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 周玲棣
在无锡惠山脚下有一种泥,油润有光,可塑性强,被手工艺人赋予了新的生命——惠山泥人,这是“最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在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有一个“红领巾泥人文化研究院”,深受全校师生的喜爱。惠山泥人在这里已经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学校校本课程一张亮丽的名片。
学校坚持“秉承传统文化,彰显泥塑特色”的文化建设主题,合理规划研究院布局,精心打造特色氛围,陶冶师生性情。走进泥文化研究院,走廊过道处处彰显泥塑文化,泥韵气息扑面而来。
内设泥塑室、彩绘室、模印室、名家作品室等,通过图片介绍、视频欣赏、操作实践,让学生了解惠山泥人的发展历史,其间兼具作品展示、学生活动双重功能。在学生搓揉捏制的一件件作品中,你会触摸到他们有情有趣的世界,感受到他们纯洁美好的心灵,分享到他们自由快乐的生活,令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依据校训“和”,组织师生亲手制作泥塑半浮雕作品,由师生捏制的大小不同的“百子阿福”,传递着柏小人“以和致远”的发展信念。
依据学校“心中有棵感恩树”德育品牌活动,师生用泥塑的方式,讲述从古至今“孝”的故事,传递“孝”的德性,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孝道文化已经深深地走入学生的心中。
根据锡山区教育局阅读工程建设要求,将经典诵读与泥塑表现手法有机结合,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充分展示“童话、诗歌”等作品主题。在这里,学生分享捏制心得、切磋捏制技艺、学习作品设计、展示个性特长,让心灵得以滋养、情绪得以释放。
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学校选取十二生肖、团阿福、三百六十行、戏文人物、新二十四孝等主题作为普及内容,与美术学科整合,确保每周一课时用于泥塑教学,每个阶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课堂上,教师注重通过有趣的问题、形象的表演、精彩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学习泥文化的积极性,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受到美的启蒙和熏陶。
曹浩洁,江苏省传统文化进校园课堂教学模拟比赛一等奖获得者,这是她在教学《戏文彩绘》一课“展示评价”环节的片段:
师:(配乐)同学们,舞台已搭好,幕布已拉开,该你们的戏文人物粉墨登场了,来演一场游园还是惊梦呢?老师准备了几个场景(PPT),请你们自由搭配,精心组合进行表演,同时还请你们既做导演又做观众,选出你最喜欢的组合或者作品(PPT:音乐,随着音乐流动学生作品)。让我们听听同学们的想法。
师:请作者谈谈彩绘的体会,并介绍自己的作品和想法。
师:你们不仅画得不错,欣赏也独具慧眼。很好。
师:(PPT)老师也被一件作品吸引住了,看,就是它!这位同学不仅构思巧妙,画工也很了得!瞧这紫色的牡丹,构图、花型都十分洒脱自由!两个人物,一个白色紫色对比鲜明,一个绿色橙色柔和细腻,真是太美了!这哪是泥人啊!感觉就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看着他们,老师仿佛又听到了那一句经典的唱词……(音乐: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展示和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设计理由,也夸夸别人的作品,说说他创作的细节令你佩服,让自己和其他同学体验成功和成就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判断、概括能力,同时教师也要肯定学生作品的优点。
孙艳老师,《十二生肖》板块的负责人,这是她在执教一年级《小泥狗》中“装饰表现”环节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捏制的小狗都不错,老师也做了一只,但我的这只和你们的不一样,它还会动呢。
师:看,是不是很神奇啊!老师要考考你们,刚才这只小狗做了哪些动作?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也很细心。其实,生活中的小狗还会做哪些动作呢?我们怎样来表现它不同的动作呢?
师示范捏制站着的、坐着的、仰面朝天的小狗。
师展示一位学生的作品,引导到“装饰表现”:戴帽子、挂铃铛、添领结等。
师:多神奇,再加个魔法棒,就能唱歌了。你知道生活中的小狗还会干什么吗?想一想,并为它添加、装饰一下吧。
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纷纷动手操作、各显神通。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在思考,都想表达,笔者也被他们的情绪感染了!像这样,学生自由表达、动手操作、快乐分享的课堂生活,在泥文化研究院随处可见!
学校依托泥文化研究院,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阅读课、少先队活动课有机结合,成立“小百合讲解团”。招募进讲解团的学生采用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外出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阅资料等,走进泥塑大师,了解泥文化。他们每周活动一次,主要讲解内容:泥文化研究院规划布局、介绍泥塑大师和师生作品等。在一次次的磨炼中,他们对泥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待人接物有了更深的体验,他们流利的语言、优雅的举止、热情的应答,给所有来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各位来宾,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惠山泥人工作坊,这面墙上的大字是由无锡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建源亲笔题词的,这里是我校老师和学生围绕十二生肖、团阿福、戏文人物、三百六十行、新二十四孝五大主题制作的作品,请大家欣赏……”四年级的小陈同学正向来宾流利地介绍着。
说起参加讲解团之前的小陈同学,同学们对她的第一反应是:沉默寡言、胆小内向,要她去做讲解员,恐怕太阳要从西边出来啦!语文教师却独具慧眼,认为她朗读时语感很好,只是声音较轻,不够自信。在王老师的鼓励下,小陈同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面试。由于教师具体有效的指导,她真的进团了。
在做讲解员的过程中,我确确实实遇到许多的拦路虎。记得我第一次去试讲的时候,心里非常紧张,甚至要哭出来了。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一遍一遍练习,一次一次纠正。终于,我克服了胆怯,拥有了自信。
经过一次次的锻炼之后,我不仅顺利完成了讲解任务,更重要的是我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今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都会让我主持,今年12月份我还参加了江苏省少先队年会的现场展示活动呢。我深深体会到:在活动中遭遇挫折时不轻言放弃,积极寻找解决途径,一定能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是我参加讲解团后最大的收获。
——四年级 小陈同学
每周五下午14:30~16:00的时间,泥文化研究院俨然成了学生活动的乐园。学校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成立泥塑社团,每个年级一个社团,设立递进式菜单自选课程,300多名小社员在这里捏制创作。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社员来说,培养对泥塑活动的兴趣是关键,让学生在玩泥中学习知识。学生从玩泥巴开始,从捏制中找到乐趣,体验到快乐。他们旁若无人地创作,他们的专注、他们的倾情是成年人所不及的。这是一种自由的宣泄,这是一种纯净的体验。
对于高年级的社员来说,虽然在技能技法上增加了难度,但指导教师更多强调的是:“美”在于大家最后交出的作品,在于学习或创作的过程,更在于自己对作品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能有自己个性化的创作方式。
2019 年3 月,“泥塑社团”的第一本作品集《惠山泥人》正式出版了,其中收录了柏小师生的作品300余件,分为“团阿福”“新二十四孝”“十二生肖”“戏文人物”“三百六十行”五大主题。他们以自己细腻的心灵,悄悄捕捉着生活的情趣;每一件作品,他们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默默讲述着动人的故事。那一个个独特的人物造型,一幅幅细腻的生活小景,一番番精巧的构思制作……无不散发着朴素的生活气息,无不展示着师生们的奇思妙想,无不闪耀着灿烂的文化之光。
这里摘录两位小社员的活动心得:
我是一个顽皮的孩子,整天上蹿下跳,没一刻安静得下来。可是,当我第一次接触捏戏文人物,第一次拿起毛笔彩绘时,我的心,就被这小小的画笔,被这独特的泥巴,深深地迷住了。我的心也随之安静下来。
——张鑫磊
我非常喜欢泥塑。每当有空的时候,我便会不自觉地玩起泥来。我喜欢看到一块块质朴的黑泥在我的指尖下魔法般地变成惟妙惟肖的猴子、憨态可掬的小猪等。泥塑不仅让我静心和放松,还带给了我许多惊喜和满足。
——赵晶怡
“惠泉山下土如糯,巧捏泥偶成万物。”我们相信,泥文化研究院一定能为学生营造领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成长环境,通过非遗文化的滋润涵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传统文化在学校发扬光大,让惠山泥人在新的时期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散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