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对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0-12-30 07:38孙侠逊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8期
关键词:心肺心脏护理人员

孙侠逊

(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心脏停搏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针对该病临床需及时进行救治,若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在患者进入急诊科室后即需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然而,对心脏停搏患者仅使用心肺复苏急救的方法仍存在不足,由于患者发生心脏停搏的原因有很多,在救治过程中存在较高的风险,如果救治过程中存在失误,就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而且在严重时会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1]。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还需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这在心脏停搏患者的康复进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往急诊护理常采用传统方法,对患者的护理仅停留在生命体征监测、营养支持等方面,护理工作缺乏全面性。为了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引入了针对性、全面性护理,从而有效提高了护理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护理对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接受心肺复苏的88例心脏停搏患者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根据1﹕1的比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4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44例,急诊护理)。对照组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3例和21例;年龄22~80岁,平均(62.54±5.67)岁。观察组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4例和20例;年龄22~81岁,平均(63.12±5.95)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急救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避免发生意外;如果在监测期间发现异常,要及时上报,并采用针对性解决方法;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并为其提供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急救后采用急诊护理方法。①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时,根据病情情况予以针对性护理,如需使用抗生素,护理人员则需严格遵医嘱合理应用,避免患者出现感染或其他并发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②在急救完成后,护理人员需充分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可通过呼唤或观察瞳孔的方式了解患者意识状态以及是否清醒;若患者意识清醒,护理人员以点头的方法了解患者的需求;在检测患者的酸碱平衡、氧合状况时,护理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并对血气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护理人员应采取湿化及吸痰的方法进行全面的气道护理,当患者排痰后,护理人员要观察痰液的情况。此外,虽然患者接受抢救后心跳能够恢复正常,但仍有部分患者的心脏功能未完全恢复,因此护理人员仍需采用生化化验或心电图复查等方法,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评估,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告知主治医师,以便于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开展。观察患者的体温状态,如果属于亚低温,应对患者进行保温相关护理;还需注意对患者的口腔和皮肤的护理,保证口腔清洁,在皮肤护理过程中,需定期协助患者进行体位调整,并定时进行皮肤清理,保证其清洁度,避免出现压疮[3]。

1.3 观察指标 护理后,评估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包括平均动脉压、心率、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肺部感染、记忆减退、胸部不适及压疮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平均动脉压、心率、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在临床医学中,通常将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称为心脏停搏。心脏停搏在急诊中属于危重疾病,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患者的原发疾病有关。患者一旦出现心脏停搏,需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治疗,若治疗不及时,不仅会导致患者的四肢受到损伤,还会造成多个脏器损伤的情况,如果病情持续严重,还会造成患者的脑组织缺氧,进而发展为缺氧性坏死,而且这种脑组织缺氧性坏死损伤十分严重,往往是不可逆的,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4-5]。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在急诊方面,心肺复苏救治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但在临床急救的同时仍需加强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救治期间或救治完成后,需积极主动的配合医师,确保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从而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病情危急患者治疗的主要场所,收治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较高,因此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护理干预的方法和技巧。以往急诊科室使用的护理方法以常规护理为主,但目前该护理方法已无法满足患者的所有需求。在救治的同时,除了进行常规的护理外,护理人员还需对救治环境进行改善,同时根据患者的症状展开一系列的护理干预,并注重心理护理,以此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6-7]。在实际护理工作中,要想确保护理干预的全面性,就必须对护理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其积极学习相关知识,提升护理技能,全面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并全面了解科室中的监护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危急时刻做到有条不紊,实现维护患者生命安全的目的[8]。另外,心脏停搏患者在发病前,往往会体会到濒死感,此时患者的心理负担会加重,通过心肺复苏急救后,虽然患者的生理状况已恢复,但心理状况仍未平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重心理护理的实施,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其认知,并向家属讲解护理配合的重要性,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以改善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康复效果的提升[9-10]。

在护理期间,还需对患者的进行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这是心肺复苏急救后评估患者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关键,通过生命体征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便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此外,在护理过程中,还需注重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提高整体护理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心脏停搏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猜你喜欢
心肺心脏护理人员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心肺血管病杂志》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心脏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