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全,杨 勤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重庆 404120)
笔者自拟乌梅蒺藜汤治疗过敏性荨麻疹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共50例,均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门诊患者。男15例,女35例;年龄13~76岁,平均(40.75±3.28)岁。
诊断标准[1]: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可有腹痛腹泻,或有发热、关节痛等,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皮肤划痕试验阳性,病情持续大于3个月。
乌梅蒺藜汤药用乌梅20g,生地15g ,五味子10g,刺蒺藜15g,制何首乌12g,白鲜皮20g,苦参10g,益母草30g,荆芥15g,防风15g,丹皮15g,丹参30g,赤芍15g,紫草20g,甘草6g。日1剂,水煎服,日3次,1个月为一疗程。服药后有腹泻者加焦白术20g,茯苓20g,干姜6g。
显效:治疗1~2个疗程,症状完全消失,1年内无复发。有效:治疗2~3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0.5年内有复发。无效:治疗2~3个疗程,症状无明显变化。
显效45例,占90%;有效4例,占8%;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98%。
唐某,女,42岁,2017年2月8日初诊。有过敏性荨麻疹病史1年,3天前吃鱼虾后全身发痒,皮肤起白色风团,此起彼伏。刻诊全身有大小、形态不一的苍白色扁平疙瘩,有些部位融合成片,红肿,瘙痒突出,口燥咽干,便秘溲黄,手足心发热,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以养阴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止痒。方用乌梅蒺藜汤。药用乌梅20g,生地15g,五味子10g,刺蒺藜15g,制何首乌12g,白鲜皮20g,苦参10g,益母草30g,荆芥15g,防风15g,丹皮15g,丹参30g,赤芍15g,紫草20g,甘草6g。3剂,水煎饭前温服,日3次。2月12日复诊,诸症大减,但有腹泻,日3~5次。为苦寒药损伤脾阳,故上方加炒白术20g,茯苓20g,干姜6g健脾温中。5剂,水煎服,日3次。2月19日三诊,症状消失,完全康复,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并嘱饮食清淡,忌海腥发物。随访至今无复发。
过敏性荨麻疹属中医“瘾疹”范畴。禀赋不足,病久耗伤正气,故正虚邪盛是常见证型。过敏体质以阴虚为主,阴液亏虚可致血虚生风,肝风内动,内风潜伏在体内,若遇外风侵袭,引动内风,内外相合,搏于皮肤腠理而发病。此外,食肥甘厚味或辛辣腥发之物,脾胃湿热内生,熏蒸肌肤或者热郁血分,燔灼阴津,气血凝结,形成血瘀。因此,慢性过敏性荨麻疹以阴虚为本,常夹有风、湿、热、瘀等邪气,治当以养阴祛风、清热除湿、活血养血为主。
乌梅蒺藜汤方中乌梅敛阴生津、止痒解毒,《本草求真》载“乌梅,酸涩……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刺蒺藜辛散苦泄,疏风止痒,《本草求真》谓“凡因风盛而见目赤肿翳,并通身白癜瘙痒难当者,服此治无不效”;何首乌、五味子补益精血,养阴生津;益母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本经》提及“益母草茎主瘾疹痒,可作浴汤”;荆芥、防风辛散轻扬,功擅祛风止痒;白鲜皮走皮肤,能祛风燥湿、清热解毒;丹参、丹皮、赤芍、生地善入血分,可升可降,活血通经;紫草凉血消斑,清热解毒;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甘草调药和中。诸药合用,共奏养阴、凉血活血、祛风止痒、清热祛湿之功。
研究证明,乌梅对豚鼠的蛋白质过敏性休克及组胺性休克有对抗作用[2]。苦参所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2]。聂巧峰研究证实白鲜皮提取物对叉菜胶或蛋清致的大鼠足肿胀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表明白鲜皮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3]。田硕等研究认为大剂量的益母草有一定抑制皮肤真菌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荨麻疹、皮肤痒疹、疮痈肿毒及治疗女性皮肤癌痒症,内服外用均可[4]。
乌梅蒺藜汤治疗慢性过敏性荨麻疹可养阴、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止痒,抗过敏,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