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纯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对女性而言,盆底肌可以维持尿道、阴道及子宫等盆腔脏器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临床接受分娩的产妇,受盆底肌松弛及盆底肌力降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使得其容易出现盆底功能障碍,这一病变的发生会影响女性正常的排尿功能及性功能,降低其生活质量[1]。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分娩的产妇极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但是不同的分娩方式使得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状况也不同[2-3]。基于此,本次研究选择常见的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产妇,探讨接受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状况,旨在为预防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供有利参考借鉴,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284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产妇均属于初次妊娠分娩。②单胎、头位且未合并妊娠并发症。③产妇均无精神疾病并且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疾病的产妇。②经产妇。③存在精神疾病或者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产妇。根据产妇分娩方式的不同分成阴道分娩组(150例)与剖宫产组(134例)。阴道分娩组初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29.21±1.52)岁;孕周37~41周,平均(38.92±0.72)周;体质量指数21~26 kg/m2,平均(23.42±1.43)kg/m2。剖宫产组初产妇年龄20~36岁,平均(28.89±1.48)岁;孕周37~41周,平均(38.76±0.74)周;体质量指数20~26 kg/m2,平均(23.19±1.35)kg/m2。两组初产妇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阴道分娩组初产妇采取经阴道分娩,剖宫产组初产妇采取剖宫产分娩。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两组初产妇均进行产后6个月的随访,在产后1个月、产后3个月及产后6个月均通过仪器检测、手法检测方法进行盆底肌力的评价。仪器检测盆底肌力主要是使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测定,依据刺激后的肌肉收缩持续时间、收缩强度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如下:振幅达到黄色模块的40%~59%属于Ⅰ类肌纤维肌力,在该肌力下若持续时间0 s为0级,持续1 s为Ⅰ级,持续2 s为Ⅱ级,持续3 s为Ⅲ级,持续4 s为Ⅳ级,持续5 s为Ⅴ级;振幅达到黄色模块的60%~90%为Ⅱ类肌纤维肌力,收缩持续时间分级同Ⅰ类肌纤维肌力一致。两类肌纤维的肌力如果≤Ⅲ级可判定为肌力受损。手法检测盆底肌力是根据回缩能力、收缩力量进行评价,0分为无收缩,1分为轻微抽动,2分为微弱收缩,3分为存在轻度内缩上提及出现压迫感;4分为在使用手指按压时感觉到收缩力;5分为强力收缩,无效刺激就可感觉收缩。②在产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均应用女性性功能指数调查量表进行性生活质量的评价,评价内容具体涵盖性唤起、性高潮、性欲、性满意度及性交痛5个方面,分值同性生活质量呈正比。③观察比较两组初产妇产后6个月内盆底器官脱垂的发生率,主要参照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包含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与子宫脱垂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产妇产后1、3、6个月盆底肌力受损情况的比较 剖宫产组产妇产后1个月Ⅰ类肌纤维肌力与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受损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及6个月Ⅰ类肌纤维肌力与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受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初产妇产后1、3、6个月盆底肌力受损情况的比较[n(%)]
2.2 两组初产妇产后1、3、6个月性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剖宫产组初产妇产后1、3个月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两组初产妇产后6个月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初产妇产后1、3、6个月性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
表2 两组初产妇产后1、3、6个月性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
注:与阴道分娩组比较,aP<0.05。
2.3 两组初产妇产后6个月内盆底器官脱垂发生情况的比较 剖宫产组初产妇产后6个月内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子宫脱垂发生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初产妇产后6个月内盆底器官脱垂情况的比较[n(%)]
临床分娩是女性重要的生理过程,对女性而言,盆底属于重要的组织。女性盆底主要是由肛提肌、尾骨肌以及内外筋膜组成,封闭骨盆后的大部分,在胎儿分娩中盆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对于妊娠女性而言,因其身体各器官与组织均出现明显的改变,骨盆底、阴道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肥大,周围血管丰富并增粗,在女性进行分娩时需要盆底肌肉、阴道承受很大压力,这样容易对盆底肌造成损伤[4]。同时在女性进行分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好对会阴部的保护也容易致其出现裂伤,裂伤的发生容易减弱筋膜、盆底肌肉组织弹性,造成韧带损伤并引起盆底肌纤维撕裂,盆底肌张力下降可导致分娩产妇在产后容易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出现这一疾病会对产妇的康复及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改善盆底功能对于产妇的康复有重要意义[5-7]。
临床分娩的产妇均会出现盆底功能损伤情况,但是因分娩方式的不同,盆底损伤程度也存在差异[8]。针对这一观点,在本次研究中就探讨了对初产妇采取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产后盆底功能情况方面,剖宫产组初产妇产后1个月Ⅰ类肌纤维肌力与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受损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两组初产妇产后3个月及6个月Ⅰ类肌纤维肌力与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受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性生活质量方面,剖宫产组产后1个月及3个月性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两组产后6个月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郭蜜甜[9]的研究中也显示,采取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3个月的盆底肌力损伤率较采取剖宫产的产妇高(P<0.05),阴道分娩组性功能评分较剖宫产组更低(P<0.05)。这表明采取阴道分娩的方式对盆底肌力的损伤更明显,在早期也会影响产妇性功能。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采取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胎头经软产道及骨性产道时会对盆底肌肉组织产生机械性的牵拉压迫,这种牵拉力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则可避免损伤,但是阴道分娩常会出现牵拉力过度的情况,过度的牵拉力会对肌纤维造成破坏,进而引起盆底肌功能的损伤。产妇采取经阴道分娩方式,胎头产生的压力作用也会对肛提肌功能产生损伤,让肛提肌受巨大剪切力及牵拉作用,继而引起肌纤维断裂情况,引起阴道脱垂发生,影响患者康复[10]。产妇在经阴道分娩过程中需要经历很长的产程时间,随着产程的不断进展,盆底肌肉及神经会受到越来越大力量的牵拉与压迫,并且若胎儿胎头较大或者存在部分异位情况,也会使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延长,加重损伤,严重者甚至造成盆底组织的永久损伤。而相比之下,采取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则可以避免阴道分娩的诸多高危因素,但剖宫产也不能完全避免盆底肌损伤的情况,所以剖宫产分娩也会引起盆底肌力损伤及性功能损伤发生[11]。而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后6个月,两种分娩方式Ⅰ类肌纤维肌力与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受损率与性生活质量评分比z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这也提示临床分娩引起的盆底功能损伤一般可自行缓解。在本研究中也对比了两组产妇产后6个月内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阴道分娩组内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子宫脱垂发生率均低于剖宫产组(P<0.05),分析其原因是采取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方式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均会引起软产道及周围盆底组织扩张,盆底神经损伤会影响盆底组织张力恢复,但相比影响程度则以阴道分娩更为明显,因此也提示采取阴道分娩的产妇盆底功能更容易受到损伤[12]。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分娩的初产妇,采取经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的方式均可引起盆底功能损伤,影响产妇产后性功能,但是相比之下,采取经阴道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功能的损伤更明显,此类产妇也更容易引起盆底功能障碍的情况,所以对于此类产妇需要进行尽早的预防性干预,促进产妇产后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