈合者;术后组45例产妇,术后切口甲级愈合40例(88.89%)、乙级愈合5例(11.11%),无丙级愈合者。由数据可知,术前1.5h组、术前0.5h组的切口愈合率均明显高于术后组,组间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剖宫产为解决难产及产科相关综合征提供了契机,能够确保母婴的生命安全,但同时剖宫产术的实施,如果医护处理不当,也容易导致产妇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及一系列并发症等。对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机制为:剖宫产术中将子宫打开之后,手术切口和子宫外的阴道、宫颈及外界环境之间相通,同时阴道内存在比较多的病菌及非致病菌,因此容易出现感染,较为常见的有产褥感染、宫腔感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5-6]。为了降低剖宫产术产妇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需采取及时有效的医护干预方案。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提到的头孢唑林钠为第一代头孢菌素药物,具备广泛的抗菌谱作用,同时对溶血链球菌及肺炎链球菌的敏感性很高,对革兰阳性杆菌的抗菌效果优良,合理应用能够起到理想的抗感染作用[7]。结合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头孢唑林钠给药时间的不同,对剖宫产术产妇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存在影响,并且有学者表示剖宫产断脐后0.5 h内给药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最低,可将此时间作为给药的最佳时机;本次研究得出了与之较为相似的研究成果[8-9]。
本次研究采取剖宫产术的三组产妇,均使用头孢唑林钠,选取了剖宫产断脐后1.5 h组、剖宫产断脐后0.5 h组、术后给药组,结果显示:①在切口感染总发生率上,剖宫产断脐后1.5 h组、剖宫产断脐后0.5 h组,与术后组比较明显更低;②三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剖宫产断脐后1.5 h组、剖宫产断脐后0.5 h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上均明显短于术后组;③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剖宫产断脐后1.5 h组、剖宫产断脐后0.5 h组与术后组比较均明显更低;④剖宫产断脐后1.5h组、剖宫产断脐后0.5h组的切口甲级愈合率均明显高于术后组。P均<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针对剖宫产产妇,在剖宫产断脐后1.5 h内、剖宫产断脐后0.5 h内使用头孢唑林钠在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发生上明显更优,但从整体疗效层面考虑,剖宫产断脐后0.5 h内给药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更快,术后并发症更低,安全性更高;因此,可将剖宫产断脐后0.5 h内作为首选给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