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宏
(信阳农林学院 文学艺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大别山区传唱着大批的“红色歌谣”。在题材内容方面,红色歌谣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首先,数量最多的是反映大小战役的革命军事题材作品。几乎每一次战役,红色歌谣都有反映。红军长征后,反动军队对大别山区实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但大别山区人民并未屈服,他们坚持斗争,拿起武器上山打游击,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因此,当时的许多红色歌谣都表现了苏区人民坚定的革命斗志和不畏强敌、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此外,在红色苏区时期的各大战役中,红色歌谣还成为感召俘虏、提高各阶级思想觉悟的有力“武器”,比较突出的作品如《杀敌歌》《送郎当红军》《不怕白鬼来烧楼》等。其次,是充满着血泪和辛酸,对过去残酷无情的黑暗社会进行控诉的歌谣。代表作品如《要求出路须革命》《秋收暴动歌》和《一九二九年斗争歌》等。再次,则是一些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拥护以及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之情的作品。大别山区人民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歌唱红色政权的诞生。井冈山时期,红军就制定了土地法规,得到土地的农民群众用红色歌谣表达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对红色政权的拥护之情,代表作品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山歌唱来闹连连》、《巩固苏区万万年》等。
商城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豫红色革命根据地,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曾与反动统治阶级展开过激烈的斗争,为歌唱党、歌唱革命、歌唱红军,商城人民创作了大量的歌谣。直接反映时事政治,反映阶级斗争和武装斗争的时政歌,主要体现在红色歌谣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边区是全国的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座落在大别山腹地的商城,又是这里的三大革命起义策源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在此坚持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又从此千里跃进中原。这些重大历史阶段,都给众多的红色歌谣诞生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背景。如《八月桂花遍地开》,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流传于商城一带的红色歌谣,1929年9月,由商城本地流行的《八段锦》曲调填词而成,歌颂立夏节起义成功后成立苏维埃政权的新气象,表达了苏区人民跟着共产党、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心情。
信阳民间歌谣是豫南人民生活的写照,它忠实地记录了时代的脚印。一个时代的民歌,往往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特别是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创作了许多新民歌。如《送郎当红军》:“送郎当红军哪/革命要认真哪/豪绅地主欺压咱穷人哪/哎呀,我的郎快去当红军/送郎当红军哪/坚决打敌人哪/国民党反动派坚决消灭清哪/哎呀,我的郎去当红军/送郎当红军哪/仇恨要记清哪/不消灭反动派你莫转回程哪/哎呀,我的郎快去当红军。”[1]新县红色歌谣《团结起来齐奋斗》:“团结起来齐奋斗,不给土劣当马牛。/工友农友受痛苦,一天到晚血汗流。/被压迫,真难受,再不革命怎出头? /努力齐努力,奋斗齐奋斗,/打倒反动阶级,帝国主义都不留。”[2]
产生于民主革命时期的光山山歌、民谣、小调,无不饱含着血与火的激情,是光耀千秋的革命史诗。请听那首《红军好》的红色歌谣:“红军好、红军好,头上戴顶大草帽,颈上围巾围三道,腰里别把盒子炮。盒子炮,两头翘,不打穷人打士豪。”语调铿锵,音律和谐。另一首《大别火种永不灭》:“山山有洞洞为房,革命火种里边藏……大别山青人长在,革命火种永不灭。”[3]不愧是当年革命斗争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绚丽的革命歌谣,对宣传革命真理、鼓舞斗争士气、分化瓦解敌人、活跃军民文化生活、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无不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信阳红色歌谣的传承人及时编排新歌谣如《大别山里春意浓》《亲人来到咱身边》《果然当了红小兵》《一直望到槐花开》等节目,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演出形式把爱国主义的内涵表现出来,唱响了共建和谐镇村的新曲。
红色歌谣歌手章建勋,男,1928年11月出生,河南罗山县人,原息县电影公司美工,能演唱300余首民歌。他是信阳市民间艺术大师,许多歌词作品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他创作的大别山红色歌谣已走上广播、电视、乡村文化大院,而且他自己能演会唱,经常传播大别山革命精神,唱响爱国主旋律。他创作的大别山红色歌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如这首《大别山里春意浓》:“大别山里春意浓,/满坡开满映山红。/为啥今年春来早,/红军胜利转回程。/男女老少喜盈盈。”[4]这首新创的大别山红色歌谣从拥军爱民、军民鱼水一家亲的角度书写了老百姓对子弟兵的热爱、子弟兵为老百姓打胜仗的爱国情怀,在大别山区广为传唱,颂扬了大别山革命精神。
发展红色文化品牌是指打造一系列涉农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品牌。这类文化元素具有其他产业要素无法替代的作用,体现出地域特色、乡土特色、红色文化等。要找准优秀的乡村红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给具有一定经济、文化价值的乡村红色文化加入现代元素,积极进行市场品牌建设,实施特色农村传统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红色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充分利用大别山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品牌。大别山红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且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可开发潜力,一旦将这些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来并妥善经营,将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品牌和新的增长点。大别山地区有许多红色名胜古迹,如历史文物的保护区、博物馆、建筑馆等,都是红色历史旅游的常见项目,可以打造出红色历史文化品牌。
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等;非物质资源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及红色故事、红色歌谣、红色小说、红色歌曲等。信阳的红色歌谣内涵丰富,有自己的特色。如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唱响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最早出现在河南省商城县,是著名的大别山民歌,表现秋收之后,穷苦人闹革命,纷纷参加工农红军的欢天喜地心情,后来流传到闽粤赣地区,被传唱得更有韵味。由此可见,信阳的红色歌谣是对中国革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充分体现了大别山革命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的一块历史瑰宝。因此,对信阳红色歌谣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对于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