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卫生学校 莫菲菲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不断深化变革,护士队伍也随之不断壮大,为了更好地顺应大众的健康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护理事业正面临新的挑战、新的工作标准。护理人员仅有专业的技术水平是不够的,还要有“以人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在儿科,患儿自身抵抗力较差,语言能力不完善,依赖性比较高,加之认知能力缺乏,本身就需要护士更多的关爱。何况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爷爷奶奶的掌中宝、爸爸妈妈的心头肉、外公外婆的心肝宝贝,一旦孩子出现轻微的发热或咳嗽,在家长看来都是非常紧急、危险的,护理工作中稍有懈怠,就很容易跟家长发生冲突,导致护患关系紧张。为了使人文关怀在护生今后的儿科护理工作中得以体现,为了患者能拥有整体的、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任课教师应注重在儿科护理教学课程中培养护生人文关怀理念。
人文关怀在医学上又叫人性化服务,其根本就是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关爱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
儿科中的患儿年龄偏小,往往在临床医治过程中,患儿出现不适时不能及时表明,无形中就增加了治疗的风险。与成人疾病相比,儿科有病情变化快、风险高的疾病特点。而且患儿有惧怕护士的表现,不容易配合护理操作。就我国目前来讲,儿科专业护理人员中兼具人文关怀能力的人才欠缺严重,主要是教育比较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观念难以转变。
关怀是护理的核心。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可以使护患关系变得和谐,可以让患者对护理服务效果更加满意,同时还可以使护士的职业认同度及获益感上升。2016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人文关怀列为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10 项重点工作之一,要求提高医务人员对人文关怀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人文教育和培训,尤其是针对儿童、产妇等住院患者要增强人文关怀服务。所以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儿科护理教学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社会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的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个人素质较低,对人文关怀的认知不足,导致难以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观念。同时,当前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的高素质师资人才缺乏,大部分护理教师毕业于临床专业,但因为长时间从事教育工作,无法接触到临床护理实践的新知识,从而难以对儿科护理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内容产生系统性的认知,不利于儿科护理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培养效率的提升。
当前护理专业学生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且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学生在生活中长时间缺少与他人相处、沟通、交流的机会,所接触的圈子主要是以家庭和学校为中心,从而导致护生在学习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严重影响了儿科护理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培养效率,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关怀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良好精神的一种外在表现。通常来说,人文关怀理念属于概念性的思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让护生的人文素质真正得到检验。由于大部分护生对于人文关怀理念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难以将这种意识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因为儿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接触的对象是患儿,如果护生缺乏与患儿和家属接触的机会,则难以在护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什么是人文关怀。因此,为了能够在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参与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形成良好的人文关怀精神。
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不应该只重视技能培训与护理专业知识的教学,应该调整成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优质护理教学。任课教师以身作则,规范操作,通过在教育过程中散发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让护生能够从课堂的点滴中感受人文关怀的影响力,在教师长时间的熏陶下学会人性化地服务患者。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可以从具体工作入手,加深护生对护士这一职业中人性化服务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婴儿喂养内容时,教师可通过示范实践操作性教学,把模型拟真人化,引导学生掌握婴儿喂养技术的同时,强调人文关怀在各个环节中的体现。操作中的动作要轻柔,言语要友善,即使是面对婴儿也要考虑其感受,选择婴儿舒适的状态进行喂养,调节室温,做好保暖工作。当然,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原本具有专业护理能力的教师自身先提高人文素养,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为培育优质护理人才尽一分力。
以往的教学,教师以PPT 讲授为主,提到的相关的人文护理也仅限于理论,比如护理措施中的心理护理,通过一段文字向护生进行展示,他们并未真正理解,甚至扶桌子睡觉,没有成功地引起学生的关注与重视。但如果将讲授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情境教学,就是让学生进入模拟情境去感受人文关怀,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也可以通过眼前的画面和实践感受,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把人文关怀转化为自身的日常习惯。例如,儿科在教学“惊厥”这个内容时,由任课教师安排角色扮演,患儿由一位护生扮演,护士由另一位护生扮演,家属由两位护生来扮演,边示范教学边讲解。处理患儿抽搐时动作要熟练并轻柔,同时可以说一些激励患儿的语言;向家属转达病情时要表现得平易近人,态度诚恳,要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对家属此刻的心情、状态表示理解,适当进行安抚。这样,护理人员可以让患者及家属都感受到自己的关爱,从而赢得信任,提高护理质量。情境的训练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情境模拟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明显提升。
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展,如知识竞赛、故事分享会、观看纪录片等,能提升护生的感知能力,只有让护生在内心了解什么是人文关怀,其才能真正掌握人文关怀相关知识。如果可以,尽可能申请到儿童聚集地去开展一两次实践活动,比如让护生到儿童福利院、幼儿园、特殊小学等地方亲身体验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小孩的需要,去尝试与不同年龄的小孩进行沟通。也可以到残疾人机构、养老院等去体会关怀他人的好处,增加护生的爱心与责任心。教师可以结合临床实际,让学生了解儿科护理工作的复杂,学会用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患儿,学会用温暖的言语安抚孩子的心灵,体现出人文关怀,最后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如此一来护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另外,要增加到医院的见习机会,在医院允许的操作范围内,让护生将已有的人文关怀用于临床实践中。
儿科护理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为了在儿科护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化护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就不能够只进行理论知识传授,还需要强化护生实践,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合理地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儿科护理教学的实训课程、见习课程和实习过程中。例如,在模拟儿科护理病房的时候,合理创设真实的护理情境,让护生逐步消除接诊患儿时的恐惧感,学会安抚患儿的情绪,并告知患儿的家属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以此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这样才能够使护生对患儿进行护理的时候表现出自信,以耐心的态度对待患儿的哭闹情绪,体谅家长所产生的焦虑情绪,从而有效改善儿科护患的关系。
儿科护理人员必须提供更专业、更深层次的护理服务才能满足社会的高要求、家长的高需求,因此,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意义深远。不过,需要长时间的培育才能使人文关怀渗透到护生的日常行为习惯里,才能使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在护理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施,使患儿与家属满意,使医患关系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